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刘鸿恩及其《医门八法》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刘霖
刘道清
-
机构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
出处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9-30,共2页
-
文摘
刘鸿恩,清代医家,河南尉氏人,著有《医门八法》传世。该文对刘鸿恩的籍贯及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对刘氏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等作了研究阐述。
-
关键词
刘鸿恩
《医门八法》
-
分类号
R249.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刘鸿恩辨病以虚为重的思想源流探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莫为
徐江雁
-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7期77-78,共2页
-
文摘
刘鸿恩,清代河南医家,著有《医门八法》流传。他在书中提出辨病应以"表里、虚实、寒热、阴阳"为主,在"八法"的辨病基础上,强调"虚、实"为要,并特别关注对"虚"的辨病。他认为"虚"指的是机体多因气血亏耗波及五脏,致使五脏"藏"的功能受到影响后,内伤杂病多以"虚"为外在表现,并于此提出"五脏皆无实证"的立论。故他在论述疾病上多着眼于从五脏的整体功能考虑,重视补"虚"。关于他辨病重"虚"的思路,通过研习其著作发现来源有二:一是基于《内经》中五脏主"藏",失"藏"多"虚"的观点;二是清朝年间医家治肝多从肝的整体功能出发,多滋阴养肝。
-
关键词
刘鸿恩
辨虚
思想源流
-
Keywords
Liu Hongen
distinguish deficiency
thought source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刘鸿恩生平及学术特色探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莫为
徐江雁
-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9期71-72,共2页
-
文摘
刘鸿恩,清代河南医家,按"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著有《医门八法》一书。他在书中认为八法应以虚实为要,并对古籍中若干说法提出质疑。全书语言简练,纲目清晰。善用大黄,喜用乌梅,最崇乌梅四物汤,自诩为"知梅学究"。目前国内关于研究刘鸿恩的相关著述很少,从学术性、实用性等方面而言,刘氏及其《医门八法》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将从刘鸿恩生平、《医门八法》的版本情况、刘氏的学术思想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论述其相关情况,以期为后世深入研究刘氏和他的学术思想打下基础。
-
关键词
刘鸿恩
医门八法
学术思想
-
Keywords
Liu Hongen
Eight Methods of Medicine
academic thought
-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刘鸿恩应用乌梅经验浅析
- 4
-
-
作者
毛峥嵘
-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51-1052,共2页
-
-
关键词
乌梅
刘鸿恩
神农本草经
临床实践
陈修园
养肝血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刘鸿恩运用乌梅初探
被引量:2
- 5
-
-
作者
秦宗昌
孙秀芹
-
机构
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5-46,共2页
-
文摘
刘鸿恩(1821~1887年),字位卿、号春舫,河南尉氏县人,其所著《医门八法》,是其毕生经验的结晶。此书立论用药不落前人窠臼,颇具新义,尤善用乌梅,自成体系,对临床多有启迪。笔者经过学习和验证,信不余欺。兹试对刘氏应用乌梅的经验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
关键词
乌梅
刘鸿恩
临床
-
分类号
R282.710.7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清代河南医家刘鸿恩论治“鼻衄”赏析
- 6
-
-
作者
李瑞成
马鸿祥
-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
-
出处
《国医论坛》
2015年第5期56-57,共2页
-
文摘
刘鸿恩,清代河南尉氏县人,系蓬池刘氏大族后裔。他早年习儒,系文人学士,近五十岁时弃官研医,著《医门八法》四卷,倡导"八法",尤重"虚实"。其论治之精当多不为域外人知。今例举"鼻衄"一论赏析之。
-
关键词
刘鸿恩
辨证论治
鼻衄
赏析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刘鸿恩应用大黄的经验
被引量:4
- 7
-
-
作者
贾燕平
韩冠先
连华敏
-
机构
洛阳市第二中医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1998年第5期276-276,共1页
-
文摘
晚清医家刘鸿恩在其《医门八法》一书中,对大黄的应用独具匠心。对一切实证,不论伤寒、温病,刘氏均主张及早用大黄攻邪,否则就会护疾养毒,致生他变;刘氏把舌苔的有无、苔色的黄白作为是否应用大黄攻下的依据;对于实热之证,刘氏不主张用清热法直折热势,却力主用大黄攻逐实邪,如此则实既去,热无所生,势必消退;对当下难下者,则巧妙配伍,但“必以祛邪为首务”。再如实热隆闭、外感表实,通便攻下。
-
关键词
刘鸿恩
医门八法
大黄
-
分类号
R282.71
[医药卫生—中药学]
R249.5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刘鸿恩学术思想初探
- 8
-
-
作者
韩冠先
连华敏
-
机构
洛阳市第二中医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9,共2页
-
文摘
本文作者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了清代刘鸿恩《医门八法》的学术思想:八纲并举,尤重虚实;治病求本,体细查微;熟谙药性,不泥古论;寒证可热,热不可寒;诸病责肝,敛而养之;内外兼治,善调病后。
-
关键词
医门八法
刘鸿恩
医学史
-
分类号
R-092
[医药卫生]
-
-
题名刘鸿恩敛肝法探要
- 9
-
-
作者
韩冠先
连华敏
-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494-494,共1页
-
-
关键词
敛肝法
刘鸿恩
-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刘鸿恩运用乌梅四物汤的经验
- 10
-
-
作者
连华敏
韩冠先
-
机构
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1999年第1期13-14,共2页
-
文摘
清代河南医家刘鸿恩在其《医门八法》一书中列病61种,涉及应用乌梅四物汤者占半数以上。刘氏认为该方是“补阴生血,壮水滋肾”之剂,用于真阴失守,虚火上炎之证,“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临证加减可应万变,寒象较著、气虚偏重、虚火上炎者及消渴、眩晕、腰痛、腿痛等病皆可加减应用。妇科之经、带、胎、产及产后诸证以虚证为主,故每以乌梅四物汤养肝补血而一方通治。内科杂病无非虚实两端,但凡虚证之咳嗽、吐血、痢疾、胃气痛、遗精、淋浊、便血、身痛等病。
-
关键词
刘鸿恩
医门八法
清朝
乌梅四物汤
-
分类号
R285
[医药卫生—中药学]
R249.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刘鸿恩《医门八法》探要
- 11
-
-
作者
刘冠玮
侯恒太
-
机构
河南省按摩学校
-
出处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4年第1期18-20,共3页
-
文摘
刘鸿恩《医门八法》探要刘冠玮河南省按摩学校(471003)侯恒太洛阳市第二中医院(471003)主题词/刘鸿恩,/医学家,@《医门八法》,医药学文献,医学史,清朝刘鸿恩,字位卿,号春舫,知梅学究。清道光、光绪间人,籍河南尉氏县,先儒、仕而后医。尝日:...
-
关键词
刘鸿恩
医药学文献
医门八法
-
分类号
R2-53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知梅学究”刘鸿恩
- 12
-
-
作者
王焕华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保健与生活》
2024年第18期30-31,共2页
-
文摘
清代河南名医刘鸿恩是擅长应用乌梅的医家之一。他不仅喜用、善用乌梅治疗内科杂病,有颇多研究心得和临床经验,还对乌梅倍加赞赏,情有独钟,视乌梅为知己,自号“知梅学究”。刘鸿恩著有《医门八法》一书,在这本书里,他特别偏爱乌梅,几乎各个章节里都提到“独梅汤”。
-
关键词
内科杂病
刘鸿恩
研究心得
乌梅
临床经验
独梅汤
清代河南
《医门八法》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刘鸿恩应用乌梅的规律挖掘及学术思想探微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吴挺超
岳仁宋
何茗苠
吴绍祺
-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宁夏医科大学
-
出处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4-176,共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4279)。
-
文摘
刘鸿恩是清代名医,在《医门八法》中详细记载了其临证的遣方用药经验,因其擅长运用乌梅,被后人称为"乌梅先生"。文章通过对《医门八法》中所有含乌梅的方剂、应用频次、相应的疾病、乌梅的预处理及乌梅的用量进行统计,构建了"刘氏乌梅方-疾病"网络和"乌梅用量-疾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对刘氏运用乌梅的学术思想及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为临床上扩大乌梅的应用范围和提升乌梅应用的疗效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刘鸿恩
乌梅
医门八法
学术思想
-
Keywords
LIU Hong-en
Wumei
Eight Principles of Medicine
Academic thought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浅谈乌梅在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王炳恒
-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2012年第8期1077-1078,共2页
-
文摘
乌梅为敛肝补肝之上品,其配黄连可用于内热烦渴及湿热下痢;配五味子可用于久咳、久泻;配木瓜能化湿益胃;配天花粉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配槟榔可驱蛔理气止痛。
-
关键词
乌梅
临床应用
《医门八法》
刘鸿恩
-
分类号
R285.6
[医药卫生—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