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创新双循环”提升中国制造业创新绩效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豪 《现代营销(下)》 2023年第4期1-3,共3页
本文基于2009—2015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创新双循环”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内循环下,产学研协同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政府补助从直接补助和税收优惠两个维度显... 本文基于2009—2015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创新双循环”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内循环下,产学研协同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政府补助从直接补助和税收优惠两个维度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在外循环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最后,本文提出了建设中国科技“创新双循环”体系,构建全球创新链与扩大开放创新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双循环 产学研协同 政府补助 开放式创新 创新绩效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建设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寒旭 刘洋 +1 位作者 罗梦思 盘思桃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9-77,共9页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完...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完善、产业链互补性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创新优势显著,但仍然面临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内外创新资源循环不畅、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未实现有效协同等问题,因此,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基于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视角,该系统包括创新主体与创新组织、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其中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创新链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国内循环系统建设要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循环系统建设要发挥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国际合作向创新链源头延伸。同时,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推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循环 创新生态系统 资源流动 资源配置 科技自立自强 开放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实证分析:以海南为例
3
作者 任丽梅 黄意泉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123,共13页
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可以最大限度地匹配科技创新资源,带动经济社会真正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轨道上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国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基础与条件日趋成熟。而享有零关税、低税率优惠政策以及在人员资金信息数据来往等... 发展跨境科技贸易可以最大限度地匹配科技创新资源,带动经济社会真正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轨道上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国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基础与条件日趋成熟。而享有零关税、低税率优惠政策以及在人员资金信息数据来往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是发展跨境科技贸易的前沿。海南自贸港背靠国家科技力量和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战略与政策支持,较早试行发展跨境科技贸易,为自由贸易试验区乃至全国发展跨境科技贸易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全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都应充分发挥自贸区最高水平开放政策激励的价值和作用,主动布局积极融入并引导国际科技创新大循环,将自身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贸易 自由贸易试验区 科技创新双循环 最高水平开放
下载PDF
建立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需要大力培育“三剑客”、打通“四要素”
4
作者 芮晔平 《经济展望》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就是要打造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一方面,要培育面向全球的科创资源配置主体,如一流大学、跨国公司、国际科技组织等;另一方面,要推动长三...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就是要打造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一方面,要培育面向全球的科创资源配置主体,如一流大学、跨国公司、国际科技组织等;另一方面,要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重点推动技术、人才、金融、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循环 一流大学跨国公司 国际科技组织 长三角协同创新
原文传递
拨云见日——揭示中国盾构机技术赶超的艰辛与辉煌 被引量:63
5
作者 欧阳桃花 曾德麟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4-206,228,共14页
盾构机如神舟飞船、高铁一样被公认为世界级领跑产品、国之重器,然而这一世界级现象却没得到国内管理学界应有的重视,此领域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旨在通过复盘中国盾构机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赶超过程,提炼中国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与创... 盾构机如神舟飞船、高铁一样被公认为世界级领跑产品、国之重器,然而这一世界级现象却没得到国内管理学界应有的重视,此领域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旨在通过复盘中国盾构机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赶超过程,提炼中国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与创新组织模式。本研究发现:(1)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赶超分为起步期与加速期两个阶段,前者的难题是如何解决从无到有的"冷启动"悖论,后者的难题在于如何平衡全新产品的技术升级与老产品的迭代创新之间的关系;(2)为解决上述两个难题,中国盾构机头部企业另辟蹊径创造出"双循环创新组织模式",即由核心企业联合产学研其他创新主体,自上而下化解技术"冷启动"悖论,自下而上解决新技术升级与老产品迭代的矛盾。上述创新模式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在已有核心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也不同于后发国家所遵从的生产—工程—创新的逆A-U创新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基础相对薄弱而又受到西方技术封锁的中国企业如何在资源与时间双约束困境下,实现从追赶到领跑世界的华丽转身,对指导中国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立足世界技术之巅具有重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盾构机 技术赶超 产品架构 关键零部件技术 循环创新组织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