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郁达夫抒情小说创作转向探析
1
作者 邓艮 肖如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创作极具个人特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初期小说创作更是引起了巨大争议。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也一直被贴上“颓废”“色情”“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感伤”等标签。但是在创作社的转向中,郁达夫展现了极高的政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创作极具个人特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初期小说创作更是引起了巨大争议。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也一直被贴上“颓废”“色情”“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感伤”等标签。但是在创作社的转向中,郁达夫展现了极高的政治革命热情,在其早期作品中可以探得这一苗头的“萌芽”,后续创作中更是展现了一个内心柔软的抒情作家坚定的革命意志。不可否认,这些创作仍有局限之处,但不能因此否决郁达夫的创作方向转变及为后来者带来的启示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抒情 浪漫主义 创作转向 矛盾
下载PDF
竖屏时代网络微短剧的创作转向与优化策略探析
2
作者 徐端阳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9期140-143,共4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纵横发展,视听媒介呈现形态由传统的横屏向新媒体时代的竖屏转变。短视频平台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在培养用户快节奏、多态性收视习惯之余,也带来了影视生产方式的变革。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网络影视作品,依据平台特性形塑自... 随着数字技术的纵横发展,视听媒介呈现形态由传统的横屏向新媒体时代的竖屏转变。短视频平台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在培养用户快节奏、多态性收视习惯之余,也带来了影视生产方式的变革。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网络影视作品,依据平台特性形塑自身形态,在延续短、快、广的短视频传播逻辑下,以体量轻、连接广、“土味”浓的特点快速传播。在转向的过程中,网络微短剧仍需要做到守正、提质、融合,明辨行业前进方向,开辟专属突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网络微短剧 竖屏 创作转向
下载PDF
从“形式先锋”“民间生存”到“社会现实”——余华小说创作转向论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景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5,共8页
自代表先锋文学初露锋芒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被各方“经典化”了的《活着》,再到晚近毁誉参半的《第七天》,余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几经转向,嬗变不已又辩证发展。从“十八岁到第七天”,余华从“自我”发现的话语先锋,到“款待”他人的... 自代表先锋文学初露锋芒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被各方“经典化”了的《活着》,再到晚近毁誉参半的《第七天》,余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几经转向,嬗变不已又辩证发展。从“十八岁到第七天”,余华从“自我”发现的话语先锋,到“款待”他人的聆听生存,再到“见证”时代的介入现实,这是一个趋于广阔的意识与创作的历程。在此间,作家余华不断地确立自我,也不断地拆解自我的边界,跳出固定的身份和狭小的地盘,日益走向深广的文学/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创作转向 形式先锋 民间生存 直面现实
下载PDF
论萧红诗歌的美学特色及其创作转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90-96,共7页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诗歌 美学特色 审美价值 创作转向
下载PDF
消费社会语境下国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转向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文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82-184,共3页
在历史题材电视剧发展至今天展现出来的历史脉络里,消费主义留下极深的痕迹。历史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的倾向是电视文本遭遇大众市场做的第一次选择,到今天消费社会语境为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多元化铺垫道路,受众审美和节目传播的方式... 在历史题材电视剧发展至今天展现出来的历史脉络里,消费主义留下极深的痕迹。历史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的倾向是电视文本遭遇大众市场做的第一次选择,到今天消费社会语境为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多元化铺垫道路,受众审美和节目传播的方式都在提升,但封闭消费结构里的现代大众文本消费依然体现无组织、无意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历史题材电视剧 创作转向
下载PDF
日本3·11福岛事件:瑞士核灾难文学创作转向研究
6
作者 江山 焦玉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5-60,共6页
生命、责任和伦理是当今核灾难文学作品表现的三大主旨,也是近十年来瑞士作家在创作福岛事件题材类作品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的重大核泄漏事故一度震惊世界,也对世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十年间,瑞... 生命、责任和伦理是当今核灾难文学作品表现的三大主旨,也是近十年来瑞士作家在创作福岛事件题材类作品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的重大核泄漏事故一度震惊世界,也对世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十年间,瑞士作家进行深刻反思,先后创作出一批经典作品。他们将主人公放置到现场做深入调查,对事件进行曝光,以揭露事件真相,以此展现权力与资本结合之下日本风险社会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通过文本解读,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国民的懈怠麻木才造就日本主要政党和电力公司的放纵,于是不受技术伦理约束的放纵行为最终造成责任的缺失、伦理的丧失和生命的流逝,社会的公平正义由此受到侵犯和损害。在此背景下,和世界原核文学作品相比,瑞士核文学作品创作已取得新的突破,因为原作品或是以核科幻为题材,或是以核间谍、核战争等为题材,它们多注重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展示的也仅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境况。而当今的核灾难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则更多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们将生命、责任和伦理有机结合到一起,充分展示了瑞士作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这些作品无疑是世界生态文学的一股新生力量,必将为教育更多的人热爱和平、珍惜生命、保护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1福岛事件 瑞士 核灾难文学 创作转向
下载PDF
论纪蔚然2016年两部新剧的创作转向
7
作者 胡明华 《艺苑》 2016年第6期62-65,共4页
纪蔚然2016年的两部新剧《一个兄弟》《莎士比亚打麻将》在主题探讨和艺术手法上与以前的剧作相比,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主题探讨上,作者虽延续了以往对当代台湾社会纷扰现象的反讽与批判,但是通过创作向内自我反省、建构自我救... 纪蔚然2016年的两部新剧《一个兄弟》《莎士比亚打麻将》在主题探讨和艺术手法上与以前的剧作相比,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主题探讨上,作者虽延续了以往对当代台湾社会纷扰现象的反讽与批判,但是通过创作向内自我反省、建构自我救赎的意图与努力也愈加明显;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突破以往写实主义的拘囿,虽仍侧重于语言实验为主,却进一步展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虚实相融、灵活多样的戏剧表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蔚然 《一个兄弟》 《莎士比亚打麻将》 创作转向
下载PDF
消费语境下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转向研究
8
作者 张宁 《明日风尚(下旬)》 2021年第11期34-36,共3页
21 世纪以来,随着人群观念思想的转变,喜剧电影越来越成为人们解压和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自 2006 年以来,在消费语境下,通过对创作形式的不断拓展,也出现了很多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类型喜剧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但许多电... 21 世纪以来,随着人群观念思想的转变,喜剧电影越来越成为人们解压和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自 2006 年以来,在消费语境下,通过对创作形式的不断拓展,也出现了很多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类型喜剧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但许多电影创作者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和追求高票房,而忽略了对喜剧精神的开拓,使得国产喜剧电影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 文章主要从喜剧电影的类型内容转向和创作转向等方面,探讨喜剧电影的创新与发展,给国产喜剧电影提升总体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喜剧电影 类型 创作转向
下载PDF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转向 被引量:7
9
作者 赵贵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9-21,共3页
中国第五代导演将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推向巅峰,无论是张艺谋、陈凯歌还是田壮壮等人都在各种类型片中践行着现实主义。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创作是常规的、传统的,在展现中国社会现状的同时,也进行着极为犀利的批判主义。而在中国电影商... 中国第五代导演将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推向巅峰,无论是张艺谋、陈凯歌还是田壮壮等人都在各种类型片中践行着现实主义。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创作是常规的、传统的,在展现中国社会现状的同时,也进行着极为犀利的批判主义。而在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中,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融入类型片中的新现实主义创作,这些电影形式上繁杂多变,却保留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精神,即真实、自然与批判,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正在经历着重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现实主义 创作转向 叙事
下载PDF
作家身份认同及其创作转向——解放区时期丁玲的创作转向
10
作者 时立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72-173,共2页
解放区文学以其独特的救亡意识开启了中国革命文学的传统。它以其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识,强烈的群体参与意识以及对革命英雄的渴望意识而屹立于现代文学史上。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延安文人普遍认识到了身份认同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身... 解放区文学以其独特的救亡意识开启了中国革命文学的传统。它以其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识,强烈的群体参与意识以及对革命英雄的渴望意识而屹立于现代文学史上。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延安文人普遍认识到了身份认同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身份认同既来自于自我认知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丁玲 解放区文学 知识分子 创作转向 革命文学 民族意识 作家 参与意识 工农群众
下载PDF
《天下长河》:历史剧的类型困境、突围策略和创作转向
11
作者 仇璜 魏安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93-98,共6页
2022年末,电视剧《天下长河》通过在题材、人物、叙事三个维度的创新,实现了对历史剧当前类型困境的突围。与此同时,当下的历史剧迎来了新一轮的荧屏热潮。各呈异彩的类型创新,让带有整体转型升级意味的“新派历史剧”呼之欲出。因而,... 2022年末,电视剧《天下长河》通过在题材、人物、叙事三个维度的创新,实现了对历史剧当前类型困境的突围。与此同时,当下的历史剧迎来了新一轮的荧屏热潮。各呈异彩的类型创新,让带有整体转型升级意味的“新派历史剧”呼之欲出。因而,以《天下长河》为蓝本,分析当下历史剧创作上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创作 创作转向 突围策略 类型创新 转型升级 电视剧 困境
下载PDF
论高行健的创作转向及剧作的人称转换
12
作者 夏镕 《艺苑》 2018年第5期64-67,共4页
高行健的剧作以《彼岸》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偏于形式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后期则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极力传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期剧本中所使用的人称也渐渐发生变化,不再以具体的姓名来指称人物,而是代之以&... 高行健的剧作以《彼岸》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偏于形式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后期则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极力传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期剧本中所使用的人称也渐渐发生变化,不再以具体的姓名来指称人物,而是代之以"男人""女人",甚至是"你""我""她/他"这样的人称代词,同时也不是一种人称贯穿到底,而是频繁转换,甚至会涉及三种人称。人称转换不单是剧本文学方面的创新,也与剧作家的"表演的三重性"理论有关,更是剧作家借以强化剧本对人际关系、人的生存困境思考的手段,进而达到使读者、观众进行自我观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行健 创作转向 人称转换 生存困境
下载PDF
汪曾祺的语言本体论与小说创作转向
13
作者 杨晨馨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3期50-53,59,共5页
汪曾祺对小说语言的“视觉”要求折射出他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即用语言调动人的感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汪曾祺步入文学创作晚期,写作功力有所衰退,他的新聊斋题材创作转向反映了他对新的社会生活... 汪曾祺对小说语言的“视觉”要求折射出他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即用语言调动人的感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汪曾祺步入文学创作晚期,写作功力有所衰退,他的新聊斋题材创作转向反映了他对新的社会生活的种种不适,走向了纯粹的个人化写作。在文学史上,汪曾祺以“复古”的姿态走向大众,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并开辟了新的语言路径,影响了先锋派对语言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语言本体论 审美经验 创作转向
下载PDF
论孙健忠小说的创作转向
14
作者 庄颖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5-30,共6页
少数民族作家孙健忠前期的小说创作既与文学思潮共振,又借助特有的修辞策略参与国家、民族话语建构。后来由于《五台山传奇》公案的影响,孙健忠转变朴素的现实主义观,对接主流话语,其后续创作中带有明显的自我规训。对比孙健忠不同阶段... 少数民族作家孙健忠前期的小说创作既与文学思潮共振,又借助特有的修辞策略参与国家、民族话语建构。后来由于《五台山传奇》公案的影响,孙健忠转变朴素的现实主义观,对接主流话语,其后续创作中带有明显的自我规训。对比孙健忠不同阶段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前期主流思潮对作家主体意识的影响,还是后期对湘西世界的感应和体认,都反映了他从事功到有情的文学转向,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现了作家与文学思潮的一种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健忠 文学思潮 主体性 创作转向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下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创作转向研究
15
作者 郝桐 张倩倩 《城市建筑》 2020年第30期75-77,共3页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创作呈现出新的转向。在此基础上,文章从阐述新媒体的特征出发,借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抛砖引玉提出建筑传媒转向这个概念,暗示建筑传媒转向与当代城市建筑创作转向的内在关系。当下,传媒不仅潜移...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创作呈现出新的转向。在此基础上,文章从阐述新媒体的特征出发,借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抛砖引玉提出建筑传媒转向这个概念,暗示建筑传媒转向与当代城市建筑创作转向的内在关系。当下,传媒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建筑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从现场到媒介的转变,改变着建筑创作群体对空间的体验和认知方式,触及了建筑的语言和本体。最后,在外界环境及建筑创作主体自身原因的综合影响下,主要从建筑的视觉化和游戏化层面分析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创作呈现的新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城市建筑 创作转向 建筑视觉化
下载PDF
洗尽铅华 回归本心——从《弥靡》开始的创作转向漫谈
16
作者 张猛 《荣宝斋》 2024年第9期182-191,共10页
二〇二〇年,我创作了人物群像作品《弥靡》,这是一次创作风格转变尝试的开始。在此前的创作中,我曾经关注如何在工笔写实的创作中营造意象空间的问题,也曾经思考过画画时间性存在的处理方式。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促成了我在二〇一四... 二〇二〇年,我创作了人物群像作品《弥靡》,这是一次创作风格转变尝试的开始。在此前的创作中,我曾经关注如何在工笔写实的创作中营造意象空间的问题,也曾经思考过画画时间性存在的处理方式。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促成了我在二〇一四年“遥观”系列作品中画面处理与艺术语言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尽铅华 意象空间 创作转向 人物群像 风格转变 处理方式 时间性 系列作品
原文传递
共情共振:农村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转向与共同体美学探究
17
作者 辛菲菲 《东方艺术》 2024年第5期4-11,共8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理念,此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为农村主旋律电影带来了不竭的创作动力。2016年,第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影片《幸福快车》面世,尽管其并未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不过作为“精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理念,此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为农村主旋律电影带来了不竭的创作动力。2016年,第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影片《幸福快车》面世,尽管其并未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不过作为“精准扶贫”主题的先行片,它的出现无疑为后来的农村题材主旋律电影提供了重要启发。此后的“精准扶贫”主题电影不胜枚举,虽存在影片质量良莠不齐、票房成绩不如预期等问题,但还是出现了《十八洞村》(2017)、《李保国》(2018)、《秀美人生》(2020)等艺术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票房成绩 精准扶贫 农村题材 美学探究 李保国 创作动力 创作转向
原文传递
萧乾创作转向论析——兼及京派解体问题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荣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83,共7页
《皈依》后,萧乾小说表现出明显的战斗性但也遭逢艺术困境。这里有作家的主动选择,也来自于现代历史的影响。而其转向也可视为京派解体的肇始,并是解释京派解体原因的典型个案。现代严酷的社会环境及民族主义的潮流让京派难以与社会现... 《皈依》后,萧乾小说表现出明显的战斗性但也遭逢艺术困境。这里有作家的主动选择,也来自于现代历史的影响。而其转向也可视为京派解体的肇始,并是解释京派解体原因的典型个案。现代严酷的社会环境及民族主义的潮流让京派难以与社会现实生活建立文学的联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乾小说 创作转向 京派解体
原文传递
角色的焦虑 创作的转向——“十七年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19
作者 刘志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7-152,共6页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作家经历了角色转换的艰难蜕变,其"知识分子"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个群体,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迅速地整合到政治化权力格局之中,作家的创作随之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即响应口号...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作家经历了角色转换的艰难蜕变,其"知识分子"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个群体,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迅速地整合到政治化权力格局之中,作家的创作随之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即响应口号,深入工农。这一切不仅使当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实践性品格,而且也强化了当代文学的学科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焦虑 创作转向 十七年文学批评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转向
20
作者 张欣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21,共4页
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乡村题材纪录片在创作上呈现出与此相关联的新的选题内容与价值旨意。近年来一些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现代化的乡村,通过网店经营、旅游开发、众筹、大数据、物联网等视角,记录了乡村中各种情况的变化,较为... 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乡村题材纪录片在创作上呈现出与此相关联的新的选题内容与价值旨意。近年来一些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现代化的乡村,通过网店经营、旅游开发、众筹、大数据、物联网等视角,记录了乡村中各种情况的变化,较为全面地回应了乡村变革这个时代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纪录片 互联网+ 创作转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