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译学文化维视角下刘三姐山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雪静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99-103,共5页
从生态译学文化维出发,以刘三姐传世山歌中的部分片段英译为例进行剖析,探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出在翻译中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可达到对刘三姐山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刘三姐山歌 生态译学 文化维 英译
下载PDF
空间:一个解读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有力维度——刘三姐山歌文化深层底蕴的探讨之一 被引量:4
2
作者 邓伟龙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17-119,共3页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维度 刘三姐山歌文化 深层底蕴
下载PDF
身份、空间与认同——刘三姐山歌文化深层底蕴的探讨之三 被引量:1
3
作者 邓伟龙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1-65,共5页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空间 认同 刘三姐山歌文化 深层底蕴
下载PDF
壮族山歌译配的探究——以刘三姐山歌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徐苗 《海外英语》 2016年第7期118-119,共2页
壮族山歌是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若能创作出优秀的译配作品,让壮族山歌走向世界则意义非凡。基于此,文章以刘三姐山歌为例对壮族山歌译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实例作为支撑着重分析了壮族山歌译配的限制因素,... 壮族山歌是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若能创作出优秀的译配作品,让壮族山歌走向世界则意义非凡。基于此,文章以刘三姐山歌为例对壮族山歌译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实例作为支撑着重分析了壮族山歌译配的限制因素,进而探究壮族山歌译配的可行的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山歌 山歌译配 翻译方法 刘三姐山歌
下载PDF
从英语词块的角度看《刘三姐山歌》翻译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雪静 陆世雄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11期72-73,共2页
英语词块是英语语言中一种特殊的多词词汇现象,词块的运用可以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流利度和恰当性。本文简述了英语词块在刘三姐山歌翻译中作用,使翻译更加准确、生动,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
关键词 英语词块 刘三姐山歌 翻译 传播
原文传递
壮乡歌海:令人迷醉的刘三姐山歌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杰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125,共3页
广西壮族是个善唱的民族,刘三姐山歌就来自这里,它是壮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劳动中兴起而作,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代代相传,被称作壮族人民的口头文学,质朴向上却韵味十足,歌声是一种心声,是一种力量,充满着劳动生活的乐趣和对... 广西壮族是个善唱的民族,刘三姐山歌就来自这里,它是壮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劳动中兴起而作,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代代相传,被称作壮族人民的口头文学,质朴向上却韵味十足,歌声是一种心声,是一种力量,充满着劳动生活的乐趣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刘三姐山歌 传承与保护
原文传递
关联理论视角下刘三姐山歌意象英译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敏娜 魏晓晴 《汉字文化》 2022年第18期126-128,共3页
刘三姐山歌是广西各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意象。受不同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影响,中英语言和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山歌中各类意象的英译具有较高的难度。本文基于关联理论对刘三... 刘三姐山歌是广西各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意象。受不同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影响,中英语言和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山歌中各类意象的英译具有较高的难度。本文基于关联理论对刘三姐山歌中的意象进行英译探究,认为要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应以直接翻译为主要方法,在直接翻译阻碍认知和交际的情况下,译者可采取间接翻译,视情况借助意译、替换、音译加注释等变通手段实现意义的间接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山歌 关联理论 意象 汉英翻译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背景下“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的路径探讨——以“刘三姐”大观园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伍敏红 朱忠洁 +1 位作者 陈佳 莫金明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第4期22-25,共4页
刘三姐山歌是广西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刘三姐山歌文化迎来了新的机遇。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推进,山歌文化出现了受众流量不足、不可复制性缺乏等隐患和问题。因此,抓住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以及大数据时代... 刘三姐山歌是广西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刘三姐山歌文化迎来了新的机遇。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推进,山歌文化出现了受众流量不足、不可复制性缺乏等隐患和问题。因此,抓住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流量来实现以“忧”转“优”,打造公众熟知并认可的刘三姐山歌品牌文化,是当下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需要考量的时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刘三姐山歌 文化传承 三月三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刘三姐口语文化中山歌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娜 《国际公关》 2019年第9期241-242,244,共3页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故事'的典型代表,刘三姐山歌作为口语文化中歌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为提高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意义非凡。本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刘三姐口语文化中山歌的英译做了初步尝试,希望能推动刘三姐文化...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故事'的典型代表,刘三姐山歌作为口语文化中歌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为提高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意义非凡。本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刘三姐口语文化中山歌的英译做了初步尝试,希望能推动刘三姐文化真正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文化 刘三姐口语文化 刘三姐山歌 英译研究
原文传递
论彩调的发展与社会价值
10
作者 李可燕 《民族音乐》 2013年第2期17-18,共2页
彩调,这个不很陌生的名字,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广西。像说到“京剧”,人们想到了北京;说到“变脸”,想到四川;说到“黄梅戏”,就想到了安徽一样。彩调是广西有名的剧种之一,是继“刘三姐山歌文化”之后,广西又一艺术文化品牌... 彩调,这个不很陌生的名字,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广西。像说到“京剧”,人们想到了北京;说到“变脸”,想到四川;说到“黄梅戏”,就想到了安徽一样。彩调是广西有名的剧种之一,是继“刘三姐山歌文化”之后,广西又一艺术文化品牌,因而关注它的发展,保护和弘扬彩调艺术是每个广西人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调 社会价值 刘三姐山歌文化 “变脸” 文化品牌 广西 黄梅戏 艺术
下载PDF
论广西民族文学的三位一体文化传统构建
11
作者 张利群 张逸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6-31,共6页
文学桂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广西民族文学的跨越性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广西民族文学在长期建设中形成三位一体的优良传统,植根于广西历代文学及其民族作家创作传统、立足于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与民间文化现实土壤、着眼于广西民族精神... 文学桂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广西民族文学的跨越性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广西民族文学在长期建设中形成三位一体的优良传统,植根于广西历代文学及其民族作家创作传统、立足于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与民间文化现实土壤、着眼于广西民族精神弘扬,构成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根、本、魂基础及其原动力,形成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具备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民族创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民族文学 文化传统 民族作家 刘三姐山歌 民族精神
下载PDF
从“上手”到“在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化生存与反思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羽峰 胡翼青 《传媒观察》 CSSCI 2022年第4期52-60,共9页
在平台媒介快速崛起的当下,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特征得到充分彰显,媒介对社会各场域形成他律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再度媒介化。本文以刘三姐山歌的平台生产与传播为个案,对“非遗”的媒介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 在平台媒介快速崛起的当下,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特征得到充分彰显,媒介对社会各场域形成他律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再度媒介化。本文以刘三姐山歌的平台生产与传播为个案,对“非遗”的媒介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非遗”在平台媒介中被更频繁地表征,并吸引了大量普通用户的参与。然而,在流量逻辑的支配影响下,“非遗”失去了文化繁殖力,原本意蕴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独特性也被消解,并进一步沦为被观看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三姐山歌 媒介化 平台媒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