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安忆小说中蚌埠地域意象与其创作历史观 被引量:1
1
作者 寇国庆 倪相群 田万惠 《绥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25-126,共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安忆创作了许多以蚌埠地域意象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蚌埠是她20世纪70年代下乡插队时远离都市现代文明的慰籍,与《长恨歌》表现的上海的大都市现代文明的市民生活日常平庸却可能具有传奇性不同,身处内陆地域的小城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安忆创作了许多以蚌埠地域意象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蚌埠是她20世纪70年代下乡插队时远离都市现代文明的慰籍,与《长恨歌》表现的上海的大都市现代文明的市民生活日常平庸却可能具有传奇性不同,身处内陆地域的小城蚌埠由于远离政治与文化中心,其文明更加务实和理性。这可能使她日后对那个时代的风潮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从而形成她的文学创作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蚌埠地域 市民生活 理性务实 创作历史
下载PDF
从《资本论》创作历史看马克思科学辩证法的发现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京龙 《青海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66-70,共5页
关键词 科学 逻辑 实践 《资本论》 创作历史 马克思 科学辩证法
下载PDF
“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历史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国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5,共2页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译制片发端于1949~1966年的十七年,这一时期,译制片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尝试从电影译制片的内涵界定,译制片的文化属性、传播属性以及政治属性等方面就"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译制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译制片发端于1949~1966年的十七年,这一时期,译制片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尝试从电影译制片的内涵界定,译制片的文化属性、传播属性以及政治属性等方面就"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译制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译制片 创作历史 初探
下载PDF
历史形象与历史题材创作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太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3,共4页
为比较方便地将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与历史著作中的“历史”概念进行区分,可用“历史形象”一词来概括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与历史相关的因素。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历史题材热”与我国当代消费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这里... 为比较方便地将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与历史著作中的“历史”概念进行区分,可用“历史形象”一词来概括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与历史相关的因素。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历史题材热”与我国当代消费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这里,历史是被作为“形象”来消费的,它不是“资治通鉴”的对象,而是作为一种虚幻的“形象”变成了供大众进行消费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题材创作 历史形象 历史
下载PDF
《三国演义》的启示——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4,共5页
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对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依据的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 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对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依据的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看前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限制,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题材创作 文学叙事 历史叙事
下载PDF
大众文化语境中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审美取向与问题反思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洪华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4期46-50,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生活各领域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消费为主导、以通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审美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由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叙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生活各领域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消费为主导、以通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审美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由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叙事;二是还原革命历史中的生命个体;三是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融入地域文化风情。在开放多元的大众文化语境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叙事视角、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段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引人深思。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彰显人文关怀时,不能迷失历史理性;在注重平民色彩时,不能消解英雄品质;在追求历史深度时,不能放弃时代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语境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审美取向 红色文艺
下载PDF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审美悖论 被引量:14
7
作者 范志忠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3-125,共3页
历史剧创作中诸如历史的“真实”与“虚构”、“民族性”与“个人性”、“批判”与“认同”等矛盾,客观上注定了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在充满悖论的历史命题中,谱写出一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 影视剧创作 历史题材 虚构 个人性 历史创作 悖论 历史记忆 “民族性” 审美 真实
下载PDF
夏衍的历史剧创作及其争论的理论实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6-192,共7页
对于夏衍的历史剧《赛金花》,一部分论者坚持鲁迅对它的批判,一部分论者出于对文革拨乱反正的目的而为之辩护,然而,无论批判方或辩护方对当年围绕《赛金花》的那场斗争的意义都缺乏理解。本文对《赛金花》、《秋瑾》二剧作详细分析,不... 对于夏衍的历史剧《赛金花》,一部分论者坚持鲁迅对它的批判,一部分论者出于对文革拨乱反正的目的而为之辩护,然而,无论批判方或辩护方对当年围绕《赛金花》的那场斗争的意义都缺乏理解。本文对《赛金花》、《秋瑾》二剧作详细分析,不仅意在说明当年的那场斗争对于夏衍话剧创作方法之转变所起的作用,而且旨在阐述鲁迅《“这也是生活”……》一文的价值:对于主题先行论及拔高英雄人物倾向的一次富有卓见的反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金花》《秋瑾》历史创作 主题先行论 拔高英雄人物 历史创作 理论实质 夏衍 《赛金花》 争论 拨乱反正 《秋瑾》
下载PDF
历史剧创作:抒写历史的情怀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9-142,159,共5页
中国的历史剧剧本虽然出现较晚,但咏史诗的历史很长,形成了抒写历史情怀的传统。古代文人的历史剧和民间的历史故事剧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当代优秀的历史剧都是剧作家对历史的浓郁情感的表现。观众所以喜欢历史剧也是因为它在感情上与他... 中国的历史剧剧本虽然出现较晚,但咏史诗的历史很长,形成了抒写历史情怀的传统。古代文人的历史剧和民间的历史故事剧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当代优秀的历史剧都是剧作家对历史的浓郁情感的表现。观众所以喜欢历史剧也是因为它在感情上与他们相通。因此我们在历史剧的创作中要着重抒写历史的情怀,在评论中也要重视它的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作 戏曲艺术 历史情怀 咏史诗 古代史剧创作
下载PDF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前言 被引量:3
10
作者 温潘亚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67-70,共4页
长期以来,对"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尚未给予充分关注的一个文学史问题,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执笔)、梅阡、于是之的《胆剑篇》,老舍的... 长期以来,对"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尚未给予充分关注的一个文学史问题,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执笔)、梅阡、于是之的《胆剑篇》,老舍的《神拳》等少数几部单篇作品,主要采用政治/艺术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得出的结论也以批判和否定的为主。其实,就我目前已收集到25部作品来说,数量还是较为可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作 话语形态 胆剑篇 民族寓言 关汉卿 蔡文姬 田汉 于是之 神拳 学史
下载PDF
论顾一樵的历史剧创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志华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0,共5页
顾一樵是一位硕学通儒、文理兼治的奇才。他是国际知名的电机学家,“顾氏变数”的创立人.同时又在文学、音乐、教育、禅学方面建树颇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作过12部剧作.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入和开拓者之一。
关键词 历史创作 二三十年代 现代话剧 电机学 开拓者 文学 立人 剧作
下载PDF
云南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历史和发展概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薇 王莉莎 刘杨 《学园》 2020年第34期104-108,共5页
云南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印有不同时期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时代烙印,包含作曲家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理解,颇具个性。这些曲目贯穿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已经成为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云南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印有不同时期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时代烙印,包含作曲家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理解,颇具个性。这些曲目贯穿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已经成为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和教育的发展。通过对云南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历史进行回顾,对陷入低谷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目前音乐界对于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积极工作中看到云南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重兴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 创作历史 发展现状
原文传递
激情与想象——关于郑怀兴的历史剧创作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祯 《福建艺术》 2011年第2期30-31,共2页
郑怀兴是新时期以来成就斐然的剧作家.他的历史剧创作尤其成功,像《新亭泪》《晋宫寒月》《要离与庆忌》《傅山进京》《青藤狂士》等都是得到广大艺术界同行与戏曲观众一致好评的优秀剧目。
关键词 历史创作 戏曲观众 剧作家 新时期 艺术界 剧目 傅山
下载PDF
大国崛起之势与写意精神的新融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国画作品观后感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丰泉 《艺苑》 2013年第3期21-26,共6页
历时三年之久,涵括了国画、油画、雕塑三种不同形式创作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近百件作品,于2009年起先后在国内几大城市展出,获得一致好评。其中20多幅以写意形式创作完成的中国画作品,不仅画面气势恢宏,... 历时三年之久,涵括了国画、油画、雕塑三种不同形式创作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近百件作品,于2009年起先后在国内几大城市展出,获得一致好评。其中20多幅以写意形式创作完成的中国画作品,不仅画面气势恢宏,而且与以往普遍认为在表现现实主义历史画创作方面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油画相比,同样具有艺术魅力。由此看出,当代写实人物画创作在经历了由借鉴融合到拓新进取的这一道路上,已达到新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历史题材创作 中国画 融合 拓新
下载PDF
莎士比亚与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树钧 《郭沫若学刊》 1993年第1期9-13,共5页
鲁迅曾说,创作“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郭沫若,作为一位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杰出的历史剧剧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系列毫无愧色地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的杰作,在艺术上是融化了众多戏剧大师精华的结果。其中,莎士比... 鲁迅曾说,创作“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郭沫若,作为一位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杰出的历史剧剧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系列毫无愧色地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的杰作,在艺术上是融化了众多戏剧大师精华的结果。其中,莎士比亚对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有多方面的影响,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郭沫若是一位创造性地学习莎士比亚艺术成就,获得卓越成就的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作 世界戏剧 戏剧大师 艺术成就 《屈原》 棠棣之花 《李尔王》 戏曲形式 雷电颂 博采众家
下载PDF
论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之关联——兼谈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方法问题
16
作者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40,共5页
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来就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渗透,互相汲取,那种过于严格的学科界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就显得愈加不可或缺了。同样,历... 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来就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渗透,互相汲取,那种过于严格的学科界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就显得愈加不可或缺了。同样,历史研究也从文学研究中得到启发。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从历史视角来考察文学的价值的,"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正是他们将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融合为一的标志,而这种方法对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研究显得尤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视角 文学研究 历史研究 历史题材创作
下载PDF
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晓亮 《艺术评鉴》 2021年第20期109-111,共3页
本文研究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课程思政”与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的契合性,从而推动美术专业课程思政的进程,为下一步结合地域特色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
下载PDF
努力揭示真正的现实精神——《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序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洪承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64-66,共3页
温潘亚教授的专著《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即将付梓出版了,他希望我写一篇序。这是每位学生都会向老师提出的要求,又是每位老师难以拒绝的事情。传统观念下师徒如父子,现代理念以人为本,互为尊重,师生如... 温潘亚教授的专著《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即将付梓出版了,他希望我写一篇序。这是每位学生都会向老师提出的要求,又是每位老师难以拒绝的事情。传统观念下师徒如父子,现代理念以人为本,互为尊重,师生如朋友。因此,由古至今此"序"非写不可矣!此书是潘亚以我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为基础撰写的博士后出站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作 民族寓言 话语形态 出站报告 历史叙事 现代理念 付梓出版 博士论文 文化场域 当代文学史
下载PDF
重新建构文学精神资源的理性思考——《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序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61-63,共3页
作为断代的门类文学史研究,无疑,潘亚此书的出版对"十七年"历史剧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重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对"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作家作品的格局之中,其方法也主要采用政治/艺术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 作为断代的门类文学史研究,无疑,潘亚此书的出版对"十七年"历史剧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重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对"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作家作品的格局之中,其方法也主要采用政治/艺术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而潘亚的这部专著却从有限的创作中抓住其要害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发掘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为文学史的重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作 民族寓言 中国文学史 话语形态 文学精神 文学史研究 宏观把握 工农兵文学 二元对立 女性人物形象
下载PDF
论袁世硕先生的历史剧创作观——兼及对当代历史剧创作的启示意义
20
作者 廖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9-64,共6页
袁世硕先生对历史剧创作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艺术形象的准确定位、历史真实的现实意义和谋篇布局的精细设计。这些创作观念,不仅揭示了古代历史剧创作的深层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的历史剧创... 袁世硕先生对历史剧创作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艺术形象的准确定位、历史真实的现实意义和谋篇布局的精细设计。这些创作观念,不仅揭示了古代历史剧创作的深层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的历史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硕 历史创作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