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古汉语谦敬称谓英译:适应与选择——以《孟子》刘殿爵译本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华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7年第7期3-6,共4页
谦敬称谓是中国上古时代礼貌语言词汇的主体和核心,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类礼貌词汇的英译无疑是先秦典籍英译中不可回避的难点之一。以先秦典籍《孟子》为例,本文借助统计法,详尽统计并定性分析了华人译者刘殿爵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研... 谦敬称谓是中国上古时代礼貌语言词汇的主体和核心,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类礼貌词汇的英译无疑是先秦典籍英译中不可回避的难点之一。以先秦典籍《孟子》为例,本文借助统计法,详尽统计并定性分析了华人译者刘殿爵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发现该译本采取了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为辅的混合翻译策略。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看,这种着眼于译文读者接受能力的归化策略迎合了当时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既是译者自身能力选择的结果,也是其适应译文读者接受能力的结果。文章认为,尽管异化策略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整体独立性,但是归化策略应是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译谦敬称谓的首选迂回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殿爵《孟子》译本 谦敬称谓 适应和选择 归化
下载PDF
上古汉语称谓英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以《孟子》刘殿爵译本第一第二人称名词性称谓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华 《翻译论坛》 2016年第4期54-58,共5页
上古汉语称谓的英译是古代典籍英译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难点。以《孟子》为例,书中蕴含众多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第一第二人称名词性称谓,不同译本翻译特色迥异。华人译者刘殿爵选择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看... 上古汉语称谓的英译是古代典籍英译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难点。以《孟子》为例,书中蕴含众多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第一第二人称名词性称谓,不同译本翻译特色迥异。华人译者刘殿爵选择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看,这既是译者自身能力选择的结果也是其适应译文读者接受能力的结果,译本的成功在于适应了当时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这为新形势下典籍英译中上古汉语称谓的英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称谓 刘殿爵《孟子》译本 第一第二人称名词性称谓 翻译生态环境 选择和适应 归化
原文传递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论语》英译本对比分析
3
作者 张秀娟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75-77,共3页
本文以《论语》的刘殿爵译本与安乐哲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描写并对比两译者作为“语言人”的译内行为和作为“社会人”的译外行为,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进行译者行为合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受到译者文化... 本文以《论语》的刘殿爵译本与安乐哲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描写并对比两译者作为“语言人”的译内行为和作为“社会人”的译外行为,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进行译者行为合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受到译者文化身份、学术背景、读者等因素的影响,刘殿爵译本呈现出较高的求真度与务实性,安乐哲译本在“求真”的基础上偏向社会性务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英译 刘殿爵译本 安乐哲译本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多元文化主义”观照下典籍英译的异化观——基于刘殿爵《论语》英译个案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莹 《华中人文论丛》 2014年第1期114-116,共3页
20世纪下半叶,文化研究思潮兴起,翻译界更加关注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在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下,典籍英译与传播也随之受到影响。《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世经典,其英译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多元文化主义&... 20世纪下半叶,文化研究思潮兴起,翻译界更加关注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在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下,典籍英译与传播也随之受到影响。《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世经典,其英译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多元文化主义"历史文化语境的转向,翻译观也由归化转为异化。通过选取刘殿爵《论语》英译个案,探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异化观,以指导典籍英译,克服不平等的文化心态,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真正实现中西跨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论语》 刘殿爵译本 异化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