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样本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洁 孙灵利 +1 位作者 王改先 张海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6-461,共6页
目的研究创伤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样本的病原谱和耐药现状,为今后急诊抢救中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创伤重症患者导管涂抹、导管腔内血液及导管创口分泌物培养分离到的菌株进行... 目的研究创伤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样本的病原谱和耐药现状,为今后急诊抢救中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创伤重症患者导管涂抹、导管腔内血液及导管创口分泌物培养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673名患者分离到1191株病原菌,520株分离自246名导管相关血行感染者,671株分离自427名患者,为导管分离或出口部位感染分离菌株。分离的菌株中革兰阳性菌占68.77%,优势菌株为葡萄球菌属细菌;革兰阴性菌29.30%,优势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真菌1.93%。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株中的葡萄球菌属,除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利奈唑胺外,对其它种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7.38%、78.72%、72.99%和78.26%,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1.42%和61.75%、79.43%和63.83%、89.86%和66.67%。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利奈唑胺敏感性较好(<10%),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株。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有较高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除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以外抗菌药物保持了良好的敏感性。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比较不同分离株的药敏结果,可以发现导管/出口部位分离菌株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与导管血行感染分离菌株相比略低。结论为了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除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和敷料外,还需要在导管使用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消毒护理。同时应加强病原菌的药敏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危重 导管相关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下载PDF
常用创伤危重评分对创伤预后判断的特点及局限性浅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段永宏 赵新春 +1 位作者 李俊杰 尹文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1期11-14,共4页
创伤评分体系是判断伤情严重程度的方法,能够对危重复合、多发伤及严重创、战伤提供有效的伤情评估,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漏诊率、判断创伤与并发症、残疾后遗症的关系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的创伤评分创新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创伤评分体系是判断伤情严重程度的方法,能够对危重复合、多发伤及严重创、战伤提供有效的伤情评估,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漏诊率、判断创伤与并发症、残疾后遗症的关系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的创伤评分创新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创伤评分的参数指标源于西方国家的创伤数据库统计资料,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创伤救治的现状。因此,加快危重创伤评分的创新和应用研究,加强我国创伤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积累,对提高我国危重创伤的救治能力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处创伤 创伤危重评分 评估
下载PDF
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春香 韦涌初 +3 位作者 吴萍 石娟 祝立阳 石庆芬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1-503,共3页
关键词 急救 程序化管理 危重创伤
下载PDF
危重评分在颅脑创伤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廖纯格 林燕萍 叶建新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24-26,共3页
目的 探讨危重评分在颅脑创伤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11月我科收治的颅脑创伤危重症患者50例,在接诊时都进行TRISS评分,急诊治疗后进行预后观察。结果 TRISS危重评分为10~60分,本组患者评分平均(21.75... 目的 探讨危重评分在颅脑创伤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11月我科收治的颅脑创伤危重症患者50例,在接诊时都进行TRISS评分,急诊治疗后进行预后观察。结果 TRISS危重评分为10~60分,本组患者评分平均(21.75±10.25)分。根据判断标准,轻度伤18例,中度伤12例,重度伤20例。所有患者经过急诊治疗后,存活36例,死亡14例,死亡率为28.0%。同时经过观察,TRISS危重评分为重度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中度伤与轻度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评分在颅脑创伤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是重要的判断伤情的客观指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评分 颅脑创伤危重 预后 急诊
下载PDF
预防褥疮记录表在创伤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艳珍 宋雪梅 张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7-238,共2页
关键词 预防 褥疮 记录表 创伤危重 社区护理
下载PDF
北京市2004~2008年道路交通创伤危重患者120急救特点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振军 王天兵 +3 位作者 王艳华 彭建平 王静 姜保国 《交通医学》 2011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危重病例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伤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数据库中诊为交通伤且病情初步判定为危重667例资料。结果:危重交通伤患者667例中,男477例,平均年龄35.8岁,女... 目的: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危重病例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伤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数据库中诊为交通伤且病情初步判定为危重667例资料。结果:危重交通伤患者667例中,男477例,平均年龄35.8岁,女190例,平均年龄37.8岁。急救人员到场时已死亡195例(29.2%)。急救人员从接到来电至到达现场时间间隔11.4分钟,致伤部位最多为头部外伤470例(70.5%),碰撞类型最多的是非机动车与机动车315例(47.2%),受伤至报告时间最长的为交通伤后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碰撞组年龄最大,碰撞类型、受伤部位对于患者是否已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的交通创伤具有致伤过程复杂、多发伤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可预防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减少或避免交通创伤,降低其危害,提高其救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创伤 危重创伤 急救 流行病学特点 北京市
下载PDF
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邢子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1264-1264,共1页
目的:探讨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实行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通过制订应急预案、建立急救中心网络体系、启用创伤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组建高素质医护人员和采用统一创伤评... 目的:探讨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实行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通过制订应急预案、建立急救中心网络体系、启用创伤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组建高素质医护人员和采用统一创伤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等建立急救程序化管理。比较实行急救程序化管理前后患者术前出诊启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管理后患者术前出诊启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管理前明显缩短,抢救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实现急救程序化管理可显著提升抢救效果,降低出诊启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程序化管理 创伤危重患者 抢救
下载PDF
不同肠内营养支持对创伤危重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本通 《系统医学》 2018年第18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支持对创伤危重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创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补充谷氨酰胺。2周后...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支持对创伤危重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创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补充谷氨酰胺。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及血红蛋白(Hb)等。免疫指标:在肠内营养第1天及肠内营养14 d抽取外周静脉血。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IgA、IgM、IgG、C3、C4。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在干预后,营养方面: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ALB、TP、PA、Hb 4个指标均提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分别为(34.4±0.22)g/L、(61.12±1.33)g/L、(162.37±11.19)mg/L、(100.53±1.08)g/L,上升更明显(t=2.001、6.712、3.290、12.462,P<0.01)。免疫功能方面: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后C D4+、CD8+、CD4+/CD8+均改善(P<0.01),观察组改善至(48.26±5.73)%、(24.6±2.9)%、(1.99±0.89)%,改善更明显(t=2.301、3.712、3.090,P<0.01)。IgM、IgA干预后均下降,观察组下降至(1.12±033)g/L、(2.37±1.19)g/L,下降更明显(t=3.321、4.002,P<0.01)。IgG干预后均上升,观察组上升至(14.4±4.22)g/L,上升更明显(t=3.002,P<0.01)。结论补充谷氨酰胺利于创伤危重患者的营养,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 创伤危重患者 营养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全程保温管理对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
9
作者 何勇预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第28期40-42,46,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全程保温管理对策对急诊创伤危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作为该次研究的时间节点,选择该院42名急诊医务人员参与该次研究,在2019年12月—2020年6月采取常规保温管理,该组为对照组;在2020年7—12月期间实... 目的探究分析全程保温管理对策对急诊创伤危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作为该次研究的时间节点,选择该院42名急诊医务人员参与该次研究,在2019年12月—2020年6月采取常规保温管理,该组为对照组;在2020年7—12月期间实施全程保温管理,将其命名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在该期间92例创伤危重患者参与该研究,根据时间节点不同,分别在对照组和观察组中纳入46例。对比两组管理质量、管理满意度以及管理效果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管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管理,观察组管理效果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保温管理具有较高的管理满意度,管理质量更优,对于缓解急诊创伤危重患者体温情况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保温管理 急诊 创伤危重患者 干预效果
下载PDF
全程保温护理对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
10
作者 田培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第23期21-21,144,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实施全程保温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急诊创伤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40例,急诊抢救治疗全程保温护理)和对照组(40例,急诊抢救治疗中实施常规保温护...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实施全程保温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急诊创伤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40例,急诊抢救治疗全程保温护理)和对照组(40例,急诊抢救治疗中实施常规保温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入抢救室、出抢救室、入急诊ICU 1h、入急诊ICU 2h等不同时点核心体温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入抢救室核心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出抢救室、入急诊ICU 1h、2h的核心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患者入急诊ICU 2h后的核心体温低于36℃。结论: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容易并发低体温,急诊抢救治疗实施全程保温护理可有效预防低体温,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危重患者 全程保温护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院前急救创伤危重伤员279例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康炳善 曹平生 李彪 《中国航天医药杂志》 2003年第3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院前抢救创伤危重伤员的意义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自1989年1月~2001年12月院前现场急救、安全转运、急诊科抢救手术及ICU治疗较完整资料中创伤伤员279例救治资料。结果批量伤员218例占78.14%,多发伤248例占88.89%。... 目的探讨院前抢救创伤危重伤员的意义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自1989年1月~2001年12月院前现场急救、安全转运、急诊科抢救手术及ICU治疗较完整资料中创伤伤员279例救治资料。结果批量伤员218例占78.14%,多发伤248例占88.89%。院前指数(PHI)6~9分62例,10~15分179例,≥16分38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19分26例,20~59分218例,≥60分35例。死亡24例,其中现场死亡8例,转送至上级医院急诊室死亡5例,术毕死亡11例;院前死亡13例占54.17%,低于国内报道犤1犦,其余均治愈。结论院前对批量伤员分类,在15分钟内对伤员展开急救,采取不间断复苏措施,及时恢复脏器有效血流灌注和改善微循环,安全快速转运伤员,及时果断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是现场抢救危重伤员生命,预防创伤后继发性损伤,避免与减少损伤,避免与减少致残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危重创伤 复苏 安全转运 救护车 早期手术
下载PDF
危重症创伤急诊手术中优化配合急救流程对抢救效率的影响
12
作者 程俊雯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129-132,共4页
以危重症创伤手术抢救效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评估对配合急救流程优化后,是否会对急诊抢救效率产生影响。方法 将2020年7月~2021年6月设置为对照期,此期间内,本院危重症创伤急诊手术过程中的配合急救流程为一般流程,尚未得到优化。将2021... 以危重症创伤手术抢救效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评估对配合急救流程优化后,是否会对急诊抢救效率产生影响。方法 将2020年7月~2021年6月设置为对照期,此期间内,本院危重症创伤急诊手术过程中的配合急救流程为一般流程,尚未得到优化。将2021年7月~2022年6月设置为观察期,此期间内,本院危重症创伤急诊手术过程中的配合急救流程为优化后的流程。两个时期内分别选择性别、年龄、创伤位置、创伤形成时间无差异性的50例患者,对急诊接诊时长、静脉通道建立时长、手术准备时间、患者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 观察期患者的急诊接诊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手术准备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期,P<0.05。观察期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达到98.00%,高于对照期的72.00%,P<0.05。结论 优化危重症创伤急诊手术配合急救流程之后,能够全面提高抢救效率,缩短各项急救时间,更容易收获患者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创伤 急诊手术 配合急救流程 抢救效率
下载PDF
首次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水平对预测危重腹部创伤患者预后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天喜 叶鹏 +5 位作者 刘安平 宋仁杰 杨光 钱民 许洁 喻安永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腹部创伤患者入院后首次纤维蛋白原(Fib)与白蛋白(Alb)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危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急诊抢救室首次测定的Fib水平...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腹部创伤患者入院后首次纤维蛋白原(Fib)与白蛋白(Alb)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危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急诊抢救室首次测定的Fib水平将患者分为Fib<1.0 g/L组(12例)、Fib 1.0~2.0 g/L组(43例)和Fib>2.0 g/L组(29例)。观察各组患者血清Alb、创伤严重度评分(ISS)、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输血率及预后的变化;并评价Fib<1.0 g/L及Alb<20 g/L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Fib水平的升高,ISS、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输血率及病死率均逐渐降低;Fib 1.0~2.0 g/L和Fib>2.0 g/L两组ISS、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输血率及病死率均低于Fib<1.0 g/L组〔ISS(分):22.88±4.86、24.40±7.26比27.67±8.45,红细胞输注量(U):8.46±6.50、5.59±3.60比11.92±5.55,血浆输注量(mL):1197.22±325.31、1010.76±295.50比1492.31±382.17,输血率:88.37%(38/43)、55.17%(16/29)比100.00%(12/12),24 h内病死率:2.33%(1/43)、3.45%(1/29)比33.33%(4/12)〕;而随着Fib水平的升高Alb明显升高,Fib 1.0~2.0 g/L和Fib>2.0 g/L两组Alb明显高于Fib<1.0 g/L组(g/L:28.92±6.13、34.05±6.46比20.48±6.40,均P<0.05)。84例患者死亡10例,总病死率为11.90%;其余患者预后良好。Fib<1.0 g/L及Alb<20 g/L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其敏感度、特异度、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40%、89.19%、1.58~2.14和50%、90.54%、27.94~31.04。结论危重腹部创伤患者早期Fib与Alb下降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Fib及Alb越低病情越重,早期病死率越高;Fib<1.0 g/L及Alb<20 g/L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Fib替代治疗以及补充Alb能为危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更多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 危重腹部创伤 创伤危重程度评分 预后分析
下载PDF
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检验
14
作者 刘丽娜 窦宏杰 席小强 《临床护理杂志》 2023年第4期41-46,共6页
目的构建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并检验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框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参考规范指南,两轮专家函询,对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 目的构建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并检验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框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参考规范指南,两轮专家函询,对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订,构建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危重创伤患者55例设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选取2022年4月-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危重创伤患者55例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比较两组抢救效果与急救护理满意度。结果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度系数分别为0.884、0.898,专家意见协调度系数分别为0.429、0.537;最终构建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7个,敏感指标重要性评分为3.82~4.44分,变异系数为0.06~0.14;指标体系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确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内容全面、条目客观,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靠性,对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创伤 急救护理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下载PDF
损伤控制技术在急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创新与效果分析
15
作者 欧阳增洪 龚军 +4 位作者 杨锴 廖劲松 汪海涛 阮军平 林建平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13期1964-1967,共4页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技术在急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创新与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急危重创伤患者50例,根据是否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危重创伤...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技术在急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创新与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急危重创伤患者50例,根据是否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危重创伤患者救治,观察组则创新损伤控制技术救治,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变化、凝血指标及乳酸表达、创伤相关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生化指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剩余碱(Base Excess,BE)水平明显增高,乳酸(Lactic acid,LA)水平下降,且观察组PT、APTT、LA低于对照组,B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创伤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高于治疗前,休克指数、创伤指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高于对照组,创伤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低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用于急危重创伤患者具有良好救治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低,临床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技术 危重创伤 创伤急救中心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仪在危重症创伤输血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16
作者 苏茜 黄俞霖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64-66,共3页
探讨静脉血栓弹性计在危重外伤病人输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60名危重外伤病人进行了静脉输液,并按有无使用血栓弹性计进行了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凝血监测,指导输血;实验组:在正常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注射法,观察患者凝血情况,并对患... 探讨静脉血栓弹性计在危重外伤病人输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60名危重外伤病人进行了静脉输液,并按有无使用血栓弹性计进行了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凝血监测,指导输血;实验组:在正常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注射法,观察患者凝血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结果 两种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比较,观察到两种方法均有明显的差异, P<0.05。结论 危重症创伤患者,输血治疗期间,血栓弹力图仪的应用,能够实施监测机体凝血功能,对血液制品用量进行控制,减少不良反应,缩短输血和治疗总时间,使输血方案及效果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创伤 输血 治疗 血栓弹力图仪 凝血
下载PDF
伤员伤情危重程度简易评分的构建与验证
17
作者 刘微 刘建超 +4 位作者 庄倩 冯聪 叶小飞 刘丽华 李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6-1211,共6页
背景 对伤员伤情危重程度的准确判断和精确分类是实施科学救治的前提和基础。目的 构建可供院前急救使用的伤员伤情危重程度监测指标和测量方法。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8个医学中心2014-2018年创伤伤员44 642例,纳入年龄、入院病情、体... 背景 对伤员伤情危重程度的准确判断和精确分类是实施科学救治的前提和基础。目的 构建可供院前急救使用的伤员伤情危重程度监测指标和测量方法。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8个医学中心2014-2018年创伤伤员44 642例,纳入年龄、入院病情、体温、脉搏、呼吸、收缩压、共病数量、伤部、伤类、伤因10个指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伤情危重评分模型,用Liu方法、Youden指数法、离(0,1)最近法确定创伤危重分级界值。结果 构建的伤情危重分值,为该伤员各变量风险分值之和,取值范围为-15~98分,模型验证区分度和校准度均较好;将伤情分为轻度和重度,<32分为轻度,≥32分为重度。结论 构建的伤情危重评分可用于院前环境对伤员的伤情危重评估和伤员结局预测,并作为救治资源调配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院前 创伤危重程度评分模型 急救医学 死亡率
下载PDF
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春香 韦涌初 +3 位作者 林红玉 祝立阳 吴萍 滕引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577-2578,共2页
目的探讨为创伤危重患者行静脉留置导管抢救时,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置管抢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对转送专科治疗的1032例创伤危重患者,随机追踪观察406例,... 目的探讨为创伤危重患者行静脉留置导管抢救时,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置管抢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对转送专科治疗的1032例创伤危重患者,随机追踪观察406例,其中经四肢静脉置管334例,锁骨下静脉置管62例及股静脉置管10例,未发现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例。结论重视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留置导管的无菌操作、护理和监控,可杜绝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创伤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护理对策
原文传递
ICU危重创伤患者精神障碍病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誉铁鸥 周立新 +3 位作者 毛克江 李轶男 黎文研 邹毅成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ICU危重创伤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病因,提高对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预防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入住笔者所在医院ICU的100例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重创伤患者的原发病、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后的...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ICU危重创伤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病因,提高对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预防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入住笔者所在医院ICU的100例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重创伤患者的原发病、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后的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00例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重患者的原发病中病因:颅脑外伤16例(16%)、脑出血5例(5%)、脑梗塞5例(5%)、脑部手术后4例(4%),单纯胸外伤12例(12%),单纯腹外伤5例(5%),胸腹多发伤3例(3%),截肢术后10例(10%),器官移植术后3例(3%),肿瘤术后7例(7%),烧伤2例(2%),脓毒症休克7例(7%),胰腺炎3例(3%),肠瘘2例(2%),重症肺炎9例(9%),肌无力2例(2%),中毒3例(3%)心肺复苏术后2例(2%)。临床表现:抑郁焦虑型55例(55%),谵妄型精神32例(32%),神经衰弱型13例(13%),各型的表现为各有区别。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及适当镇静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和心理辅导治疗后精神障碍症状持续时间4小时~3个月,精神障碍治愈率95%。结论ICU危重创伤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病因是多元化的,只要早诊断、早干预和积极治疗原发病绝大部分精神障碍是可以治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危重创伤患者 精神障碍 病因分析
下载PDF
危重创伤休克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卫兵 杨小春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491-2492,共2页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和临床体会。方法将该院收治的48例重度创伤休克手术患者按麻醉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延迟复苏组(A组)和常规组(B组),各24例。结果患者均按预计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3~4h内完...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和临床体会。方法将该院收治的48例重度创伤休克手术患者按麻醉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延迟复苏组(A组)和常规组(B组),各24例。结果患者均按预计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3~4h内完全清醒,恢复自主呼吸。A组有4例(16.6%)患者死亡,B组有12例(50.0%)患者死亡。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创伤休克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管理可维护各脏器功能,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该类危重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危重创伤休克 延迟复苏 麻醉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