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代新儒家对儒学的诠释与创新 被引量:2
1
作者 奚刘琴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4-117,共4页
第三代新儒家在儒学诠释与创新中做出了超迈前贤的成就,代表了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四个新趋向:儒学本位坚持下的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对知识论的注重与方法论的自觉,彰显"道问学"的转向;凸显批判精神和对话意识;批判"现代性&qu... 第三代新儒家在儒学诠释与创新中做出了超迈前贤的成就,代表了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四个新趋向:儒学本位坚持下的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对知识论的注重与方法论的自觉,彰显"道问学"的转向;凸显批判精神和对话意识;批判"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儒学重建方向的肯定。与此同时,其思想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新儒家 儒学诠释创新 内在紧张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
2
作者 王浩斌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7-10,共4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为此,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诠释范式的理论渊源、实践地位、主体地位、逻辑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为此,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诠释范式的理论渊源、实践地位、主体地位、逻辑基础及其精神实质,无论是对于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还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的历史性飞跃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解释学 综合创新诠释范式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
3
作者 王浩斌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与经济研究)》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为此,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诠释范式的理论渊源、实践地位、主体地位、逻辑...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为此,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诠释范式的理论渊源、实践地位、主体地位、逻辑基础及其精神实质,这无论是对于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还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的历史性飞跃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解释学 综合创新诠释范式
下载PDF
中西合璧,中国艺术歌曲的魅力——以《玫瑰三愿》为例
4
作者 陈榕 《北方音乐》 2019年第1期6-7,共2页
艺术歌曲是在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一种音乐形式。黄自先生早期赴美留学,接受了系统全面的西方近现代作曲理论学习。回国后黄自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把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与富有民族色彩的中国音乐融合,创作出了... 艺术歌曲是在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一种音乐形式。黄自先生早期赴美留学,接受了系统全面的西方近现代作曲理论学习。回国后黄自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把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与富有民族色彩的中国音乐融合,创作出了以《玫瑰三愿》为典例的,中西合璧、民族特色与艺术价值兼容的中国艺术歌曲。本文从《玫瑰三愿》的民族元素及西方元素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演唱家对《玫瑰三愿》的个性化创新诠释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给后来的学习演唱者提供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中西合璧 创新诠释
下载PDF
谭嗣同对船山思想的创新性诠释
5
作者 郭钦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2,共7页
谭嗣同是晚清推动传统湘学转型的代表人物。他对王船山“器体道用”观进一步阐释和创新,以论证“变”的必要性,化解了魏源、郭嵩焘虽推崇船山却无法跳出传统经学视域的困境。谭嗣同借用船山的重民论,构建了“仁学”的民权观;借用船山的... 谭嗣同是晚清推动传统湘学转型的代表人物。他对王船山“器体道用”观进一步阐释和创新,以论证“变”的必要性,化解了魏源、郭嵩焘虽推崇船山却无法跳出传统经学视域的困境。谭嗣同借用船山的重民论,构建了“仁学”的民权观;借用船山的生灭观和生死观,探索了人生对于社会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谭嗣同以船山学说为基础,融汇古今中西,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思想系统,影响了此后的唯物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的船山学研究。谭嗣同实际上开启了船山学研究的近现代转型,其船山学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创新诠释 船山学
原文传递
诠释创新中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的张力
6
作者 高宣扬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3,共11页
对于诠释以及诠释创新的可能性的研究,必须超越诠释的范围,首先把诠释置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生命运动中,特别是把它当成人的生命本身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从诠释的"外面",从环绕人的生存的各种外在环境条件的广阔视角,再从人自身... 对于诠释以及诠释创新的可能性的研究,必须超越诠释的范围,首先把诠释置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生命运动中,特别是把它当成人的生命本身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从诠释的"外面",从环绕人的生存的各种外在环境条件的广阔视角,再从人自身内在深处的复杂精神状态出发,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和美学的角度,把诠释与生命本身的关系当成诠释的核心,把诠释当成生命存在及其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探索诠释过程与生命复杂活动的永恒交错关系,尤其集中分析生命处于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的悖论困境及其与诠释创新的内在关系,以便说明生命永恒回归与诠释无止尽循环的游戏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创新 可能性 不可能性 张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