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0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人都是艺术家——论原始艺术创作主体的构成
1
作者 杜政鸿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3期100-103,共4页
原始人是原始生活的创造者和再现者,在他们不断满足自身欲望的同时,产生了今天所说的原始艺术作品。文章首先阐释原始艺术中创作主体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原始艺术的目的及发生来论述原始艺术创作主体的构成,得出在原始艺术创作过程中“人... 原始人是原始生活的创造者和再现者,在他们不断满足自身欲望的同时,产生了今天所说的原始艺术作品。文章首先阐释原始艺术中创作主体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原始艺术的目的及发生来论述原始艺术创作主体的构成,得出在原始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结论,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思考后现代主义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艺术 原始思维 创作主体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主体构成的延伸——以视觉艺术为例
2
作者 杜榕昆 《艺术科技》 2024年第8期250-252,共3页
目的: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媒介技术全面介入艺术创作领域。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艺术创作主体的构成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尝试从技术的视角切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打破与延伸传统艺术创作主体构成的边界... 目的: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媒介技术全面介入艺术创作领域。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艺术创作主体的构成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尝试从技术的视角切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打破与延伸传统艺术创作主体构成的边界,以重新认识人工智能技术下艺术创作主体的构成。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尝试理解人工智能如何与艺术家共同参与艺术创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降低艺术创作的门槛,使更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结果: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传统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则被彻底颠覆,人人都有可能获得艺术创作的机会,并成为艺术家。艺术家这一群体不断扩大,不单是职业艺术家增多,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创作者、非人类创作助手也进入艺术创作这一行列。并且,互联网上易于获取的AI应用程序大量出现,致使艺术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艺术创作主体的构成变得丰富起来。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打破了艺术创作主体构成的边界,从具有专业艺术技能的艺术家,到跨学科艺术创作者、非人类助手、互联网用户等,艺术创作主体的构成被延伸,“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艺术创作主体 构成 延伸
下载PDF
戏剧导演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意识探讨
3
作者 时冬瑜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0期37-39,共3页
戏剧导演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不仅负责将剧本转化为舞台上的现实,更通过自己的视角、理解和创意来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主体意识,作为导演个人对世界的独立看法和自我认识的体现,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围绕导演在创作过程... 戏剧导演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不仅负责将剧本转化为舞台上的现实,更通过自己的视角、理解和创意来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主体意识,作为导演个人对世界的独立看法和自我认识的体现,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围绕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展现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美的独到见解、创作中的独特性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敏锐洞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导演在艺术创作中应如何有效地运用和展现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创作出既具有深度思考又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戏剧作品。希望能够为戏剧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促使更多的戏剧作品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深刻反映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导演 主体意识 艺术创作 民族意识 人性美 独特意识 现实意识
下载PDF
戏剧导演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意识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钢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8期18-20,共3页
戏剧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对大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加强对戏剧把关环节的重视。尤其是戏剧导演,在提高戏剧艺术创作能力、承担起解读剧本、把握节奏、指导演员职责的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艺术创作过程中... 戏剧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对大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加强对戏剧把关环节的重视。尤其是戏剧导演,在提高戏剧艺术创作能力、承担起解读剧本、把握节奏、指导演员职责的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民族意识、人性美意识等,提高戏剧作品的格调和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导演 艺术创作 主体意识
下载PDF
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杨雨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6-247,共2页
民间剪纸艺术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极大地丰富着农民的生活。但是社会的变革,一方面使得传统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农民剪纸的动机也发生了变化,剪纸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从而使得他们丧失民间剪纸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再加上... 民间剪纸艺术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极大地丰富着农民的生活。但是社会的变革,一方面使得传统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农民剪纸的动机也发生了变化,剪纸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从而使得他们丧失民间剪纸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再加上民间剪纸艺术的阶层性限定使得非农民群体无法参与创作,最终导致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主体整体衰落,使得民间剪纸艺术出现生存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剪纸 创作主体 艺术创作 文化特征
下载PDF
从艺术学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艺术学”——以民国时期艺术本体论与主体论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悦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8,共8页
中国艺术学的形成,经历了从艺术学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艺术学"的历史进程,在民国时期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学研究就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本文以"艺术本体论"与"艺术主体论"的研究为例来说明之... 中国艺术学的形成,经历了从艺术学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艺术学"的历史进程,在民国时期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学研究就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本文以"艺术本体论"与"艺术主体论"的研究为例来说明之。从学科渊源上看,艺术学在中国是德国"艺术科学"的学术东渐的产物,在英美学界相对应的则是以分析美学为主的"艺术哲学",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始终是处于"中西视界融合"的张力之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艺术学理论 中国化 艺术本体 艺术主体 中国艺术
下载PDF
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主体特征与创作趋势——以电视剧导演和表演为视角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陆园 张国涛 《新闻世界》 2017年第1期90-93,共4页
从文字到影像的符码转换过程,是电视剧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依赖导演创作和表演创作。通过对生产主体群体特征的描绘和个案的分析,梳理出当前中国电视剧导演和表演的创作趋势。在导演创作方面,年龄结构呈现梯队化,题材选择... 从文字到影像的符码转换过程,是电视剧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依赖导演创作和表演创作。通过对生产主体群体特征的描绘和个案的分析,梳理出当前中国电视剧导演和表演的创作趋势。在导演创作方面,年龄结构呈现梯队化,题材选择呈现类型化,视听效果呈现风格化,生产制作呈现大片化;在表演创作方面,演员群体呈现年轻化,演员队伍呈现专业化,荧屏形象呈现类型化,表演风格呈现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艺术生产主体 群体特征 创作趋势
下载PDF
数字时代艺术创作主体重构探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魏佳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38,共4页
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主体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发起者,在创作中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数字时代,艺术创作主体已不再单纯是发起者,创作主体本身就产生分裂和沦陷,被机器喧宾夺主,被受众反客为主,主体的意义被重构。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艺术创作 主体 重构
下载PDF
鲁迅与茅盾:科学理性精神之于创作主体求真艺术思维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德发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2,共8页
关键词 鲁迅 茅盾 科学理性精神 创作主体 人文理性精神 艺术思维
下载PDF
论艺术创作中的主体能动性及其实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太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48,共6页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复杂、精细的审美创造活动。我国曾一度只片面强调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而对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对于这一创造活动的最终决定意义强调不够,从而妨碍了人们对艺术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此,本文拟对艺术创作中主体能动性的...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复杂、精细的审美创造活动。我国曾一度只片面强调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而对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对于这一创造活动的最终决定意义强调不够,从而妨碍了人们对艺术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此,本文拟对艺术创作中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及其在“变形”与“超越”中的实现,予以理性认识与评析,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阐释文学家、艺术家精神主体性的作用与价值,以利于我们对艺术创造中主体审美意识的内在活动与艺术外化规律的深入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主体 变形 超越
下载PDF
试论生态美学在自然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7,共3页
在中国当前国情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在自然环境中推进公共艺术建设以促进公众艺术参与感,需要生态美学的系统理论支撑。生态美学在自然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既存在理论基础,又有成功案例,运用得当将能从内容与形式... 在中国当前国情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在自然环境中推进公共艺术建设以促进公众艺术参与感,需要生态美学的系统理论支撑。生态美学在自然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既存在理论基础,又有成功案例,运用得当将能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有效提升中国自然环境公共艺术的创作水平,从而更好地改善所在地区文化氛围,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公共艺术 创作 批评
下载PDF
浅谈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体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平 《云梦学刊》 201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所谓艺术家的主体性就在于:艺术家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主体;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表现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并反作用于社会。美不在于画面的图示、不在于画面的色彩与形象、美在提炼、美在概括、美在真实、美在感化、美由心生。
关键词 艺术创作 艺术 主体 审美感受
下载PDF
从艺术家的独位居之到作者的身份认同——关于文艺创作主体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益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3-96,共4页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艺术 创作主体 思考
下载PDF
道家本体论对古代艺术创作论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海明 《民族艺术研究》 2003年第3期4-13,共10页
道家思想之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影响并非互不相关,而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因此,较之老庄著述中的若干命题,道家本体论思想更应该视为影响的原点,在“大音希声”、“虚静”、“言不尽意”这些常被人谈及的命题之... 道家思想之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影响并非互不相关,而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因此,较之老庄著述中的若干命题,道家本体论思想更应该视为影响的原点,在“大音希声”、“虚静”、“言不尽意”这些常被人谈及的命题之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指向,即道家本体论思想;而且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上述命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理论的哲学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本体 玄学 艺术创作
下载PDF
主体意识的高扬:论北宋中后期词的两种艺术精神及创作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乔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从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是唐宋词的极盛阶段。作为第一个颠峰,其标志是出现了变革词风、扩张词境、提高词的文化品位的苏轼。他一改艳科娱人的旧传统,全面向“诗”的道路回归,抒怀言志,使词深深浸润了士大夫文人的雅致。另一个标志... 从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是唐宋词的极盛阶段。作为第一个颠峰,其标志是出现了变革词风、扩张词境、提高词的文化品位的苏轼。他一改艳科娱人的旧传统,全面向“诗”的道路回归,抒怀言志,使词深深浸润了士大夫文人的雅致。另一个标志是接受、改造并再发展传统的周邦彦。他专心于章法、语词、典故、声韵等纯艺术的精整完美,建立了可以供人借鉴效法的一套规范,化天然作人工,故号称“集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精神 北宋中后期 主体意识 苏轼 周邦彦 曲子词 黄庭坚 士大夫文人 晁补之 创作特征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可能吗?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90,共12页
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差异意味着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计算的本质和机械的一级同构信息处理方式意味着人工智能只有一个信息输出端口,而人类的信息加工却同时具有机体端口和意识端口的输出,且两者具有原型同构关系。意识端口是与机体端口... 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差异意味着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计算的本质和机械的一级同构信息处理方式意味着人工智能只有一个信息输出端口,而人类的信息加工却同时具有机体端口和意识端口的输出,且两者具有原型同构关系。意识端口是与机体端口相伴随的认识或评价,指向自我。人工智能计算的本质决定了其艺术创作是机械的。因此,从传统的艺术本质论来看,人工智能的作品并不是艺术;但从艺术体制论来看,它又可成为艺术。然而,这种表达的主体并非人工智能,而是它背后的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只是媒介。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技术媒介表达主体性,但这需要人工智能正视主体性问题,才能发挥作为媒介的长处从而进行艺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 机械性 主体 媒介
下载PDF
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画家主体意识的缺失——从永乐宫壁画艺术谈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海滨 《美术大观》 2013年第8期78-78,共1页
一、永乐宫壁画艺术的启示永乐宫壁画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芮城的永乐宫内,壁画总面积达430余平方米,由元代的民间画师集体创作完成。作品规模庞大、技艺精湛、气势恢宏,为中国宗教绘画艺术创作的典... 一、永乐宫壁画艺术的启示永乐宫壁画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芮城的永乐宫内,壁画总面积达430余平方米,由元代的民间画师集体创作完成。作品规模庞大、技艺精湛、气势恢宏,为中国宗教绘画艺术创作的典范。与之同时代文人画家抒发个人性情的主题相比,永乐宫壁画的主题表达除了社会教化和感召人心的功能之外,创作者们与其说在表达神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宫壁画 中国人物画 壁画艺术 集体创作 文人画家 主体意识 当代 古代绘画史
下载PDF
文学艺术与中国梦——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竞男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20-23,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振奋人心。文学艺术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助力。就文学创作而言,应重申文学的社会性和人民性;文学创作应发挥其改良社会的作用;文学创作应重视文学的美育作用。就文学批评而言,应实现批评家与作家的有效沟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振奋人心。文学艺术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助力。就文学创作而言,应重申文学的社会性和人民性;文学创作应发挥其改良社会的作用;文学创作应重视文学的美育作用。就文学批评而言,应实现批评家与作家的有效沟通,批评家应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人格素养。就文学研究而言,应改革目前过于功利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尊重科研规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研的繁荣。文学艺术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发展和繁荣文学艺术是中国梦本身的一种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 中国梦 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 文学研究
下载PDF
石涛《画语录·笔墨章》中艺术创作活动理论探略
19
作者 王晨 童永生 《艺术科技》 2023年第8期106-109,共4页
石涛的《画语录》不仅是清初代表性的绘画理论,而且是一部将艺术实践与美学哲思高度结合的前瞻性著作,对现代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具有指导、启发意义。《画语录》全文都是对其核心理论“一画法”的延展与剖析,《笔墨章》中的美学理论作... 石涛的《画语录》不仅是清初代表性的绘画理论,而且是一部将艺术实践与美学哲思高度结合的前瞻性著作,对现代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具有指导、启发意义。《画语录》全文都是对其核心理论“一画法”的延展与剖析,《笔墨章》中的美学理论作为构成“一画”体系的一环,石涛在此章引入艺术具象表现来阐释理论概念,从艺术创作形式的笔与墨开始挖掘其背后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一是引入“蒙养”与“生活”概念来解释艺术家运墨行笔的参差,进而深化为对创作主体把握与表现自然能力的讨论,人能行神韵之笔、运灵动之墨,可以升华为人的修养、能力的体现。二是以文字描述的两段现实与画中之景作为对照,两者的差异表明客观自然无法直接入画,须先经过心源,取造化之精髓渗入己之精神,最终的成画显现出创作客体具有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价值。三是从创作画面的“有笔有墨”即形神兼备的生命形式以及“非山川之限”与“受赋不齐”辩证又统一的关系中,延伸出创作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这两个方面深入讨论创作主体与客体的渗透、融合等深层美学理论。文章从参与艺术活动的核心即创作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的交流互动来解读《笔墨章》中的内涵,形成新的思考与见解,同时有助于对“一画法”理论体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墨章》 笔墨 艺术创作 创作主体 创作客体 融合
下载PDF
身体哲学视域下创作主体身与心的生命交织探究——以杨丽萍为例
20
作者 赵蕊宏 《艺术科技》 2024年第7期22-24,28,共4页
目的:文章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为例,探讨基于身体哲学的理论框架,创作主体如何在舞蹈创作中实现身与心的生命交织,以揭示舞蹈创作中身体与心灵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影响并塑造出独特的舞蹈作品。方法:通过分析舞蹈艺... 目的:文章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为例,探讨基于身体哲学的理论框架,创作主体如何在舞蹈创作中实现身与心的生命交织,以揭示舞蹈创作中身体与心灵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影响并塑造出独特的舞蹈作品。方法:通过分析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表演艺术,深入剖析身体与心灵在艺术创作中的互动与融合。结果:研究发现,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充分展示了创作主体在身体哲学指导下的艺术实践,她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将个人的身体体验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舞蹈作品。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舞蹈创作中,身与心的生命交织是不可或缺的。身体作为舞蹈创作的媒介,承载着舞者的情感、记忆和认知,而心灵则为舞蹈注入灵魂。杨丽萍的舞蹈创作证明了身体与心灵的相互作用,她通过舞蹈将身体与心灵的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体验。结论:杨丽萍的艺术成就不仅源于其精湛的舞蹈技巧,还在于其对身体与心灵关系的深刻理解与运用。杨丽萍以身体作为艺术的媒介,通过身体语言的精准表达,展现了内在关注的情感与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创作主体 杨丽萍 舞蹈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