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多虎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亭 王琦 李尧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4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非限制性液体抢...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4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非限制性液体抢救,观察组实施限制性液体抢救,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命体征、各项检查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对于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率、血氧、凝血情况,且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云川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究分析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使用不同液体复苏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以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 目的:探究分析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使用不同液体复苏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以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液量、PT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抢救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有突出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复苏抢救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疗效对比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振斌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9期40-41,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段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充分...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段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充分液体复苏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尿量、输液量及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71%,低于对照组的26.47%(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平均动脉压及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尿量、输液量,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促进病情快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抢救 充分液体复苏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5
作者 张路 金凯 《智慧健康》 2018年第11期62-63,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11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并对其院前急救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分析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11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并对其院前急救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分析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11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经过限制性液体复苏以及院内复苏等相关措施,其中有17例患者死亡,占比15.5%。死亡原因有:脑疝(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结论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时,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降低病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应当在临床救治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户晓东 费林林 +6 位作者 高伟红 刘飞 苑学 赵秀梅 李小刚 于军 杜高洁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院前急救时,与B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输液量少,[(650±310)mL vs (2580±720)mL],病死率低(21.37%vs34.99%),凝血酶原时间(胛)短[(11.17±1.5)SVS(16.78±1.96)s],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AR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发生率合计低(16.30%VS37.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存活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临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院前急救 创伤 控制出血性休克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潘爱珍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第S3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105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抢救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并延续院内复苏...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105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抢救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并延续院内复苏,死亡率低为16.2%(17例)。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适用于临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院前急救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原文传递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8
作者 张树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63-66,共4页
研究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作用。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研究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时间段选取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 研究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作用。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研究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时间段选取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比较,观察组较少;两组血红蛋白浓度比较,观察组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T、APTT、BLA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BLA较低,PT、APT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输液量、输血总量及术后出血量比较,观察组较低;两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问题在各种意外事故中比较常见,发生后可迅速导致患者全身性损害,院前急救处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存率以及预后,常规液体复苏的效果有限,与之相比,限制性液体复苏法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患者休克问题加重,对创伤后并发症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凝血功能 创伤后并发症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户晓东 费林林 +5 位作者 高伟红 赵秀梅 李小刚 于军 苑学 杜高杰 《职业与健康》 CAS 2012年第5期634-635,共2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79例,其中127例未呼叫急救电话,由家人或外人直接送来急救中心(非院前急救组,A组)。另外152例经院前急救(院前...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79例,其中127例未呼叫急救电话,由家人或外人直接送来急救中心(非院前急救组,A组)。另外152例经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B组),两组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病死率和生存时间。结果院前急救组病死率低[院前急救组(18.42%),非院前急救组(31.50%)]、生存时间长[院前急救组(5.14±1.7)h,非院前急救组(2.5±0.8)h],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延缓死亡时间,加强"黄金1小时"的抢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院前急救 创伤 控制出血性休克
原文传递
血管加压素院前维持血压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光明 李涛 +4 位作者 徐竞 朱娱 蓝丹 吴跃 刘良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低压复苏对照组、低压复苏+AVP1×10-4、5×10-4、1×10-3和5×10-3 U/mL组。复制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分...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低压复苏对照组、低压复苏+AVP1×10-4、5×10-4、1×10-3和5×10-3 U/mL组。复制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羟乙基淀粉(LR+HES)或加入不同剂量的AVP进行低压复苏(维持血压50mm Hg、3h,模拟院前救治阶段),然后彻底结扎止血、进行确定性治疗,维持血压80mm Hg、2h。观察院前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对休克动物的出血及补液情况、存活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在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院前救治阶段,与单纯输注液体来维持血压相比,应用AVP维持血压能明显减少休克动物的出血量,减少在低压复苏期和确定性治疗期维持血压所需要的补液量;同时早期应用AVP也明显增加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和24h存活率,改善休克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其中5×10-4 U/mL的AVP的复苏效果明显高于单纯采用液体低压复苏的对照组。结论: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血管加压素 低压复苏 院前救治
下载PDF
不同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娱 李涛 刘良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417-2419,共3页
目的应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盐酸山莨菪碱(654-2)输注后对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 目的应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盐酸山莨菪碱(654-2)输注后对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断脾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大鼠休克模型,以乳酸林格液(LR)和羟乙基淀粉(HES)(体积比2∶1)进行复苏,维持血压在50 mm Hg1 h,再以含不同药物包括AVP(0.4 u/kg)、NE(0.3μg/kg)、DA(0.4 mg/kg)和654-2(1 mg/kg)的2倍失血量LR进行治疗,观察其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 max)的影响,同时观察存活时间、存活率的变化。结果单纯LR可维持血压在80 mm Hg左右,输注NE和DA后,血压不能维持在80 mm Hg,AVP、654-2能较好的将血压维持在90 mm Hg水平。几种药物在输液末、输液1 h和输液2 h,LVS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AVP和NE在输液末增加尤为显著,其次是654-2、DA和LR。输注AVP、654-2和DA后,±dp/dt max显著高于LR组,NE其次,LR对照组最低。输注AVP后,大鼠存活时间最长,为(6.92±2.27)h,与LR组(3.9±2.1)h相比,明显升高(P<0.01),输注654-2[(5.28±3.33)h]后动物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NE为(4.6±1.55)h,DA为(3.05±3.32)h]。结论不同药物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以AVP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盐酸山莨菪碱
下载PDF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对大鼠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复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慧 朱昭琼 +1 位作者 王钊 孙小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968-1971,共4页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HHS)对大鼠非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复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HHS)对大鼠非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复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组(HHS组)。NS组及HHS组大鼠经动脉放血,使血压降至40 mmHg,然后在距鼠尾根部1/4处断尾,造成活动性出血。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HHS输注,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 mmHg。复苏1 h后,两复苏组均给予手术止血、回输血液及给予足量的液体输注,保持MAP 90 mmHg,充分复苏2 h后,将大鼠放回笼内观察。分别于伤后0、30、90、210 min观察大鼠的心率(HR);血气指标包括pH、碱剩余(BE)、乳酸(LAC)、动脉血氧分压(PaO2);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各脏器功能指标包括磷酸肌酶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以及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结果大鼠休克后的HR显著下降,复苏后HHS组与NS组HR明显升高(P<0.05);休克大鼠的pH、BE、PaO2下降,LAC明显升高,复苏后与NS组比较,HHS组的pH、BE、PaO2增高,LAC显著下降(P<0.05);休克大鼠的PT、APTT明显延长(P<0.05),复苏后HHS组PT、APTT均短于NS组(P<0.05);休克后大鼠的CKMB、ALT、AST、Cr明显增高,复苏后,HHS组大鼠的CKMB、ALT、AST、Cr低于NS组(P<0.05);同时与NS组比较,HHS组大鼠活动性出血量和出血急救期输液量明显减少,且24 h及72 h存活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HHS对UHS大鼠早期有较好的复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控制出血性休克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 液体复苏
下载PDF
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低压复苏治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华成 刘金锋 +3 位作者 李文志 王红蕾 万秋霞 丁文刚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 应用大鼠脾损伤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低压及低压扩容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可行性。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5 0只 ,在大鼠脾损伤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等分为 5组 ,组 1 :假手术组 ;组 2 :休克未处理组 ;组 3:常压复苏... 目的 应用大鼠脾损伤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探讨低压及低压扩容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可行性。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5 0只 ,在大鼠脾损伤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等分为 5组 ,组 1 :假手术组 ;组 2 :休克未处理组 ;组 3:常压复苏组 (急救期控制MAP在 80mmHg以上 ) ;组 4 :低压复苏组 (急救期控制MAP在 6 0mmHg±5mmHg) ;组 5 :低压扩容复苏组 (急救期输入硝普钠 5 μg·kg- 1 ·min- 1 ,同时输液控制MAP在 6 0mmHg± 5mmHg)。结果  1~ 5组平均存活时间 (min)分别为 1 80、73.5 0± 8.0 4、1 1 4 .30± 31 .33、1 4 6 .70± 2 8.0 7和 1 71 .6 0± 1 5 .74 ,除组1、组 5外 (P =0 .0 6 71 ) ,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2~ 5组的急救期出血量 (ml·kg- 1 )分别为 :3.79± 1 .39、1 7.4 1± 8.88、8.6 7± 4 .5 9、1 0 .33± 4 .31 ,其中组 3出血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 ;组 4、组 5与组 2比较出血量明显增多 (P <0 .0 5 )。结论 在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治疗中 ,低压及低压复合适量硝普钠扩容复苏方法可改善组织代谢 ,提高生存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低压复苏 治疗 脾损伤 大鼠
下载PDF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彻底止血后的复苏效果
14
作者 李涛 刘良明 +3 位作者 范小青 朱娱 廖自福 程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425-1427,共3页
目的观察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彻底止血后复苏效果。方法采用大鼠脾实质切除及脾动脉切断方法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在止血前采用低压复苏(50mmHg,1h)后结扎血管彻底止血,观察乳... 目的观察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彻底止血后复苏效果。方法采用大鼠脾实质切除及脾动脉切断方法复制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在止血前采用低压复苏(50mmHg,1h)后结扎血管彻底止血,观察乳酸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LR)、AVP(0.4U/kg和0.04U/kg)对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影响。LR组在彻底止血后输注2倍失血量LR;AVP0.1U/kg组和0.4U/kg组在2倍量的LR中分别加入AVP0.4U/kg和0.04U/kg输注。结果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在休克后以及低压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maximal change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血气也发生了明显改变;2倍失血量的LR输注不能较好地恢复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和血流动力学指标,AVP0.4U/kg和0.04U/kg输注,明显增加MAP和改善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延长休克动物存活时间并提高存活率,与LR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AVP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彻底止血后有较好的复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大鼠
下载PDF
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院内复苏
15
作者 宋祖军 马俊清 王少波 《武警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77-80,共4页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院内 紧急救治 复苏
下载PDF
低压复苏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抢救效果的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海霞 李永明 周华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4-17,79,共5页
目的建立非控制性脾大部损伤出血性休克模型,比较低压复苏与常压复苏抢救的效果。方法脾部分切除模拟人失血低压状态下,建立类似人休克的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成4组。1组,假手术组;2组,休克未处理组;3组,正常血压复苏组;4组,低压复苏组... 目的建立非控制性脾大部损伤出血性休克模型,比较低压复苏与常压复苏抢救的效果。方法脾部分切除模拟人失血低压状态下,建立类似人休克的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成4组。1组,假手术组;2组,休克未处理组;3组,正常血压复苏组;4组,低压复苏组。观察其成活率及对内脏的损伤程度。结果动物失血低压抢救比常压抢救存活时间长。结论低压可改善组织代谢,提高生存时间,是更为理想的复苏方法。低压复苏非控制性脾大部损伤出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为临床急性大出血提供新的抢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控制 低压复苏
下载PDF
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录 胡振快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6年第3期202-204,共3页
关键词 控制出血性休克 液体治疗 HEMORRHAGIC shock) 心跳骤停 控制出血 进展综述 年龄段 专家组
下载PDF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与TNF-α的关联性及不同液体复苏的作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霍正禄 郑荔峰 +1 位作者 王美堂 周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研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时不同液体复苏的作用以及TNF-α的变化规律,以期阐明限制性液体复苏降低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后的Krausz方法建立重度脾创伤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采用随机分组... 目的研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时不同液体复苏的作用以及TNF-α的变化规律,以期阐明限制性液体复苏降低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后的Krausz方法建立重度脾创伤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大鼠分为假处理组、限制输液组、常规输液组、不输液组。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细胞比容(Hct)和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①限制输液组的输液量明显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②限制输液组Hct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P<0.05)。③限制输液组的存活时间比常规输液组及不输液组明显延长(P均<0.05)。限制输液组在72 h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和不输液组,但低于假处理组(P均<0.1)。④除假处理组外其余各组在伤后90 min和180 min血TNF-α水平均较伤前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常规输液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限制输液组(P<0.05)。⑤死亡者TNF-α水平明显高于生存者。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度未控制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出血量,提高存活率。未控制性出血休克时的TNF-α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TNF-α高预后不良,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时TNF-α水平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控制出血性 限制性 液体复苏 创伤
下载PDF
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
19
作者 王海霞 李永明 周华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I0058-I0059,共2页
目的建立低压复苏非控制性脾大部损伤出血性休克模型。方法模拟人失血脾部分切除低压状态下,建立类似人休克的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成4组。1组,假手术组;2组,休克未处理组;3组,正常血压复苏组;4组,低压复苏组。观察其成活率及对内脏的损... 目的建立低压复苏非控制性脾大部损伤出血性休克模型。方法模拟人失血脾部分切除低压状态下,建立类似人休克的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成4组。1组,假手术组;2组,休克未处理组;3组,正常血压复苏组;4组,低压复苏组。观察其成活率及对内脏的损伤程度。结果动物失血低压抢救比常压抢救存活时间长。结论低压可改善组织代谢,提高生存时间,是更为理想的复苏方法,低压复苏非控制性脾大部损伤出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为临床急性大出血提供新的抢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控制 低压复苏 脾损伤
下载PDF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慧 朱昭琼 王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82-1784,共3页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HS)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HS)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C组(正常对照组)、NS组(生理盐水复苏组)、HH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HS)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HS)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C组(正常对照组)、NS组(生理盐水复苏组)、HH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组)。分别在伤后0、30、90、210min观察3组大鼠的心率;血清K+、Na+、Cl-的浓度;血浆TNF-α、IL-1β、IL-6、IL-10的浓度。结果:大鼠休克后心率显著下降,复苏后明显升高;HHS组在伤后90min时,血清Na+、Cl-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在伤后210min时恢复正常;两复苏组中TNF-α在休克后迅速升高,复苏后进一步上升,IL-1β与IL-6浓度在伤后90min才有明显增加,而IL-10浓度在伤后210min降低(P<0.05)。与NS组比较,HHS组在各相应时点的TNF-α、IL-1β、IL-6浓度明显下降,IL-10浓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HHS有利于保持UHS大鼠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减少促炎因子释放,促进抗炎因子合成,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 控制出血性休克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