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歧口凹陷埕海高斜坡低饱和度油藏形成机制与开发实践——以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6 位作者 董晓伟 陈长伟 纪建峥 马建英 周连敏 饶敏 张睿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5,共12页
位于歧口凹陷南缘埕海高斜坡的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具有原油密度高、黏度大及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热采和化学降黏效果不理想,难以开发动用。通过详细分析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明确油气远源运移、储层非均质性... 位于歧口凹陷南缘埕海高斜坡的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具有原油密度高、黏度大及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热采和化学降黏效果不理想,难以开发动用。通过详细分析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明确油气远源运移、储层非均质性强、构造幅度宽缓是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低饱和度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富集特征,指出埕海高斜坡发育的馆陶组不整合面与其上底砾岩层配置,既是油气输导的主要通道,也是低饱和度含油“箱体”的载体;在刘官庄油田形成以低饱和度油藏为主,常规构造、岩性油气藏为辅,沟槽内“立体含油,整体连片”的油气富集模式。探索“水平井+CO_(2)吞吐”开发实践,累计实施水平井10口,单井平均产量由2t左右,最高上升到50t,采收率提高7.9%,大幅度改善了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埕海高斜坡 刘官庄油田 低饱和度 开发实践
下载PDF
近源河流相辫状河—曲流河微相转换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赵一波 李胜利 +6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杨龙庆 李宁 常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5,I0002,共13页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泥岩相7种岩相类型;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箱形、钟形、箱形—钟形组合、指形、线形5类;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坝、泛滥平原、曲流河道、点坝、漫溢砂6种沉积微相;研究区馆三段垂向呈“先辫后曲”、平面呈“东辫西曲、南辫北曲”的特点;辫状河砂体垂向心滩坝发育,河道频繁侵蚀、沉积,二者多期叠置成大型复合砂体并构成馆三段的主力储层,曲流河垂向砂体孤立发育,横向连续性较差。研究区河型转换控制因素中,靠近古隆起的充足物源供给和构造作用形成较陡的地形坡度,二者构成的物坡控砂效应影响馆三段早期辫状河的沉积和中后期辫状河向曲流河的转换;古气候影响下的古环境从湿润向干燥的转变及基准面旋回上升二者耦合,对辫—曲的转换起辅助作用。该结果对厘清刘官庄油田河流相储层形成因素、指导同类型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官庄油田 馆陶组三段 辫状河—曲流河转换 近源河流沉积 物坡效应 黄骅坳陷 埕宁隆起
下载PDF
串珠状油气藏模式在刘官庄油田油藏评价中的研究及应用
3
作者 毕桂荣 《天津科技》 2017年第10期44-46,共3页
针对刘官庄油田含油层系从明化镇到沙河街组都有很好的油气显示,但是每个层系的含油特征不一致的情况,油气藏富集规律的研究对于发现新的含油气圈闭、增储建产起到指导性的意义。利用井约束下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和地质认识下多信息综合... 针对刘官庄油田含油层系从明化镇到沙河街组都有很好的油气显示,但是每个层系的含油特征不一致的情况,油气藏富集规律的研究对于发现新的含油气圈闭、增储建产起到指导性的意义。利用井约束下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和地质认识下多信息综合速度建模技术,通过"一面、两点、三形态"圈闭刻画方法,创新形成沿不整合界面发育的不同地层的串珠状油气藏模式。依据该模式指导油藏评价,新增探明含油面积2.7km^2,新增探明地质储量427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官庄油田 油气藏富集规律 串珠状油气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