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不同剂量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剂量逐渐递增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将32例健康受试者分为A、B、C、D组各8例,每组男女各半,分别按照500,750,1 000,1 250 m L剂...目的观察不同剂量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剂量逐渐递增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将32例健康受试者分为A、B、C、D组各8例,每组男女各半,分别按照500,750,1 000,1 250 m L剂量静脉滴注给予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滴速2.0 m L·min^-1,早餐后30 min给药。观察受试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及不良事件。结果 32例健康受试者均完成试验,发生8例轻度不良事件,表现为血生化、尿常规指标异常和心率下降,未予处理,均自行恢复正常。受试者生命体征、其他实验室指标及心电图均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改变。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以2.0 m L·min^-1单次静脉滴注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500-1 250 m L安全、可耐受。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仿真创伤全流程早期救治模拟演练分析我国县域医院创伤救治能力现状。方法2018年7月—2022年7月在全国40家县域医院举办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基层版(China trauma training basic,CTCT?-B),培训包括仿真的创伤早期全流程救治模拟...目的通过仿真创伤全流程早期救治模拟演练分析我国县域医院创伤救治能力现状。方法2018年7月—2022年7月在全国40家县域医院举办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基层版(China trauma training basic,CTCT?-B),培训包括仿真的创伤早期全流程救治模拟演练。本研究对演练中创伤院前急救、院前院内信息联动、院内早期评估与处置、院内救治模式和流程、影响救治结局因素等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40家县域医院,其中二级医院29家,三级医院11家;院前急救模式:依托型32家,指挥型6家,独立型2家;院前急救能力方面:院前规范处置31家,不规范处置7家,不处置2家;院前院内信息联动方面:电话/微信24家,院前急救系统8家,中国创伤联盟紫云系统6家,无信息交互2家;院内交接和早期评估:能够按照创伤救治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评估和处置23家,不规范17家;创伤救治模式方面: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学科会诊模式34家,创伤科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4家,专科主导多学科会诊模式2家;实体创伤病房6家,急诊病房23家,无病房11家;40名模拟创伤患者16人死亡,其余存活,死亡原因为早期评估和处置不规范,输血流程不合理、创伤相关核心技术缺乏,有效运行的创伤多学科团队缺乏。结论县域创伤救治过程中存在创伤早期评估和核心技术不足、缺乏院内高效的多学科救治团队、创伤集中收治模式尚未普及等问题,亟须重视解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不同剂量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剂量逐渐递增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将32例健康受试者分为A、B、C、D组各8例,每组男女各半,分别按照500,750,1 000,1 250 m L剂量静脉滴注给予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滴速2.0 m L·min^-1,早餐后30 min给药。观察受试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及不良事件。结果 32例健康受试者均完成试验,发生8例轻度不良事件,表现为血生化、尿常规指标异常和心率下降,未予处理,均自行恢复正常。受试者生命体征、其他实验室指标及心电图均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改变。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以2.0 m L·min^-1单次静脉滴注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500-1 250 m L安全、可耐受。
文摘目的通过仿真创伤全流程早期救治模拟演练分析我国县域医院创伤救治能力现状。方法2018年7月—2022年7月在全国40家县域医院举办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基层版(China trauma training basic,CTCT?-B),培训包括仿真的创伤早期全流程救治模拟演练。本研究对演练中创伤院前急救、院前院内信息联动、院内早期评估与处置、院内救治模式和流程、影响救治结局因素等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40家县域医院,其中二级医院29家,三级医院11家;院前急救模式:依托型32家,指挥型6家,独立型2家;院前急救能力方面:院前规范处置31家,不规范处置7家,不处置2家;院前院内信息联动方面:电话/微信24家,院前急救系统8家,中国创伤联盟紫云系统6家,无信息交互2家;院内交接和早期评估:能够按照创伤救治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评估和处置23家,不规范17家;创伤救治模式方面: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学科会诊模式34家,创伤科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4家,专科主导多学科会诊模式2家;实体创伤病房6家,急诊病房23家,无病房11家;40名模拟创伤患者16人死亡,其余存活,死亡原因为早期评估和处置不规范,输血流程不合理、创伤相关核心技术缺乏,有效运行的创伤多学科团队缺乏。结论县域创伤救治过程中存在创伤早期评估和核心技术不足、缺乏院内高效的多学科救治团队、创伤集中收治模式尚未普及等问题,亟须重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