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三姐形象之我见 被引量:1
1
作者 欧造杰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0-103,共4页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关键词 刘三姐形象 歌圩文化 审美意义
下载PDF
刘三姐形象演变探微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宁宁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4-67,共4页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壮族的刘三姐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她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蜚声海外。有关刘三姐的民间传说、故事、山歌、戏剧、电影、诗歌、小说问世的不下百种,在这些有关刘三姐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几...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壮族的刘三姐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她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蜚声海外。有关刘三姐的民间传说、故事、山歌、戏剧、电影、诗歌、小说问世的不下百种,在这些有关刘三姐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几乎没有两个刘三姐形象是相同的,相似的也很少,有差别的倒是很多。显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形象发生了演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演变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形象 民间文学 形象演变 民间传说 审美意识 刘三姐传说 少数民族文学 劳动人民 反抗斗争 主题思想
原文传递
跨媒介性·审美治理性·审美资本化:“刘三姐”形象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韦肖梅 魏宏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16-121,共6页
"刘三姐"形象的生成机制与跨媒介性、审美治理性与审美资本化紧密相关。在历史与当下的跨媒介实践中,"刘三姐"形象经历了从"华南地区性"到"广西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经济、文化的... "刘三姐"形象的生成机制与跨媒介性、审美治理性与审美资本化紧密相关。在历史与当下的跨媒介实践中,"刘三姐"形象经历了从"华南地区性"到"广西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经济、文化的影响又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性和阶级属性,保留了更具普遍性的美丽善歌的壮族女子形象特点。"刘三姐"形象在博物馆等当代记忆空间营造、听觉艺术实践等塑造了一种建基于"地方感"的审美认同、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体现了审美治理的逻辑。在其形象的审美商品化与资本化过程中,在视觉经济体验以及旅游的"地点神话"中参与重组了地方感和意义的生成,在介入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模式建立与体验对象之间的感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性 审美治理性 审美资本化 刘三姐形象
下载PDF
刘三姐文化对少数民族女性生活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光荣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众多女歌手从刘三姐传说和歌谣中获取艺术养料。壮乡歌海造就了刘三姐 ,刘三姐是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 ;刘三姐汉语山歌将各族女性引上社会 ;
关键词 刘三姐形象 少数民族 女性生活 影响 歌谣 刘三姐传说 女性形象 山歌 民歌
下载PDF
评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
5
作者 毛志东 黄秉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73-,82,共2页
评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毛志东黄秉生/著潘其旭先生的壮学研究博大、精深。博大体现于他参与《古壮字字典》、《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的编纂工作;精深体现于《壮族歌圩研究》这部专著之中。潘先生对壮族歌圩的起源,从壮... 评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毛志东黄秉生/著潘其旭先生的壮学研究博大、精深。博大体现于他参与《古壮字字典》、《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的编纂工作;精深体现于《壮族歌圩研究》这部专著之中。潘先生对壮族歌圩的起源,从壮族族源方面进行探讨,他认为壮人自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歌圩 歌圩起源 刘三姐形象 氏族部落 刘三姐传说 壮族历史文化 原始宗教 祭祀活动 文化现象 形式与内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