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节学术思想转变研究
1
作者 陈华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7期157-163,共7页
刘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相关理论的认识与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到部分地、不自觉地接受,再到自觉学习、接受和运用的转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刘节虽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未形成系统认知。1922—1926年间刘节在上海读大学时就... 刘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相关理论的认识与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到部分地、不自觉地接受,再到自觉学习、接受和运用的转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刘节虽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未形成系统认知。1922—1926年间刘节在上海读大学时就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有所接触,他曾订阅共产党当时出版的一些刊物,也曾短暂接触过恽代英等共产党人;1934年刘节为顾颉刚的《古史辨》作序,也曾对当时流行的唯物史观作出过评价;早期刘节的著作《历史论》中也有多篇文章谈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更多了解,刘节虽未完全接受,甚至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仍有排斥和批评,但是在他的学术研究中,却也有意无意地接受了唯物史观的一些方法与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刘节主动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参与政治学习、反思旧著、接受思想改造。通过学习与改造,他基本能够把马列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观点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阶级斗争观点的变化:他总体上是承认阶级斗争的,并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与方法来重新阐释殷周革命和西周的社会性质,以此论证“西周封建说”。由此,新中国成立后,刘节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转变为:赞同持“古为今用”与“抽象继承法”;认同阶级斗争观点,但认为不应该教条地用以解释古代的历史事件;主张学术与政治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节 学术思想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 思想改造 政治认同
下载PDF
刘节的大学生活侧影及其学术思想之趋向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洪斌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91,共13页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刘节是一位擅长先秦史、思想史和史学史的名家,同时也是一个风骨奇崛、坚守理性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1923年至1926年,刘节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接受近四年的哲学教育,大学阶段的社会活动、学术训练及著译...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刘节是一位擅长先秦史、思想史和史学史的名家,同时也是一个风骨奇崛、坚守理性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1923年至1926年,刘节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接受近四年的哲学教育,大学阶段的社会活动、学术训练及著译作品等情况,在刘节研究中还属于比较薄弱的部分,而且夹杂不少谬误,一些重要的史事仍隐没于迷雾之中。刘节走进'十里洋场',适逢国共合作、鼓吹国民革命之际,他一度为激进的社会政治学说所吸引,阅读革命期刊,加入国民党,却没有参加此后的'五卅运动',而是成为一场校园学潮'驱江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从满怀革命激情的知识青年,转向潜心治学的职业史家,经历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暂时化解了内心世界的认同危机。《儒家贵学考》《性相两轮论》《实证哲学概述》是他在沪上完成的著译作品,可以视作其最初治学的路标。青年时代浸淫于欧洲启蒙思想、实证主义哲学,以及对于学术与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思考,为他日后的治史活动及思想演变埋下重要的伏笔。这主要体现在:既为学术,也为理念的治学宗旨;兼具考据求实与哲学思辨的治史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节 五卅运动 驱江运动 青年知识群体 实证主义
原文传递
《劉節日記》裹的“陳寅恪話題”
3
作者 張求會 《中国文化》 2017年第1期250-266,共17页
陳寅恪和其弟子劉節的交往長達43年,學術界對此之研究仍不够周全、深入。《劉節日記》儘管不完整,且不少文字極其簡略,但仍然保存了師生交往的一些原始記錄。將此日記中劉節和陳寅恪及其家人、友人、學生的往來實錄依序臚列,與相關文獻... 陳寅恪和其弟子劉節的交往長達43年,學術界對此之研究仍不够周全、深入。《劉節日記》儘管不完整,且不少文字極其簡略,但仍然保存了師生交往的一些原始記錄。將此日記中劉節和陳寅恪及其家人、友人、學生的往來實錄依序臚列,與相關文獻互爲印證,足以揭示出簡短文字背後的歷史信息,無疑有助於推進陳、劉關係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节日记 陈寅恪 刘节 交往
原文传递
近九十年《尚书·洪范》作者及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 被引量:20
4
作者 丁四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5期12-22,共11页
刘节《洪范疏证》一文开启了《洪范》著作时代考证的辩难历程,形成了此后考证、辩难的焦点。t928~1960年为第一阶段,学者们虽然不一定赞同刘节的战国末季说,但是一般仍然认为《洪范》作于战国,明显地受到了刘说的影响和掣肘。1961... 刘节《洪范疏证》一文开启了《洪范》著作时代考证的辩难历程,形成了此后考证、辩难的焦点。t928~1960年为第一阶段,学者们虽然不一定赞同刘节的战国末季说,但是一般仍然认为《洪范》作于战国,明显地受到了刘说的影响和掣肘。1961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徐复观、刘起舒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对刘节等人的观点作出了有力的批驳,重新肯定该篇《尚书》为周初著作的观点。从学术贡献来看,徐文高于刘文;而自刘文于1980年发表以后,中国大陆再也没有学者著文论证《洪范》为战国著作的观点。本世纪以来,《洪范》著作时代的考辨又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叔多父盘和瑟公盔二铭文提供了新的证据,受到了高度重视。笔者综合多重证据,除了重新批判刘节的论点外,又论证和肯定了《洪范》为周初著作的观点,并对一些学者(特别是海外学者)的质疑作出了深入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洪范 著作时代 考证 刘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