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宋秀峰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27期3893-3894,共2页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4月急诊收治的68例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使用护理干...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4月急诊收治的68例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使用护理干预,对比2组抢救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中,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严重创伤失血休克 护理干预 抢救效果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优质护理干预对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曦 魏云欣 吴春燕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744-747,共4页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对患者的个人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采用数字标记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对患者的个人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采用数字标记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优质护理)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满意度、休克指数、不良反应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抢救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患者的休克指数(0.91±0.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中,采用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并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失血休克 急诊患者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江曙光 张心怡 +1 位作者 庄慧捷 李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4期5-7,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医学研究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按照治疗路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目的研究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医学研究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按照治疗路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模式治疗,观察组给予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炎性因子以及抢救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PT、APTT、TT、FIB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TNF-α、IL-1、IL-6、CRP等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以及抢救总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升高抢救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 院前急救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炎症因子的影响及预后相关分析
4
作者 丁国钰 葛兰 +1 位作者 朱春燕 张虎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1期1702-170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B超的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模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炎症因子的影响及不同液体复苏模式与患者预后的联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基于B超的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模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炎症因子的影响及不同液体复苏模式与患者预后的联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组接受基于B超的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凝块最大强度]、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10]差异。根据104例患者28 d内死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分为为预后不良组(n=23)和预后良好组(n=81)。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模式与预后的联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ICU住院时间更少(P<0.05);干预1 h,R、K更低,血凝块最大强度更大(P<0.05);干预1 h,TNF-α、IL-6、IL-10更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6 h、限制性液体复苏占比更大,休克指数、ISS评分更高(P<0.05)。以发病至入院时间(<6 h=1,≥6 h=0)、液体复苏模式(下腔静脉变异指导=1,限制性液体复苏=0)、休克指数、ISS评分为自变量,预后(预后不良=1,预后良好=0)为因变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液体复苏模式、发病至入院时间、ISS评分是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P<0.05)。结论基于B超的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可提升患者康复与治疗效率,改善血栓弹力图、炎症反应,是改善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休克 上下腔静脉变异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床旁超声辅助下的个性化液体管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邓红菊 兰巧斯 +4 位作者 韦红艳 韦俊 蓝燕妮 陆艳洁 李发娟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7期2667-2670,2674,共5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辅助下的个性化液体管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接受治疗的HTS患者50例根据液体管理方式不同分为接受中心静脉压(CVP)引导下液体管理的对照组(n=25例...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辅助下的个性化液体管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接受治疗的HTS患者50例根据液体管理方式不同分为接受中心静脉压(CVP)引导下液体管理的对照组(n=25例)和接受床旁超声引导下个体化液体管理的观察组(n=25),比较2组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尿量情况、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存活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平均动脉压(MAP)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及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低于对照组的44.00%(P<0.05);观察组存活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结论个性化液体管理在床旁超声辅助下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具有显著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 个性化液体管理 创伤失血休克 生命体征 动脉血气分析 并发症
下载PDF
白蛋白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周浩 方熙 +2 位作者 康健 李华 李琳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593-599,共7页
目的探究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白蛋白(HB/ALB)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创伤绿色通道的90例THS患者数据,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76)与死亡组... 目的探究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白蛋白(HB/ALB)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创伤绿色通道的90例THS患者数据,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76)与死亡组(n=14)。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院前时间、GCS、生命体征、ISS、入院首次实验室结果、入院24 h内的补液输血情况、结局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确定各预测指标的截断值,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7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HB/ALB的截断值分组,绘制生存曲线,评估与各次要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90例THS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28例;年龄18~84岁,平均46.9岁;7 d内死亡14例(15.6%)。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年龄[(56.8±16.6)岁vs.(45.0±18.3)岁]、GCS(12分vs.15分)、ISS(29分vs.19分)、尿素氮[(8.0±2.6)mmol/L vs.(5.6±2.0)mmol/L]、肌酐(100.8 mol/L vs.61.3 mol/L)、ALB[(23.2±4.0)g/L vs.(30.2±6.6)g/L]、PT(15.7 s vs.13.6 s)、APTT(34.9 s vs.28.3 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ALB≤28.1 g/L(OR=112.791,95%CI:1.663~7647.721,P=0.028)、GCS≤13分(OR=18.293,95%CI:1.037~322.820,P=0.047)是7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7 d生存曲线发现HB/ALB>3.3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HB/ALB≤3.3患者,同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概率明显升高。结论早期ALB水平能预测THS患者的预后情况,ALB≤28.1 g/L提示THS患者预后不佳。HB/ALB>3.3对THS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入住ICU等次要预后也有不良影响,动态监测ALB与HB/ALB对于评估复苏情况、指导复苏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 白蛋白 血红蛋白/白蛋白 液体复苏 预后
下载PDF
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赵贤贤 崔健 《系统医学》 2024年第9期45-48,共4页
目的对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相关治疗的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输血方案,分为参照组(42例)及研究组(42例... 目的对不同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相关治疗的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输血方案,分为参照组(42例)及研究组(42例)。参照组使用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为1∶2的输血方案对干预治疗,研究组使用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为1∶1的输血方案对干预治疗。对比两组输血前及输血后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输血前、输血后的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参数水平。结果研究组输血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α角(68.55±5.38)°、MA(62.84±5.47)mm、K(2.63±0.61)min、R(4.37±1.33)min等TEG参数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85、9.005、5.407、3.774,P均<0.001)。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1:1的冰冻血浆:红细胞输血方案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不仅可强化患者凝血功能,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水平,对患者身体康复发挥着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 冰冻血浆 红细胞 住院时间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8
作者 赵岩洁 乔丽娟 +2 位作者 杨晓华 李萍 赵春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185-0188,共4页
探析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明显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阶段中,接收入院的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80例设为分析目标,把常规急救护理的40例设为对照组,把基于休... 探析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明显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阶段中,接收入院的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80例设为分析目标,把常规急救护理的40例设为对照组,把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的40例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操作指标、血液检查指标状况、急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院内失血量、输血量,都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时,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标结果并无明显差异(P>0.05);抢救12小时、抢救24小时、抢救48小时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标结果,都好过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高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基于休克指数评估的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急诊抢救指标、血液检查指标水平,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指数评估 急救护理 急诊 严重创伤失血休克
下载PDF
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9
作者 蔡海涛 王建强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9期745-751,共7页
目的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 目的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根据建模集患者院内疾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95)、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预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和获益率。结果死亡组年龄≥60岁(83.87%vs.30.53%)、合并基础疾病(29.03%vs.10.53%)、合并颅内出血(38.71%vs.15.79%)、受伤至急诊时间>4 h(64.52%vs.33.68%)、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分:33.54±4.52 vs.29.89±3.42)、6 h乳酸值(mmol/L:5.21±0.22 vs.3.32±0.8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39.90±3.45 vs.36.42±2.94)、凝血酶时间(TT,s:17.21±2.87 vs.15.45±1.76)、凝血酶原时间(PT,s:16.98±2.19 vs.14.23±1.98)高于存活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4.53±0.98 vs.10.23±2.42)、纤维蛋白原(Fib,g/L:2.34±0.32 vs.3.87±0.33)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急诊时间(OR=3.898,95%CI 1.287~8.275)、GCS评分(OR=3.978,95%CI 1.814~7.989)、ISS评分(OR=2.342,95%CI 1.191~4.375)、6 h乳酸值(OR=2.881,95%CI 1.239~5.689)、Fib(OR=2.543,95%CI 1.198~5.389)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受伤至急诊时间(X_(1))、GCS评分(X_(2))、ISS评分(X_(3))、6 h乳酸值(X_(4))、Fib(X_(5))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集中预测模型的AUC为0.897(95%CI 0.723~0.923),验证集中预测模型的AUC为0.901(95%CI 0.786~0.955)。校准曲线发现,在两个数据集中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率接近。DCA分析发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远离净获益为0的参考线和所有样本均为阳性的参考线,提示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良好。结论受伤至急诊时间、GCS评分、ISS评分、6 h乳酸值、Fib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较高,能够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疾病转归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折 创伤失血休克 疾病转归 列线图模型 乳酸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抗休克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脑损伤的改善作用
10
作者 胡承刚 张志鸿 +1 位作者 王玉洁 程健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7期3231-3236,共6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抗休克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脑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1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组(50例)与B组...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抗休克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脑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1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组(50例)与B组(65例)。A组接受常规西医抗休克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休克恢复情况(休克指数、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脑组织灌注情况(脑灌注压、脑血流量)、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并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两组GCS评分均升高,且B组GCS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休克指数、乳酸水平均降低,且B组休克指数、乳酸水平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B组乳酸清除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脑灌注压、脑血流量均增大,且B组脑灌注压、脑血流量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TT、PT、APTT、FIB、INR减小,且B组TT、PT、APTT、FIB、INR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IL-6、IL-10、TNF-α降低,且B组IL-6、IL-10、TNF-α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抗休克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病人的昏迷与休克状态,增加脑组织灌注,改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 脑损伤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文秀 张琪 尹文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863-868,共6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灌注降低,组织细胞从有氧代谢过渡到无氧代谢,乳酸集聚,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机体死亡。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详细总结了目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现状,重点讨论了潜... 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灌注降低,组织细胞从有氧代谢过渡到无氧代谢,乳酸集聚,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机体死亡。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详细总结了目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现状,重点讨论了潜在复苏液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应用及科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 液体复苏 RBC代用品
下载PDF
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效果分析
12
作者 李俊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6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效果。方法:甄选本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76例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利用随机分组法将76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急诊治疗举措,观察... 目的:分析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效果。方法:甄选本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76例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利用随机分组法将76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急诊治疗举措,观察组患者采取系统急诊治疗举措。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抢救成功率。结果:对比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89.4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8.42%)。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系统急诊治疗举措在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能够进一步增强临床抢救效果,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种代谢异常情况与凝血功能,能够尽快帮助患者恢复体温,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在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中值得广泛运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 临床急诊 急诊治疗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在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3
作者 刘金龙 余志梅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0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临床急诊抢救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就诊于大冶市人民医院的48例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救治模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常规救治模式... 目的:观察临床急诊抢救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就诊于大冶市人民医院的48例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救治模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常规救治模式)、研究组(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各24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急救效率、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多学科会诊时间、检查所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更短(P<0.05)。救治后,两组I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比常规组低(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91.67%,高于常规组成的75.00%(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33%,低于常规组的20.83%(P<0.05)。结论: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效率,避免伤情进一步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创伤救治 多发伤 创伤失血休克 急诊抢救
下载PDF
新型“零通道”模式对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服务时间的效果研究
14
作者 余丽萍 郑叶平 单惠萍 《护理与康复》 2024年第4期60-62,共3页
目的 观察新型“零通道”模式对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服务时间的效果。方法 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新型“零通道”模式救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组,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常规绿色通道模式救治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 观察新型“零通道”模式对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服务时间的效果。方法 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新型“零通道”模式救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组,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常规绿色通道模式救治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服务时间。结果 研究组创伤团队到达时间(0.27±0.74)min、血常规报告时间(9.91±4.34)min、开始输血时间(64.38±10.45)min、CT检查完成时间(26.06±5.43)min、抢救室滞留时间(69.13±35.31)min,对照组创伤团队到达时间(0.87±2.17)min、血常规报告时间(13.30±7.89)min、开始输血时间(99.53±26.15)min、CT检查完成时间(41.05±19.25)min、抢救室滞留时间(112.55±144.4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零通道”模式能有效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服务时间,为后期治疗赢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零通道” 创伤失血休克 急救服务时间
下载PDF
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丁高潮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3期40-43,共4页
目的:研究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两组均行常规... 目的:研究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两组均行常规急救处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应用限制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急救前后凝血功能、氧代谢、肾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氧消耗量、氧输送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应用限制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氧代谢能力,保护肾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 限制液体复苏 常规液体复苏
下载PDF
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16
作者 刘凤珏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11期61-63,115,共4页
目的探究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109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109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对比2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临床各项时间(急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状况生活量表(SF-36)]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急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及SF-36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中加强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抢救和患者休克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加快患者病情恢复进程,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预防性护理 严重创伤失血休克 并发症 急诊护理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刘亚秋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6期97-99,共3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11月就诊于新沂市人民医院的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实施分组,对照组(n=30)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n=...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11月就诊于新沂市人民医院的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实施分组,对照组(n=30)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休克恢复情况更佳(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物质状态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更高(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恢复、并发症减少、生活质量提升,并能够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失血休克 急诊 预见性护理干预
下载PDF
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林萍清 闵军 +2 位作者 林成实 刁良彪 林金贵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1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对症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基础上采... 目的探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对症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床旁即时超声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状态[平均动脉压(MAP)、每小时尿量、心率(HR)]、血气指标[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BL)、剩余碱(BE)及血酸碱度(pH)]、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比较两组复苏24 h补液量及液体复苏治疗1周生存率。结果两组复苏前复苏状态、血气、凝血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观察组HR、PaCO_(2)、BL、BE、PT、APTT、TT低于对照组,观察组MAP、每小时尿量、pH、PaO_(2)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苏24 h补液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周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应用于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有利于患者状态恢复,能够改善血气指标、凝血功能,提高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失血休克 床旁血气分析 床旁即时超声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优质护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19
作者 徐璐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5期233-235,共3页
分析优质护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2年12月我院接诊的4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式均分为A组(常规护理组)、B组(优质护理组)。评价两组急救效率及预后情况。结果:①B组会诊... 分析优质护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2年12月我院接诊的4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式均分为A组(常规护理组)、B组(优质护理组)。评价两组急救效率及预后情况。结果:①B组会诊时间、救治时间、抢救时间均少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家意义(P<0.05)。②A组、B组中分别有5例、1例患者因病情严重转运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B组抢救成功率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可提高急救效率,提升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 优质护理 急救效率 预后
下载PDF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20
作者 郑茜茜 李欣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158-0161,共4页
旨在评估应用骨髓腔内注射技应用于急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护理上的实施成效。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急诊治疗的40位创伤性失血休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依照不同的输液方法分为了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 旨在评估应用骨髓腔内注射技应用于急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护理上的实施成效。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急诊治疗的40位创伤性失血休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依照不同的输液方法分为了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中安排8人,接受骨髓内腔输液方法;对照组中安排32人,接受常规静脉输液给药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依照常规静脉输液护理流程实施干预,迅速对病人的状况进行判断,及时对伤口实施处置,由医护人员运用外周血管穿刺技术建立静脉通道,如果连续三次尝试失败则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渠道建立后立即进行给液和药物治疗。研究组实施骨髓腔内输液,操作过程中使用EZ-IO工具将专用穿刺套件植入骨髓内,穿刺成功之后也进行相应的给和药物治疗,并加大对疼痛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护理。对比两组病人成立建立通道、实施用药以及血压恢复等相关指标,对比两组病人穿刺、抢救和出现不良反应比例。结果 研究组在成立建立通道、实施用药以及血压恢复等相关指标的用时上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着差异性,(P<0.05);研究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抢救4小时成功和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着差异性,(P<0.05)。结论 内腔穿刺输液法在处理创伤性失血休克病人的抢救中发挥了显著的效果,相比传统的静脉穿刺手段,在保证输液通道快速开通、提早给药以及加快血压恢复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同时拥有更高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4小时内抢救成功率,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腔内输液 急诊 创伤失血休克 护理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