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迅与刘呐鸥:"战间期"在上海的《猺山艳史》、《春蚕》电影论争 |
藤井省三
燕璐(译)
王志文(校)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3 |
9
|
|
2
|
刘呐鸥的新感觉小说翻译与创作 |
王志松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8
|
|
3
|
都市文化理性与刘呐鸥的都会小说 |
李俊国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4
|
“电影的”电影的追求——论刘呐鸥的电影观 |
盘剑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5
|
审美观照与现代眼光——刘呐鸥的电影论 |
郦苏元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现代性表达——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的创新价值 |
刘中顼
王竹良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8 |
2
|
|
7
|
穆时英、刘呐鸥的身份、死因及其他 |
祝良文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4 |
2
|
|
8
|
试析刘呐鸥的实验纪录片《持摄影机的男人》 |
孙鲁涛
李涛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3 |
1
|
|
9
|
“孤岛时期”的穆时英、刘呐鸥 |
祝良文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0
|
30年代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刘呐鸥电影理论初探 |
乔洁琼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1
|
刘呐鸥与日本新感觉派 |
杨迎平
|
《江西社会科学》
|
2000 |
1
|
|
12
|
论刘呐鸥小说的想像性存在的现代性 |
郭亮亮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3
|
刘呐鸥、鲁迅电影观比较——以《猺山艳史》《春蚕》论争为中心 |
禹权恒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4
|
上海《晨报》上的刘呐鸥、穆时英集外文 |
杨新宇
|
《中州大学学报》
|
2022 |
0 |
|
15
|
家庭的变质与缺失——论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
郭亮亮
吴慧
|
《青年思想家》
|
2004 |
0 |
|
16
|
刘呐鸥:游走在上海的文坛与官场之间 |
陈言
|
《励耘学刊》
|
2005 |
0 |
|
17
|
早期传统叙事模式的探索——程步高、刘呐鸥、费穆的电影实践 |
王跃
王海超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0 |
0 |
|
18
|
都市里拒绝神话——论刘呐鸥小说的文化解构意义 |
孙国亮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9
|
都会性爱与情爱的不同感应者——试论刘呐鸥小说的“性”、“情”观 |
谭华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9 |
0 |
|
20
|
解读刘呐鸥都市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 |
杨晓岚
|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