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作与翻译的共谋——《扶桑》中国形象“双重东方化”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健平 邹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译作中扶桑这一东方女性形象和大勇等华工移民群像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形象在创作和翻译的共谋中先后经历了"双重东方化"的建构,从而迎合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期待,使东方成为不断被边缘化的"套话式的"他者形象。这种"双重东方化"的建构,本质上乃是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单向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中国形象 创作与翻译 共谋 “双重东方化”
下载PDF
鲁迅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的启蒙心态与叙述范式
2
作者 王家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5,共7页
儿童是鲁迅构建中国现代启蒙教育观的着力点,也是其开掘文学叙述新范式的炼金石,从《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以孩子为本位",从翻译有岛武郎的《阿末的死》中对弱小孩童的怜悯到翻... 儿童是鲁迅构建中国现代启蒙教育观的着力点,也是其开掘文学叙述新范式的炼金石,从《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以孩子为本位",从翻译有岛武郎的《阿末的死》中对弱小孩童的怜悯到翻译契诃夫的《坏孩子》中对顽劣孩子的批判,鲁迅在创作与翻译两个层面始终把儿童作为民族觉醒与复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创作与翻译 救救孩子 有岛武郎 文学叙述 儿童文学 叙述范式 启蒙心态
下载PDF
新诗创作与翻译:重返宇文所安的“世界诗歌”之争
3
作者 邱健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69,共10页
1990年,哈佛大学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在《新共和》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环球影响的焦虑:什么是世界诗歌?》的书评,提出了“世界诗歌”的概念,并以杜博妮(Bonnie S.McDougall)翻译的北岛诗集《八月的梦游者》为批评对象展开讨论... 1990年,哈佛大学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在《新共和》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环球影响的焦虑:什么是世界诗歌?》的书评,提出了“世界诗歌”的概念,并以杜博妮(Bonnie S.McDougall)翻译的北岛诗集《八月的梦游者》为批评对象展开讨论。这篇书评在海外汉学界引发了“世界诗歌”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诗歌 宇文所安 创作与翻译 影响的焦虑 批评对象 书评 北岛 汉学界
下载PDF
王统照早期的创作与翻译——互文性对话探究
4
作者 李文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6-79,85,共5页
在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作家群里,最具代表性的应推王统照。他在文学史上被公认为是这时期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他早期(1921-1924)的翻译文学与创作的问题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对话关系:从俄... 在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作家群里,最具代表性的应推王统照。他在文学史上被公认为是这时期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他早期(1921-1924)的翻译文学与创作的问题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对话关系:从俄罗斯、东欧等弱小国家现实主义作品的翻译中,王统照确立自己创作问题小说的现实主义方向;从对泰戈尔和叶芝等作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中形成了“爱”和“美”的理念,用此解决中国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其创作的问题作品,大都可以找到其与外国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本研究表明,王统照的创作主题、题材和创作手法等,都是通过借鉴诸多外国作家和作品,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统照 创作与翻译 互文性对话 问题小说
下载PDF
徐志摩短篇小说创作与翻译:叙事互文性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幸小梅 李文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87-91,共5页
在文学研究会卓越的作家群里,徐志摩不仅以诗文创作享有盛誉,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学翻译家、短篇小说家。他的翻译与创作相互交织,互为相长。其短篇小说创作受到其译介的、素有"英国契诃夫"之称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互文... 在文学研究会卓越的作家群里,徐志摩不仅以诗文创作享有盛誉,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学翻译家、短篇小说家。他的翻译与创作相互交织,互为相长。其短篇小说创作受到其译介的、素有"英国契诃夫"之称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互文性影响。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探析徐志摩短篇小说创作与其译介的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在叙事艺术上的互文关系:在叙事聚焦上,徐志摩奠定内外在式聚焦转换的叙事方式,灵活转换叙事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他选取生活片段做文章,多刻画展示性情节;在叙事空间上,他巧用故事空间和心理空间,推动情节发展,增添小说的表现力。研究表明,徐志摩的短篇小说在叙事聚焦、叙事结构和叙事空间上都是通过借鉴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短篇小说叙事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创作与翻译 互文性 叙事学
下载PDF
浅析刘若愚的创作与翻译——以《中国文学理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晏中 陈志璐 《魅力中国》 2011年第7期278-278,共1页
刘若愚是名满天下的美籍华裔比较文学研究家。他平生出版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注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它的比较诗学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刘若愚先生是一位难得的把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20世纪欧美文论结合起来的语际批评家... 刘若愚是名满天下的美籍华裔比较文学研究家。他平生出版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注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它的比较诗学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刘若愚先生是一位难得的把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20世纪欧美文论结合起来的语际批评家。他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一种颇具相当难度的汉英诗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中,使中国诗学思想及中国诗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本文主要论述其生活经历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与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中国文学理论》 创作与翻译
下载PDF
创作与翻译的互文性研究——以鲁迅作、译美学风格的对话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家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75,共9页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对话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巴赫金对话诗学基础上,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理论(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比较重视翻译文本的互文性关系,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总结了英语文学中的四类互文关系,即《圣经》互...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对话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巴赫金对话诗学基础上,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理论(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比较重视翻译文本的互文性关系,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总结了英语文学中的四类互文关系,即《圣经》互文、古典著作互文、文化互文和文学互文(2);但他忽视了创作与译作这类重要的互文关系。事实上在翻译文本生成后,原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之间形成了互文的关系。在作家兼译者的情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与翻译 互文关系 克里斯蒂娃 古典著作 英语文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互文性理论 勒菲弗尔
原文传递
旅行与赋形:《生死场》创作、翻译与传播
8
作者 王启伟 王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1-226,共6页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了“北方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并成为1930年代中国抗日文学的扛鼎之作。1970年代末,《生死场》英译本开始在英美国家传播,西方世界将其解读为“生老病死”的人生哲学,是对东...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了“北方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并成为1930年代中国抗日文学的扛鼎之作。1970年代末,《生死场》英译本开始在英美国家传播,西方世界将其解读为“生老病死”的人生哲学,是对东北民众生活画面的真实刻画。作品在英美国家的接受形态对世纪之交国内学者关于萧红《生死场》主题阐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当萧红及其作品沉寂了30多年,抗日主题离开了历史的大背景,民族乡土文学叙事的萧红则被人们所忆起。其英文文本旅行到海外,再回流到中国大陆,《生死场》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主题意蕴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场》 创作与翻译 异域形象 主题重构
下载PDF
王鲁彦的创作与翻译:互文性对话探究
9
作者 李文革 《翻译论坛》 2014年第3期90-94,共5页
王鲁彦(1901—1944)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早期翻译了大量的北欧以及东北欧如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希伯来、匈牙利等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文学作品,从中得到借鉴和模仿,创作了大量的乡土小说。其乡土小... 王鲁彦(1901—1944)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早期翻译了大量的北欧以及东北欧如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希伯来、匈牙利等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文学作品,从中得到借鉴和模仿,创作了大量的乡土小说。其乡土小说与翻译文学之间存在着互文性对话关系,表现在创作的主题、题材、创作手法、故事情节等各方面。本研究表明,王鲁彦的创作主题、题材和创作手法等,都是通过借鉴诸多外国作家和作品,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乡土文学的创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鲁彦 创作与翻译 互文性对话 乡土小说
原文传递
日本现代名曲《化作千风》的创作与翻译
10
作者 金中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千の風になって」是近年在日本产生很大反响的一首名曲,通常译为《化作千风》。本文就该曲的内涵、创作经过、传播方式及翻译情况做一介绍。1《化作千风》的创作与流传《化作千风》的词曲作者新井满1946年出生于日本新潟市,上智大学... 「千の風になって」是近年在日本产生很大反响的一首名曲,通常译为《化作千风》。本文就该曲的内涵、创作经过、传播方式及翻译情况做一介绍。1《化作千风》的创作与流传《化作千风》的词曲作者新井满1946年出生于日本新潟市,上智大学法学部毕业,长期活跃于写作、摄影及环境视频制作等多个领域,担任过长野冬奥会开幕式的形象导演,其小说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和芥川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制作 新人奖 冬奥会 词曲作者 创作与翻译 名曲 传播方式
原文传递
冰心问题小说创作与“五四”翻译:互文性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幸小梅 李文革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5期49-54,共6页
在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作家群里,冰心堪称"首席作家",其问题小说极具典型性。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与冰心创作的问题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从泰戈尔短篇小说母题中,冰心确立其创作问题小说的人道主义与"... 在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作家群里,冰心堪称"首席作家",其问题小说极具典型性。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与冰心创作的问题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从泰戈尔短篇小说母题中,冰心确立其创作问题小说的人道主义与"爱的哲学"的母题;从泰戈尔诗化小说的影响下,她形成了结构松散、情节淡化的散文诗式行文结构;从泰戈尔短篇小说的熏陶中,她奠定其冰心体语言、诗画美的艺术风格。本研究表明,冰心的问题小说无论在小说母题、行文结构还是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借鉴了泰戈尔的作品,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问题小说的创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创作与翻译 互文性
下载PDF
论鲁迅创作与翻译的互动关系——以《野草》与《小约翰》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贺勤 《理论界》 2019年第10期94-101,共8页
《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 《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存在、希望、对人类的爱与恨等,在《小约翰》中也有着相近似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小约翰》 创作与翻译
原文传递
鲁迅翻译与创作的互文考察——从《阿末的死》到《祝福》和《在酒楼上》
13
作者 陈彩虹 《文化产业》 2022年第7期82-84,共3页
鲁迅的文学生涯是翻译和创作并行的,他的创作与翻译不是各自独立和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全的。现尝试从鲁迅译作《阿末之死》着手,对译本与其之后创作的《祝福》《在酒楼上》等短篇小说从“社会、家庭和儿童教育”等主题以... 鲁迅的文学生涯是翻译和创作并行的,他的创作与翻译不是各自独立和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全的。现尝试从鲁迅译作《阿末之死》着手,对译本与其之后创作的《祝福》《在酒楼上》等短篇小说从“社会、家庭和儿童教育”等主题以及情节和思想性方面作比对分析,寻找两者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福》 儿童教育 文学生涯 创作与翻译 鲁迅译作 翻译创作 相互影响 比对分析
下载PDF
屠岸诗歌创作与翻译研讨会在京召开
14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0,共1页
屠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出版家。早在四十年代,他就在上海开始诗歌的创作与翻译,在六十余载文艺生涯中,他写了、译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济慈诗选》等,对一代又一代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诗歌... 屠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出版家。早在四十年代,他就在上海开始诗歌的创作与翻译,在六十余载文艺生涯中,他写了、译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济慈诗选》等,对一代又一代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诗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总结、学习屠岸先生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岸诗歌创作与翻译研讨会 北京 文艺生涯 诗歌翻译
原文传递
论朱湘的英文诗歌创作与翻译
15
作者 傅其林 邓凤鸣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1年第2期152-166,共18页
本文论述朱湘1928—1929年留美期间刊发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的英文诗歌。这些诗歌未见于任何朱湘作品集,也未见于已有相关研究论著。本文试图结合朱湘留美时期的书信,对朱湘的英文诗歌创作及英译汉诗活动展开史实补正和钩沉探隐,以... 本文论述朱湘1928—1929年留美期间刊发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的英文诗歌。这些诗歌未见于任何朱湘作品集,也未见于已有相关研究论著。本文试图结合朱湘留美时期的书信,对朱湘的英文诗歌创作及英译汉诗活动展开史实补正和钩沉探隐,以呈现朱湘作为跨语际书写者的诗歌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湘 创作与翻译 英文诗歌 研究论著 英译汉诗 诗歌创作 中国留美学生 诗歌活动
原文传递
情美理丰 学者风范——林文月散文创作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庄若江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1995年第2期15-18,共4页
对许多大陆读者而言,林文月是一位陌生的作家,但在台湾,她既有学术著作和翻译,又有创作,身兼学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知名度颇高。林文月说:“论文、创作与翻译,三种不同的文笔,已伴我度过许多岁月,带给我个人莫大的快乐”(《我的三种文笔》... 对许多大陆读者而言,林文月是一位陌生的作家,但在台湾,她既有学术著作和翻译,又有创作,身兼学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知名度颇高。林文月说:“论文、创作与翻译,三种不同的文笔,已伴我度过许多岁月,带给我个人莫大的快乐”(《我的三种文笔》)。这三种文笔,不仅构成了林文月学者兼作家的生活,更造就了她散文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创作 学者风范 作家 中文系 母亲 艺术特征 情美 心理感受 创作与翻译 辨证认识
下载PDF
伊明•艾合买提:致力汉维文学翻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7
作者 白哈提古丽•尼扎克(采访)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12期87-94,I0007,共9页
伊明•艾合买提,1942年生,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洋大曼乡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书记、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院长等。从事诗歌创作与翻译工作六十余载,译著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福乐... 伊明•艾合买提,1942年生,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洋大曼乡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书记、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院长等。从事诗歌创作与翻译工作六十余载,译著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聊斋志异选译》《思宫街》《狼图腾》《与狼共舞》《丝绸之路》《杜甫诗歌》等。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出版诗集《幸福之歌》《花海》《被爱的年代》等。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文艺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聊斋志异 杜甫诗歌 创作与翻译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狼图腾》 新疆艺术学院 《与狼共舞》
下载PDF
从瑞士文学奖看瑞士多元化文坛新气象--以2018年为例
18
作者 陈玮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0-66,共7页
瑞士联邦出台2016-2020年支持出版的一系列新政,鼓励文学创作、出版及翻译传播,瑞士文学得益于这一五年计划的实施,展现了文学创作与翻译共荣的活跃景象。本文聚焦于2018年瑞士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在瑞士国内外的出版和反响,结合其他相... 瑞士联邦出台2016-2020年支持出版的一系列新政,鼓励文学创作、出版及翻译传播,瑞士文学得益于这一五年计划的实施,展现了文学创作与翻译共荣的活跃景象。本文聚焦于2018年瑞士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在瑞士国内外的出版和反响,结合其他相关重要文学奖的获奖概况,试图呈现这项五年新政给瑞士多元化文坛带来的繁荣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士文学奖 多语言性 创作与翻译 多元化文坛
下载PDF
不同的声调,动听的歌——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少数民族文字获奖作品与获奖译者述评
19
作者 满全(蒙古族) 阿布力孜(维吾尔族) +1 位作者 李惠淑(朝鲜族) 龙仁青 《民族文学》 2024年第11期205-207,共3页
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民文获奖作品及译者是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辉煌成就的重要例证,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新篇章。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与翻译 中华多民族 少数民族文字 骏马奖 文学创作 文学的发展 获奖作品
原文传递
许译宋词《水调歌头·中秋》中的情感美研究
20
作者 赖宇琛 王红丽 《广东教育(职教)》 2021年第7期82-84,共3页
我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在《再创作与翻译风格》一文中提出:“再创的译法就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或者说,译者设身处地,假如自己是原作者会怎么用译语来写,自己就怎么译,这就是再创作。”这就要求译者需要换位到作者所处的环... 我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在《再创作与翻译风格》一文中提出:“再创的译法就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或者说,译者设身处地,假如自己是原作者会怎么用译语来写,自己就怎么译,这就是再创作。”这就要求译者需要换位到作者所处的环境、情境、语境和心境中去深刻地体会诗词的内涵与表达的情感,再结合译语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丰富的语言中选择最贴切的表达进行再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家 情感美 著名翻译 创作与翻译 文化积淀 许渊冲 许译 《水调歌头·中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