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刚性作用与柔性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心理的相互作用的性质新探 被引量:2
1
作者 顾春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3,共6页
本文以科技史、社会心理学史为依据,以科技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交叉学科为视角,史论结合地阐释了科技与社会心理相互作用性质及特点,鲜明地提出了科技对社会心理的刚性作用、社会心理对科技的柔性反应之观点并探索两者之间互动规律。
关键词 社会心理 科学技术 刚性作用 柔性反应
下载PDF
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的刚性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丹 《管理观察》 2010年第17期44-45,共2页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控制机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 企业预算管理 刚性作用
下载PDF
刚性基础-桩-土非线性共同作用的近似分析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楼晓明 刘建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9-643,共5页
提出了一种刚性基础-桩-土共同作用非线性分析更为简便的近似方法。刚性基础基底单元(桩或土单元)本身受力变形的非线性关系采用静载试验得到的Q-s曲线,这种单元自身非线性及单元之间线弹性共同作用,可同时用迭代法计算。算例表明,这种... 提出了一种刚性基础-桩-土共同作用非线性分析更为简便的近似方法。刚性基础基底单元(桩或土单元)本身受力变形的非线性关系采用静载试验得到的Q-s曲线,这种单元自身非线性及单元之间线弹性共同作用,可同时用迭代法计算。算例表明,这种方法方便、实用,能较好地反映桩、土非线性特性对基础受力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基础-桩-土共同作用 迭代法 静载试验 非线性特性 非线性分析 近似分析方法
下载PDF
国家储备物资的属性功能及其作用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永林 赵英 石玉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3,共7页
从全球化、国情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现代视角对国家储备物资的实质属性及其功能特征进行深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家储备物资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必要性及其投入使用的作用原理,对国家储备物资参与国家经济、安... 从全球化、国情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现代视角对国家储备物资的实质属性及其功能特征进行深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家储备物资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必要性及其投入使用的作用原理,对国家储备物资参与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生活的现代价值及其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或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巨灾和风险时,国家储备物资因其属性功能而不仅具有比较优势,更具有绝对优势;它们的投入和使用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保证民生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以发挥刚性作用与弹性作用。这种功能性的优势及其作用是市场机制不具备的效能,是社会其他资源或力量无法替代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中,它们是国家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储备 突发性巨灾和风险 直接投放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刚性作用与弹性作用
下载PDF
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对地层和刚性接头管线的影响 被引量:33
5
作者 王霆 罗富荣 +1 位作者 刘维宁 李兴高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533-2538,共6页
洞桩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地层变形和对周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目前已成为北京地铁暗挖车站施工的主流工法。以北京地铁10号线黄庄站工程为背景,基于地表和管线沉降的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管道-土体"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 洞桩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地层变形和对周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目前已成为北京地铁暗挖车站施工的主流工法。以北京地铁10号线黄庄站工程为背景,基于地表和管线沉降的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管道-土体"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洞桩法车站施工对地层的影响,并从沉降、变形和管-土相互作用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施工对邻近刚性接头管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洞桩法车站施工中导洞和扣拱施工是关键工序,这两个工序引起的地表沉降占总沉降的90%以上;刚性接头管道的沉降、变形及管道-土体差异沉降与管道和隧道相对位置关系密切相关,主要受其正下方土体开挖影响;管道变形由整个管体共同承担,地层位移使管道产生弯曲和轴向变形,建议采用应变作为管道变形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桩法 地铁车站:地表沉降 刚性接头管线:管-土相互作用 施工影响
下载PDF
Effect of Suppressed DOF on a Rigid RC Bridge Response under Strong Earthquake Motion
6
作者 Bambang Budiono Eko Yuniarsyah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2年第8期1021-1028,共8页
NLTHA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is impractical for widespread used by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 because it requires long and inefficient computational time involving complexities when six DOF (degree of fre... NLTHA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is impractical for widespread used by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 because it requires long and inefficient computational time involving complexities when six DOF (degree of freedom) per node is applied. The NLTHA nowadays is predicted by MPA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In this method, effects of higher modes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are considered to estimate seismic demands for structure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reduction of number of DOF is analyzed using 3D NLTHA together with MPA of a rigid connection RC bridge under large earthquake motion.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6 DOF NLTHA in terms of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and CPU time to obtain the most efficient computational effort. Result of NLTHA showed that the computational time of the structure both for 4 DOF (without two lateral torsional effects) and 3 DOF (without two lateral torsion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s)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 structure using 6 DOF. The reduction of computational time was close to fifty percent both for 4 and 3 DOF's. When the maximum responses between NLTHA and MPA are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are in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gid connection RC multi span bridge DOF NLTHA MP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