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达国家创新极发展的实践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7
1
作者 范旭 张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2,共5页
创新极理论是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用来描述创新活动高度集聚的现象。根据极的构成和性质,创新极可分为区域创新极、产业创新极和机构创新极。通过对波士华、硅谷和卡文迪什实验室等西方国家创新极发展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 创新极理论是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用来描述创新活动高度集聚的现象。根据极的构成和性质,创新极可分为区域创新极、产业创新极和机构创新极。通过对波士华、硅谷和卡文迪什实验室等西方国家创新极发展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产业分工和错位发展、完善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及开放宽容的创新环境等,都对创新极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其创新极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中国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增长理论 区域创新极 产业创新极 机构创新极
下载PDF
培育创新极集群: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生成之路 被引量:5
2
作者 郭淑芬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共2页
欠发达地区可首先通过园区基础培育园区集群以形成区域的"创新极"。以创新极为龙头,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在园区扩散效应的辐射下,形成全区的区域创新系统。基于此,欠发达区域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重点应转向以园区为基点,整合区... 欠发达地区可首先通过园区基础培育园区集群以形成区域的"创新极"。以创新极为龙头,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在园区扩散效应的辐射下,形成全区的区域创新系统。基于此,欠发达区域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重点应转向以园区为基点,整合区域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的等优势要素,推进形成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提高区域的技术能力与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创新极 创新系统 产业集群 创新极集群
下载PDF
区域创新系统多创新极共生演化动力模型 被引量:38
3
作者 胡浩 李子彪 胡宝民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5-94,共10页
区域创新系统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界定区域内创新活动密集、创新规模较大、创新能力具有代表性、对区域有明显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创新子系统为区域中的创新极.将区域创新系统视为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建立... 区域创新系统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界定区域内创新活动密集、创新规模较大、创新能力具有代表性、对区域有明显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创新子系统为区域中的创新极.将区域创新系统视为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建立基于多创新极共生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模型.进而对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极间共生演化模式进行分析,建立多创新极共生演化动力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发现区域创新系统间的区别在于区域内创新极的数量、强弱及创新极间的共生关系.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结果受区域内创新极间的共生关系影响.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由区域产业创新子系统组成,并在中观层面给出一种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模型的新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区域创新系统 生态学分析 共生演化 共生系数
下载PDF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22,共6页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越发凸显,发展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区域中识别和明确影响创新极培育能力的因素是促进创新极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越发凸显,发展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区域中识别和明确影响创新极培育能力的因素是促进创新极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对现有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影响因素的假设。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收集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包括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培育能力 区域经济 产业创新
下载PDF
区域创新极创新态势测度方法研究——对北京的集对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子彪 张静 李林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11-117,共7页
将区域中满足特定条件的创新型产业定义为创新极,从演化角度将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从而提出创新极创新态势即创新极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态势是推动区域创新的引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力。结合创新极的特征,引... 将区域中满足特定条件的创新型产业定义为创新极,从演化角度将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多创新极共生演化系统,从而提出创新极创新态势即创新极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态势是推动区域创新的引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力。结合创新极的特征,引入集对分析方法思想,构建区域创新极创新态势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并以北京为实例进行了方法验证,实证发现:在北京15个创新极中共存在4种创新态势情况,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最优。实证结果有效检验了测度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创新态势 测度方法 集对分析方法
下载PDF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53,共5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培育和壮大创新极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多创新极共生的复杂演化系统的观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功...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培育和壮大创新极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多创新极共生的复杂演化系统的观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是识别并培育区域创新极。基于此,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进一步梳理现有的文献,将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概括为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进而围绕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要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东部11个省份的创新极培育能力强弱程度进行排名以及分类。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区域间培育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政策建议,并对区域创新极培育的研究以及培育能力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培育能力 区域经济 技术创新
下载PDF
空间结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曹薇 薛秋霞 苗建军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3-131,共9页
本文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的结构分布及演化规律,利用创新重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予以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W指数对城市群创新极化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极化效应总体上... 本文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的结构分布及演化规律,利用创新重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予以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W指数对城市群创新极化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极化效应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但其结构分布具有共性,外围均集中在北翼北部和南翼的中西部地区,极化区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极演化趋势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极化区等级升高且范围扩大,沿江地区的极化区先扩张再缩小,沿京杭运河极化区的等级升高、数量变多,铁路沿线城市总体的极化区变多,研究结果以期为中国情境下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创新极 空间结构 演化分析
下载PDF
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子彪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29,共6页
实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目标必须要识别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创新极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有一定发展规模,具有创新持续性、区域带动效应的产业创新子系统,认为创新极具有规模性、创新持续性和区域带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了创... 实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目标必须要识别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创新极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有一定发展规模,具有创新持续性、区域带动效应的产业创新子系统,认为创新极具有规模性、创新持续性和区域带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了创新极的识别判据和创新极识别方法三维模型。最后,以2010年和2012年天津市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下的37个大类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有效解释了天津市创新极实际情况。研究为省市级区域在实现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筛选区域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区域创新 识别判据 识别纬度 识别方法 识别指数
下载PDF
区际技术扩散的内在机理研究——基于创新极的跨期模型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密 《科技与经济》 CSSCI 2010年第1期16-19,共4页
我国作为非均质后发大国,需要在国际技术扩散基础上,同步建立以区际技术扩散为主的内向型区域创新体系。基于创新极的区际扩散跨期模型显示,影响区际技术扩散的地缘因素与非地缘因素应被差别对待。空间距离对区际技术扩散的影响呈现出&q... 我国作为非均质后发大国,需要在国际技术扩散基础上,同步建立以区际技术扩散为主的内向型区域创新体系。基于创新极的区际扩散跨期模型显示,影响区际技术扩散的地缘因素与非地缘因素应被差别对待。空间距离对区际技术扩散的影响呈现出"U"型曲线关系。超出一定范围后,当综合考虑空间差异和时间差异时,区际技术扩散不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由技术发展速率水平所决定的技术承接能力是决定区际技术扩散强弱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扩散 机理 创新极 跨期模型
下载PDF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创新极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占强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33-38,共6页
简要回顾并比较评析了增长极和创新极理论,依据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状,认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科学研究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集聚能力不够强、独角兽企业缺少、开放式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和风险... 简要回顾并比较评析了增长极和创新极理论,依据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状,认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科学研究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集聚能力不够强、独角兽企业缺少、开放式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和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欠缺。对此提出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长期规划、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集聚能力、培育独角兽企业群、提升开放式创新水平和培育风险资本市场体系的对策。培育创新极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独角兽企业 创新极
下载PDF
基于K-均值聚类与贝叶斯判别的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评价——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汪欢欢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6-142,共7页
本文构建了涵盖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贝叶斯判别方法对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不同区域间创新极培育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提... 本文构建了涵盖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贝叶斯判别方法对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不同区域间创新极培育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可以分为4类,从Ⅰ类到Ⅳ类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逐渐降低,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变差,运用贝叶斯判别能够快速判别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大小,对区域创新极培育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K-均值聚类 贝叶斯判别 培育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
下载PDF
深港创新合作的战略定位:全球创新极
12
作者 别江波 王东 《城市观察》 2010年第1期63-70,共8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创新水平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但其又具有高度的流...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创新水平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但其又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只有有意识地培育良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和留住创新型人才。深港创新合作应以深港共建世界城市为目标,着眼于创建世界范围内集聚顶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极,成为带动泛珠三角地区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合作 全球创新极 定位
下载PDF
苏州自主创新的极化能力探析
13
作者 陈志辉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4-16,共3页
"创新极化能力"是以主创新极为核心,由中心聚合力和外围扩散力构成的能力系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新产业、以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开发区分别构成苏州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上的主创新极。由此寻求创新极... "创新极化能力"是以主创新极为核心,由中心聚合力和外围扩散力构成的能力系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新产业、以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开发区分别构成苏州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上的主创新极。由此寻求创新极点效应、创新扩散效应、创新传导效应的对策,成为提升苏州自主创新极化能力的主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产业创新极 空间创新极
下载PDF
“集聚—扩散”视角下中国区域创新极及其知识溢出区位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腾飞 谷人旭 +2 位作者 马仁锋 朱雯美 苏心怡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8,185,共9页
集聚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对区域协同创新和均衡发展愈加重要。基于"集聚—扩散"视角构建包括数据包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在内的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运用ArcGIS软件刻画知识溢出区位特征,并基于人文与经济... 集聚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对区域协同创新和均衡发展愈加重要。基于"集聚—扩散"视角构建包括数据包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在内的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运用ArcGIS软件刻画知识溢出区位特征,并基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解释框架。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和广东已发育为区域创新极,且北京的创新能极最高,而江苏和浙江已发育成次区域创新极;(2)中国区域知识溢出网络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东"为顶点的密集三角形区域,以及以"北京—四川—广东"为顶点的次密集三角形区域;(3)中国区域创新极知识溢出的区位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根植性和空间跃迁性特征,且基本遵循"信任—学习—成本"三维机制驱动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扩散 创新极 知识溢出区位 创新场域 多维邻近性 地方根植性
原文传递
建设引领型的国家创新体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马名杰 郭铁成 +3 位作者 李纪珍 骆大进 李群 李哲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2,共12页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家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自主可控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区域高水平"创新极"、培养与发现创新人才、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创新极 科研机构法人制度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创新网络联结度相关关系研究——基于对浙江省83家企业研发中心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立军 郑小碧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浙江省三大类经济区的创新网络联结度与各经济区创新绩效和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企业研发中心为"创新极"并联结而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及其联结度的高低对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三... 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浙江省三大类经济区的创新网络联结度与各经济区创新绩效和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企业研发中心为"创新极"并联结而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及其联结度的高低对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三大类经济区创新网络联结度的梯度差异是造成浙江不同经济区创新绩效和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创新网络联结度 区域经济差异 实证分析
下载PDF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 被引量:54
17
作者 李二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7-627,共11页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并经由专业村到产业集群,再到乡村创新极演化;②促进农户的企业化演变是农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形成的第一步。创建产业网络是农业产业集聚和专业村向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备步骤,农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农业集群走向成熟;③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也经历了这4个阶段。各类各层主体通过知识增长、知识流动和知识采纳提高自己的内生能力和外部契约关系,并通过知识和创新网络实现五大维度上的协同创新,一起促进企业(农户)、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空间"五位一体"的协同演化,是农业集群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 “四阶段”模型 乡村创新极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寿光模式
下载PDF
天津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分析——基于天津创新产业的集聚与创新能力的培育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向荣 焦宝松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5-58,共4页
"十一五"规划将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战略布局,以此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改变我国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这一战略构想的实现,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发展。我们以创新极化空间理论为核心,分析天津市产业纵向结构,重... "十一五"规划将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战略布局,以此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改变我国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这一战略构想的实现,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发展。我们以创新极化空间理论为核心,分析天津市产业纵向结构,重点剖析创新产业集聚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对天津创新极化空间系统内外环境进行改善提出政策建议,指出应完善地方政府对创新项目的投资体制,加大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同时鼓励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极 创新产业 创新能力
下载PDF
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秀勤 《内江科技》 2009年第6期60-60,150,共2页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竞争的核心。大学聚集了国内精英人才,成为了中国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最密集的机构,承担了国家的主要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工作,必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极"。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新极 角色定位
下载PDF
中国创新指数空间分布的特征研究——基于2001—2016年八个创新区
20
作者 熊德斌 华南 《生产力研究》 2020年第12期1-7,64,共8页
借助重心分析法测算2001—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及其八个不同创新极城市群创新指数重心的空间位置和轨迹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创新指数区域集聚程度,研究集聚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格局,且创新指... 借助重心分析法测算2001—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及其八个不同创新极城市群创新指数重心的空间位置和轨迹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创新指数区域集聚程度,研究集聚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格局,且创新指数重心向东南移动;多元结构的创新极均位于东南沿海、一元结构的创新极均位于北方,而多元结构创新极的创新能力增长速度优于一元结构和二元结构;北方各创新极的创新能力集聚度较高,而创新能力的集聚能推动核心城市创新能力增长,但将减缓区域创新能力增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指数重心 创新极 创新HHI指数 创新CRn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