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后结构主义看许渊冲的“创译论”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涵 《衡水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62-64,共3页
翻译后结构主义批评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消解了翻译领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提出了创译的新思维。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创译论",为诗歌韵体翻译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又确立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这正印证了... 翻译后结构主义批评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消解了翻译领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提出了创译的新思维。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创译论",为诗歌韵体翻译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又确立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这正印证了解构思潮的创译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逻格斯 解构主义
下载PDF
林语堂自译研究:“译创”理论视角——以《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为个案
2
作者 孔标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本文以“译创”为理论指导,系统考察林语堂在《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中的自译行为,探讨其自译的总体策略,明确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技巧以及自译与“译创”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文章提出三个观点:一是无论是自译还是“译创”,译者均比... 本文以“译创”为理论指导,系统考察林语堂在《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中的自译行为,探讨其自译的总体策略,明确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技巧以及自译与“译创”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文章提出三个观点:一是无论是自译还是“译创”,译者均比普通译者享有更多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二是“改写”是林语堂自译中采用的总体策略,主要包括阐释、增译和省译,而这些技巧与“译创”的特点是相一致的;三是自译与“译创”之间存在相互成就、相互补充的关系,“译创”能为自译提供理论指导作用,自译则是“译创”的一种表现形式。本研究能够拓展林语堂研究的空间和丰富“译创”理论的内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改写
下载PDF
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译创”原则和策略
3
作者 张雪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8期0005-0008,共4页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将中华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向全世界传播,是提高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受限于汉英民族的差异,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思想精神在翻译时具有较高的难度,...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将中华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向全世界传播,是提高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受限于汉英民族的差异,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思想精神在翻译时具有较高的难度,导致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时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为了更为精准的完成中华文化的翻译,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在实际的中华文化翻译过程中,要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译创方式。基于此,本文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译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译创原则与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国际传播 原则 策略
下载PDF
“创译”:许渊冲莎剧翻译话语研究--基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手稿的动静态考察
4
作者 张汨 《外文研究》 2023年第4期76-83,105,106,共10页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译介已有百余年历史,莎剧复译也一直不断进行。近年来,许渊冲从事莎剧翻译并提出“创译”翻译话语,但当前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分析了“创译”话语的缘起和内涵,并以许渊冲《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手稿为例,从静态...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译介已有百余年历史,莎剧复译也一直不断进行。近年来,许渊冲从事莎剧翻译并提出“创译”翻译话语,但当前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分析了“创译”话语的缘起和内涵,并以许渊冲《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手稿为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前者通过原文与翻译手稿定稿的对比反映,后者则基于翻译手稿修订体现。研究发现,“创译”话语源于许渊冲以往文学翻译实践,在莎剧翻译实践中又得到进一步展现,翻译话语和翻译实践的一致性贯穿许译莎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莎剧翻 ”话语 手稿 动静态呈现
下载PDF
林语堂译创行为研究——以《孔子的智慧》为个案
5
作者 孔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0-96,共7页
林语堂先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异语创作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既不同于传统的二元翻译,又不是纯粹的写作,而是翻译与写作的交合,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创作者及译者所享有的自由度和创造力。而“译创”亦是翻译与创造的相互融合,尤以“创造... 林语堂先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异语创作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既不同于传统的二元翻译,又不是纯粹的写作,而是翻译与写作的交合,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创作者及译者所享有的自由度和创造力。而“译创”亦是翻译与创造的相互融合,尤以“创造”为核心。本文试图从“译创”的理论视角考察林语堂在创作《孔子的智慧》中的翻译行为,考证其创作本书的宏观策略以及确认其所采用的微观翻译技巧是否符合“译创”的属性及特点。通过分析和比较《孔子的智慧》一书的英译本和对应的中文本的案例发现,林语堂在创作这本书中所采用的宏观策略是以目标文本为导向,其所采用的中观编译策略下的增译、省略、改写等具体翻译手段正是“译创”理论所展现的特征。因此,林语堂在创作《孔子的智慧》时的各种操纵属于译创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译创”理论的内涵意义、拓展了对林语堂的研究空间以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孔子的智慧》
下载PDF
林语堂“译创”思想论考
6
作者 孔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96-101,共6页
林语堂作为享誉中外的翻译家,以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而闻名于世,其翻译思想在中国的翻译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林语堂翻译中嵌入大量的创造成分,本文试图从“译创”理论视角追根溯源,历时考察林语堂翻译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并... 林语堂作为享誉中外的翻译家,以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而闻名于世,其翻译思想在中国的翻译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林语堂翻译中嵌入大量的创造成分,本文试图从“译创”理论视角追根溯源,历时考察林语堂翻译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并通过案例分析论证其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彰显。林语堂这种翻译中融有创造、写作中含有翻译的创作思想与“译创”理论的特征和要求不谋而合,是“译创”理论的个性化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思想 造性 主体性
下载PDF
《西游记》蓝诗玲译本的创造性翻译研究
7
作者 杜致强 张顺生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3-82,共10页
企鹅出版社于2021年推出《西游记》最新译本——蓝诗玲所译的Monkey King:Journey to the West,其语言精练地道,充分套用或模仿英文俚语或者习惯表达。本研究立足于译介学的核心概念——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试从套译、仿译、创译... 企鹅出版社于2021年推出《西游记》最新译本——蓝诗玲所译的Monkey King:Journey to the West,其语言精练地道,充分套用或模仿英文俚语或者习惯表达。本研究立足于译介学的核心概念——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试从套译、仿译、创译这三个维度分析总结蓝诗玲在英译《西游记》时的创造性翻译表现。本研究还探讨了套译、仿译和创译这三种翻译方法对于中华典籍“走出去”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蓝 造性翻 仿
下载PDF
梁宗岱小诗的创译跨界与纯诗化探源
8
作者 王金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5-112,共8页
虽然同为五四小诗运动的主将,但梁宗岱与冰心、宗白华等人所接受的东方诗学渊源不同,他从中学起一直接受纯西式教育,浸淫欧洲文学多年,对于小诗的定位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西欧诗学立场。自欧洲留学以来,他采用创译跨界的方式来应对... 虽然同为五四小诗运动的主将,但梁宗岱与冰心、宗白华等人所接受的东方诗学渊源不同,他从中学起一直接受纯西式教育,浸淫欧洲文学多年,对于小诗的定位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西欧诗学立场。自欧洲留学以来,他采用创译跨界的方式来应对小诗创作危机,获得海外文坛的热切回应与思想共鸣。与此同时,他积极探溯西欧诗学的源头,从契合求真的象征主义诗论中重新发现韵律的必要性,并提出和确认诗人宇宙意识的永恒推动力。最终,将小诗纯诗化的实践付诸于旧体小词的创作上,这不仅可以看出梁宗岱试图消泯诗体之中西、新旧、大小偏见与壁垒的努力,也为小诗乃至新诗的未来提供了一条由外观内、审度改造的内生增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跨界 宇宙意识 契合求真 小诗纯诗化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新安江山水诗的意象创译
9
作者 方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9-102,共4页
新安江山水诗创译既符合诗歌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顺应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时代需求。独特的山水之美、蕴含的情感诉求和隐射出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赋予了新安江山水诗现代价值和普世价值,并通过丰富的意象给读者以美的体验和理的启示。诗... 新安江山水诗创译既符合诗歌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顺应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时代需求。独特的山水之美、蕴含的情感诉求和隐射出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赋予了新安江山水诗现代价值和普世价值,并通过丰富的意象给读者以美的体验和理的启示。诗歌创译的重点在于意象内涵的有效传递,文章以新安江山水诗中最常见的意象递进与意象并置为例,对其创译的必要性与实践进行探索,以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提高中国古诗的世界文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山水诗 意象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 被引量:26
10
作者 黄德先 殷艳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译创是在翻译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用目标语对原语文本加以改编,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信息。译创作为一种语言服务,主要应用于传媒、广告、市场营销等领域,但在电子游戏、网站、视听产品、文学等跨语言、跨文化活动中也普遍存在。译... 译创是在翻译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用目标语对原语文本加以改编,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信息。译创作为一种语言服务,主要应用于传媒、广告、市场营销等领域,但在电子游戏、网站、视听产品、文学等跨语言、跨文化活动中也普遍存在。译创扩展了翻译概念,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同一文本的多语言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编 语言服务
下载PDF
以“迻译/释译/创译”取代“直译/意译”——翻译方法概念的更新与“译文学”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向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142,共11页
提倡"译文学",是由脱离文本、游离译文、作为翻译外部研究的"文化翻译"及"译介学",走向译文本身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系统。其中,对"直译/意译"这一聚讼纷纭的二元对立的方法论概念加以... 提倡"译文学",是由脱离文本、游离译文、作为翻译外部研究的"文化翻译"及"译介学",走向译文本身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系统。其中,对"直译/意译"这一聚讼纷纭的二元对立的方法论概念加以辨析和反思,提出了"迻译/释译/创译"三位一体的新的方法论概念取而代之。"迻译"是一种不需要翻转的平行移动的传译,也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但是否选择"迻译"却能显示译者的主体性;"释译"是解释性翻译,有"格义"、"增义"和"以句释词"三种具体方法;"创译"是创造性或创作性的翻译,分为词语的"创译"和篇章的"创译"两个方面,前者创造新词,后者通过"文学翻译"创作"翻译文学"。从"迻译"、"释译"到"创译",构成了由浅入深、由"译"到"翻"、由简单的平行运动到复杂的翻转运动、由原文的接纳与传达到创造性转换的方法操作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方法
下载PDF
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创造性翻译”:《射雕英雄传》英译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刚 苟亚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16-128,共13页
郝玉青(Anna Holmwood)所译之《射雕英雄传》第一卷A Hero Born开启了中国武侠小说进入英语世界的大门,是中国文学走进英语世界的又一里程碑。小说英译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译者采取了创造性翻译的策略。创造性翻译与诸如翻译中的... 郝玉青(Anna Holmwood)所译之《射雕英雄传》第一卷A Hero Born开启了中国武侠小说进入英语世界的大门,是中国文学走进英语世界的又一里程碑。小说英译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译者采取了创造性翻译的策略。创造性翻译与诸如翻译中的创造性等几个翻译学术语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既包括内容上的操作,更包括形式上的操作。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较好结合了形式创译和内容及语言创译,取得了理想的翻译传播效果。译者采用创造性翻译,既是出于对原作所涉之背景、内容及文体特点之考虑,也是译者自我身份以及中国文学英译的困难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雕英雄传》 造性翻 中的造性 重写理论 造性叛逆 的方法及原因
下载PDF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红星照耀中国》的译创解读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勇 胡步芬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39-342,353,共5页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基础教科书,也是国外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权威著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译创过程中,埃德加·斯诺充分利用了其英语母语并懂中文的优势,对红色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基础教科书,也是国外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权威著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译创过程中,埃德加·斯诺充分利用了其英语母语并懂中文的优势,对红色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从而为欧美读者所接受。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译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在意义上则尽量忠实于原语。文章借助于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阐释《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译创过程中意义的选择,结果表明译者深刻地领悟了原语语言文化,成功地在译文中转换传递了其言内、指称和语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社会符号学翻
下载PDF
双重书写:非母语再创与译入语创译——以葛浩文英译阿来《格萨尔王》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治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9-67,135,共9页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经口头传承和文本书写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流传至今。藏族作家阿来以汉语写作方式对《格萨尔王》进行再创,其作为重述神话的《格萨尔王》小说汉语本又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为英语。文章以民族...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经口头传承和文本书写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流传至今。藏族作家阿来以汉语写作方式对《格萨尔王》进行再创,其作为重述神话的《格萨尔王》小说汉语本又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为英语。文章以民族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与异域传承为个案,通过对阿来重塑神话的非母语再创实践与葛浩文其人其译对当代中国文学经由英语翻译走向世界的描述,分析了民族史诗在由藏语母体到汉语文本再到英语文本的非母语再创和译入语创译的双重书写和二度翻译中,文本经历的多重阐释与文化转码,探析了在重塑神话的文学实践话语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家话语中,类似于再创与创译的双重书写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王》 阿来 葛浩文 双重书写
下载PDF
生物学术语创译视角下的清代来华传教士生物学译著及其科学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雁冰 马浩原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7-62,共6页
清代来华传教士生物学译著中引介了大量开创先河的生物学术语,这些术语由西方来华传教士与我国学者共同创译而得,且有许多术语沿用至今。这些术语的创译既规范了晚清生物学的术语表达方式,也使晚清生物学研究逐步进入近代意义的发展阶... 清代来华传教士生物学译著中引介了大量开创先河的生物学术语,这些术语由西方来华传教士与我国学者共同创译而得,且有许多术语沿用至今。这些术语的创译既规范了晚清生物学的术语表达方式,也使晚清生物学研究逐步进入近代意义的发展阶段。此外,清代来华传教士生物学译著也论及了近代西方生物学研究中的科研方法及研究成果等内容,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生物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 传教士 清代 生物学术语
下载PDF
毛泽东诗词创译探析——以《沁园春·长沙》英译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薇 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30-35,共6页
翻译在建构世界文学中的关键作用是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创译生态。在创译机制观照下,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五个典型译本分别具有表达之直白、选词之诗意、风格之自由、视角之客观、和"三美"之追求的创译特点,它们共同... 翻译在建构世界文学中的关键作用是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创译生态。在创译机制观照下,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五个典型译本分别具有表达之直白、选词之诗意、风格之自由、视角之客观、和"三美"之追求的创译特点,它们共同成就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 世界文学
下载PDF
林语堂译创过程中体现的读者意识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玮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22-124,128,共4页
林语堂学贯中西,译著等身。通过分析林语堂本人对读者观的相关阐述、其译创作品的选材、译创过程中的各种选择以及译创作品取得的域外效果说明林语堂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并从其文化观、语言语体观以及宗教哲学观等方面分析其读者意识形... 林语堂学贯中西,译著等身。通过分析林语堂本人对读者观的相关阐述、其译创作品的选材、译创过程中的各种选择以及译创作品取得的域外效果说明林语堂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并从其文化观、语言语体观以及宗教哲学观等方面分析其读者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林语堂所力求达到的作品可读性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性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对中国典籍翻译具有启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过程 读者意识
下载PDF
仿译与创译:英文广告仿拟翻译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孝静 赵戈屏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55-156,共2页
仿拟翻译分仿译与创译,最佳关联原则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有四种基本翻译策略及在此基础上的动态优化组合策略。仿拟翻译要与广告创意与诉求相结合,译者要综合平衡多种因素,以实现最佳广告效果。
关键词 广告仿拟联翻 最佳关联 仿
下载PDF
厚译·薄译·创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对中医翻译的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淑芹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9-91,共3页
以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为研究对象,通过书中具体实例分析厚译、薄译、创译的翻译策略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明晰厚译“厚什么”“如何厚”“厚多少”、薄译“为何薄”“如何薄”、创译“如何创”的问题,可为中医翻译提... 以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为研究对象,通过书中具体实例分析厚译、薄译、创译的翻译策略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明晰厚译“厚什么”“如何厚”“厚多少”、薄译“为何薄”“如何薄”、创译“如何创”的问题,可为中医翻译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 中医
下载PDF
论林语堂译创过程中的读者意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39-142,共4页
林语堂学贯中西、译著等身。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本人对读者观的相关阐述、其译创作品的选材、译创过程中对读者的关照以及译创作品取得的域外效果,说明林语堂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并从其文化观、语言语体观以及宗教哲学观等方面分析其读... 林语堂学贯中西、译著等身。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本人对读者观的相关阐述、其译创作品的选材、译创过程中对读者的关照以及译创作品取得的域外效果,说明林语堂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并从其文化观、语言语体观以及宗教哲学观等方面分析其读者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林语堂所力求达到的作品可读性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性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对中国典籍翻译具有启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过程 读者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