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人的“田野”——兼谈刘兆吉《西南采风录》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实录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田素庆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6,共7页
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是抗战初期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行走3500里的产物。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刘兆吉独自在西南田野采风这一壮举本身就意味着拓展了北大歌谣征集以来的模式,其歌谣收集实践、心得及其附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是抗战初期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行走3500里的产物。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刘兆吉独自在西南田野采风这一壮举本身就意味着拓展了北大歌谣征集以来的模式,其歌谣收集实践、心得及其附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信息值得纳入民俗学早期田野工作范式的探讨。此外,抗战后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谣实录,其意义和价值也能为了解那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少数民族民间歌谣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兆吉《西南采风录》 田野工作 少数民族 歌谣实
原文传递
刘兆吉及其《西南采风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光荣 宣淑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55-59,共5页
1938年春,刘兆吉参加了西南联大旅行团,从长沙步行到昆明。在3500里行程中,他沿途收集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是为西南联大较早的文献之一,被誉为“现代三百篇”,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它开创了我国以个人力量采风并将所得歌谣编辑成... 1938年春,刘兆吉参加了西南联大旅行团,从长沙步行到昆明。在3500里行程中,他沿途收集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是为西南联大较早的文献之一,被誉为“现代三百篇”,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它开创了我国以个人力量采风并将所得歌谣编辑成书的先例,保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西南社会的历史面貌和风土人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和语言、文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兆吉 西南采风 历史地位 学术价值
下载PDF
《西南采风录》中贵州民间歌谣意象分析
3
作者 王锡靓 许寻 金恒玉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期53-55,共3页
《西南采风录》是湘滇黔旅行团1938年从长沙步行至昆明的途中刘兆吉采集的沿途民间歌谣集,其中贵州歌谣数量较多,贵州民间歌谣的意象包含动植物意象、山地意象等,贵州民间歌谣的内容特征与搜集过程也呈现出民间文化资源与知识分子之间... 《西南采风录》是湘滇黔旅行团1938年从长沙步行至昆明的途中刘兆吉采集的沿途民间歌谣集,其中贵州歌谣数量较多,贵州民间歌谣的意象包含动植物意象、山地意象等,贵州民间歌谣的内容特征与搜集过程也呈现出民间文化资源与知识分子之间的互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共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采风录》 贵州民间歌谣
下载PDF
以刘兆吉《西南采风录》和美育心理学创建为视点透视中国美育新时代进程
4
作者 李进 赵伶俐 《中国美术研究》 2023年第1期178-185,191,共9页
刘兆吉先生的《西南采风录》是先生当年作为西南联大学生,在湘黔滇步行团的旅途中对少数民族歌谣采风的成果,著名文豪朱自清和闻一多等为本书亲自作序。20世纪80年代初,先生创建了“美育心理学”,为中国美育学科的理论、实证和实验研究... 刘兆吉先生的《西南采风录》是先生当年作为西南联大学生,在湘黔滇步行团的旅途中对少数民族歌谣采风的成果,著名文豪朱自清和闻一多等为本书亲自作序。20世纪80年代初,先生创建了“美育心理学”,为中国美育学科的理论、实证和实验研究开辟了道路。文中涉及的中华传统美育心理、艺术美育心理、德美结合心理、美育的神经基础等学说,皆与新时代美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几大主题高度关联。因此,他是名副其实的新时代美育的“吹哨人”和引领者,值得后人敬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兆吉 《西南采风录》 朱自清/闻一多 美育心理学 新时代美育
原文传递
刘兆吉和他的《西南采风录》
5
作者 彭斯远 《晚霞》 2004年第8期26-26,共1页
1939年春,重庆青年语文教师刘兆吉,在沙坪坝整理昔日就读西南联大时搜集的民歌童谣。因从小深受民间口传文学习染,他利用母校由湖南迁往云南时的长途步行之机,在闻一多先生指导下,深入沿途村寨,克服了语言隔阂、盗匪横行等困难。
关键词 《西南采风录》 刘兆吉 民间文学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西南采风录
6
作者 袁熙旸 《艺苑(美术版)》 1992年第3期58-61,32,共5页
1991年9月,工艺美术系染织专业四年级同学一行八人去我国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等省进行专业考察,沿途调查、收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腊染、刺绣、服装及漆器、建筑等工艺美术、装饰艺术方面的生产情况和资料,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 1991年9月,工艺美术系染织专业四年级同学一行八人去我国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等省进行专业考察,沿途调查、收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腊染、刺绣、服装及漆器、建筑等工艺美术、装饰艺术方面的生产情况和资料,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喜好。回校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采风 装饰美 二方连续 装饰手法 几何纹样 装饰纹样 植物纹样 擦尔瓦 母题 花蝶
下载PDF
从《西南采风录》的文学特征谈起——民间歌谣再认识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34-138,共5页
刘兆吉先生收集、整理的《西南采风录》是一部优秀的民歌集。通过对民歌文本的细读,分析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情感表达特点,借此发掘出《西南采风录》在以往民族、民俗、人类文化学研究中被忽视的文学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思考民歌与新诗创... 刘兆吉先生收集、整理的《西南采风录》是一部优秀的民歌集。通过对民歌文本的细读,分析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情感表达特点,借此发掘出《西南采风录》在以往民族、民俗、人类文化学研究中被忽视的文学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思考民歌与新诗创作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采风录》 文学特征 民间歌谣 民歌与新诗
下载PDF
从长沙临大到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西迁民俗采风刍议
8
作者 金炜威 薛洪婉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湘黔滇旅行团在从长沙至昆明途中的民俗采风活动以及刘兆吉采集民歌民谣,整理出版的《西南采风录》的价值和影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却未引起重视的研究课题。湘黔滇旅行团穿越湖南、贵州、云南三省,行程逾3000余里,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 湘黔滇旅行团在从长沙至昆明途中的民俗采风活动以及刘兆吉采集民歌民谣,整理出版的《西南采风录》的价值和影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却未引起重视的研究课题。湘黔滇旅行团穿越湖南、贵州、云南三省,行程逾3000余里,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文化长征”。旅行团连续不断的徒步迁徙路程使师生们的身体和意志得到了锻炼,影响着每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并体现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湘黔滇旅行团的西迁民俗采风活动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史料,而《西南采风录》的作者刘兆吉深入民间,采集沿途各地民歌民谣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中国田野考察方式的创新,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成果的有效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临大 西南联大 湘黔滇旅行团 民歌民谣 《西南采风录》
下载PDF
闻一多在湘黔滇长途迁徙中的诗歌活动及其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胡余龙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闻一多在湘黔滇长途迁徙中的诗歌活动及其对南湖诗社、早年穆旦和刘兆吉编选《西南采风录》所产生的影响,是一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南湖诗社从社团的成立到纲领的确立都受到了闻一多的悉心指导,闻一多还在抵达... 闻一多在湘黔滇长途迁徙中的诗歌活动及其对南湖诗社、早年穆旦和刘兆吉编选《西南采风录》所产生的影响,是一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南湖诗社从社团的成立到纲领的确立都受到了闻一多的悉心指导,闻一多还在抵达蒙自后为社员们定下以写作和研究新诗为主的活动基调。无论是在南岳时期,还是在迁徙途中,或是在蒙自时期,闻一多对早年的穆旦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闻一多不仅帮助刘兆吉及时纠正采风过程中所犯下的种种错误,还引导《西南采风录》饱含强烈的批判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湘黔滇长途迁徙 南湖诗社 穆旦 《西南采风录》
下载PDF
南湖诗社及其诗作
10
作者 李光荣 《红河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8-62,共5页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籍中很少记载的南湖诗社及其诗歌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是研究我国抗战文学和校园文学的又一收获.
关键词 抗战文学 诗歌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穆旦 周定一 古典文学研究 西南采风 刘重德 三苏 外文系
下载PDF
中岛碧应邀来京进行研究工作
11
作者 冯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年第4期125-,共1页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邀请,日本大阪女子大学中岛碧教授,于一九八五年四月来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中岛女士多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她在日本最早编写的《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曾得到郭老的好评。她...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邀请,日本大阪女子大学中岛碧教授,于一九八五年四月来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中岛女士多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她在日本最早编写的《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曾得到郭老的好评。她先后出版有《书经译注》、《中国革命》、《丁玲的自传的回想》、《诗经》等著述,翻译了《干校六记》;还同她的丈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大学 现代文学 日本大阪 研究工作 《围城》 古典新义 一九 西南采风 少数民族文学 滋贺
下载PDF
一座终于爆发的火山——闻一多和他的杂文
12
作者 陈国威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66-72,共7页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又是杰出的民主战士。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我们对闻一多的著作进行细致考察时,就不难发现,最能体现闻一多思想发展和革命精神的是他的杂文,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又是杰出的民主战士。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我们对闻一多的著作进行细致考察时,就不难发现,最能体现闻一多思想发展和革命精神的是他的杂文,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因为这些文字是富有战斗性的,是闻先生的一种斗争武器,是闻先生道路的终点,也就是最高点。没有这些文字,就不足以认识闻先生之所以为闻先生了。”① 闻一多的杂文(包括演讲录、通信、序跋、随笔、文艺评论、杂感等),虽仅占其全部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却是他思想和精神的结晶,是他为祖国为人民英勇奋斗和壮烈献身的真实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史 文艺评论 中国现代革命史 生活道路 英勇奋斗 革命精神 李公朴 艾青 西南采风 臧克家
下载PDF
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基于陈国钧和刘兆吉所收歌谣的讨论
13
作者 娄贵品 曹曦 《西南古籍研究》 2015年第1期339-359,共21页
从《定番县歌谣丛录》和《贵州苗夷歌谣》来看,贵州苗夷内部不同支系的歌谣有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这说明歌谣具有民族共性特征。而《定番县歌谣丛录》《贵州苗夷歌谣》所收歌谣与《西南采风录》中贵州、云南多个地区的歌谣相同或相近,则... 从《定番县歌谣丛录》和《贵州苗夷歌谣》来看,贵州苗夷内部不同支系的歌谣有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这说明歌谣具有民族共性特征。而《定番县歌谣丛录》《贵州苗夷歌谣》所收歌谣与《西南采风录》中贵州、云南多个地区的歌谣相同或相近,则表明歌谣具有跨民族的地域共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地域共性特征比文化的民族共性特征更为明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华各族文化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实。因此,注重地域整体的地域文化研究,更符合文化本身的实际,也更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国人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陈国钧 《贵州苗夷歌谣》 刘兆吉 《西南采风录》 《定番县歌谣丛录》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间文学运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锡诚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12-224,77,共14页
发韧于1918年的中国歌谣运动,由于一大批开拓者的披荆斩棘,奔走呼号,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地度过了二十个春秋,终于在布满顽石和荆棘的荒原上,开出了一条依稀可见的小径,结束了它的步履艰难的草创时期。战争改... 发韧于1918年的中国歌谣运动,由于一大批开拓者的披荆斩棘,奔走呼号,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地度过了二十个春秋,终于在布满顽石和荆棘的荒原上,开出了一条依稀可见的小径,结束了它的步履艰难的草创时期。战争改变了一切,一切为了战争。"七·七"事变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运动 中国歌谣 草创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钟敬文 西南采风 民间歌谣 正气书局 抗战歌谣 李霖灿
原文传递
南湖诗社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光荣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南湖诗社是抗日战争初期出现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文学社团。它是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的一个学生组织。 由于日本侵略军迅速向我国中原地区推进,由平津迁往湖南,组成临时大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来不及稍作休整,又被迫于一... 南湖诗社是抗日战争初期出现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文学社团。它是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的一个学生组织。 由于日本侵略军迅速向我国中原地区推进,由平津迁往湖南,组成临时大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来不及稍作休整,又被迫于一九三八年二月再次播迁云南。迁徙分三路。其中一路由一部分老帅和学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步行入昆明。战乱中的长途跋涉自然异常艰苦,困顿不堪,却丝毫没有减损师生们的豪情和雅兴。途中,小文系四○届学生向长清同三九届学生刘兆吉讲述自己到达昆明后,准备组织诗社、出版诗刊的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社团 日本侵略军 穆旦 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初期 学生组织 西南边疆 周定一 西南采风 八年
原文传递
蒙自:意象重叠
16
作者 余斌 《边疆文学》 2005年第12期21-26,共6页
一 我对蒙自的原初印象是与石榴、年糕和过桥米线相联系的,后来读了些西南联大教授、作家写的关于蒙自的诗文、书信和回忆录,还有县志一类的文史书刊,对蒙自的印象才渐渐增添了一层层文化底色.朱自清那篇<蒙自杂记>,里面有句"... 一 我对蒙自的原初印象是与石榴、年糕和过桥米线相联系的,后来读了些西南联大教授、作家写的关于蒙自的诗文、书信和回忆录,还有县志一类的文史书刊,对蒙自的印象才渐渐增添了一层层文化底色.朱自清那篇<蒙自杂记>,里面有句"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让人读了就记得,晓得蒙自的好不光是年糕、石榴和过桥米线,还有别的.大概是六七年吧,我第一次去蒙自,老实说,首先就是想印证一下朱自清那句话的,在早街、桂林街和大井巷一带转了转,果然是城小人少,也真的是小得好,少得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西南联大 中文系 刘兆吉 《西南采风录》 滇越铁路 朱自清 《贞元六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