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诠释学中的存在接受性与意义创造性:从伽达默尔到本体诠释学(上) 被引量:4
1
作者 成中英 管月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9-545,共17页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循环,人不仅接受性地经验世界,而且创造性地经验世界,《易经》的卦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本体—生成—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性 创造 哲学诠释 本体-生成-诠释 《易经》
下载PDF
诠释学中的存在接受性与意义创造性:从伽达默尔到本体诠释学(下) 被引量:1
2
作者 成中英 管月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1-672,共12页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循环,人不仅接受性地经验世界,而且创造性地经验世界,《易经》的卦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本体—生成—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性 创造 哲学诠释 本体-生成-诠释 《易经》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兼论本体诠释的涵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成中英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135-143,232,共10页
“综合”就是体认不同的事物与观点以达到一个整体思考并表现出一个整体的秩序,“创造”则是有意识的提出整合不同事物的了解及不同观点的思维和认识。综合的创造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通则,它不唯是逻辑上的归纳,而且还是紧密联系经验及... “综合”就是体认不同的事物与观点以达到一个整体思考并表现出一个整体的秩序,“创造”则是有意识的提出整合不同事物的了解及不同观点的思维和认识。综合的创造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通则,它不唯是逻辑上的归纳,而且还是紧密联系经验及体验的一种思想创造。唯基于此,中国哲学的“生命之流”与“道德传统”才能重建起来与发展下去。创造的综合是西方哲学的展开方法,其含义是指用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或理解与说明经验与认识的事实,以构成概念、建造理论。要实现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就须将综合的创造与创造的综合融为一体,赋予中国哲学所包容的人生与人性之经验与体验以理性的语言与理性的表达方式,方能为世界做出普遍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创造 创造综合 本体诠释
下载PDF
对战国儒家“金声玉振”概念的本体诠释
4
作者 刘星鼎 成中英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6,197,共15页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声玉振”概念的相关争论,探索其背后更广阔的诠释空间。“金声玉振”以“玉振”收束、统摄并超越“金声”,表明《五行》《孟子》各自都对先秦儒家德性进行整合,以呈显儒学的“天道”或“圣道”内涵。进而,“金声玉振”以“金声”为始,“玉振”却没有终点。此比喻于人的道德修养而言,意味着天道本体在人身上具体化为内在“仁”德本性的自觉、培养、实践过程,且因人内在主体的创造性和经验世界的无限性,最终指向生生不已天道本体的无限展开、丰富与涌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声玉振 本体诠释 战国儒家 圣道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创造性诠释——何中华的“马克思本体论观”述评
5
作者 张宝英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1,共6页
何中华《重读马克思》一书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肯定,显示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它提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即实践这一原初范畴内在地蕴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两个维度,恢复了超验性和人学立场。该书揭... 何中华《重读马克思》一书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肯定,显示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它提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即实践这一原初范畴内在地蕴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两个维度,恢复了超验性和人学立场。该书揭露了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及其原因,这有助于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睿智和本真性。该书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创造性诠释,揭示了回到历史和恢复人的在场性对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变革 实践 本体 创造诠释
下载PDF
“本体诠释学”之本、体、用——成中英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治东 成中英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8,共8页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是着眼于中西方哲学的互通与对话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世界哲学之意蕴。本访谈录对于本体诠释学所蕴涵的理路、关系、范畴进行了探讨,对本体诠释学之"本"、"体"、"用"的内涵进行追...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是着眼于中西方哲学的互通与对话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世界哲学之意蕴。本访谈录对于本体诠释学所蕴涵的理路、关系、范畴进行了探讨,对本体诠释学之"本"、"体"、"用"的内涵进行追问与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 本体诠释诠释本体 本一体一用
下载PDF
本体诠释学三论 被引量:15
7
作者 成中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97-403,共7页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间或主体对自有、自我的实现或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本体诠释学要求观察与审视各方面,包括与现有诠释学理论的沟通及与科学的接轨,将其整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创造开放的体系。在此,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参照与思考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诠释 本体诠释 哲学诠释
下载PDF
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共7页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和追溯中西哲学的Logos与道,能够进一步展现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五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可以探求如何实现超融、如何从诠释的方法看待本体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的本体 本体发生诠释 外在性 内在性 超融
下载PDF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被引量:13
9
作者 成中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52-264,272,共14页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相合之道,也代表了人与天地万物、宇宙历史与未来的互动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 诠释 本体
下载PDF
“观”“无为而治”——“还原”向度的本体诠释与重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少莲 吕锡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6-64,共9页
"还原圣人本意"是思想史的永恒主题之一。故,诠释有两个基本的向度:"还原"的向度与"发展"的向度。作为道家政治哲学的一贯主题,"无为而治"在历代的解释学语境中逐步面临着一种有"见"... "还原圣人本意"是思想史的永恒主题之一。故,诠释有两个基本的向度:"还原"的向度与"发展"的向度。作为道家政治哲学的一贯主题,"无为而治"在历代的解释学语境中逐步面临着一种有"见"而无"观"的根本性"还原"困境。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转换传统解释学的诠释向度,以作为本体诠释学和本体认识论的"观"为基本通道进入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老子道论之原初视域,并在本体价值论、本体伦理学和本体方法论的视角"理解"道家无为治国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 解释困境 “观” “无为而治” 本体诠释
下载PDF
诠释的创造性与“创造的诠释学”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德荣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3期118-124,共7页
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的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 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的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的"创造的诠释学"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的诠释方法论,在诠释学方法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独特的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中、西思想的诠释学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的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 融会 建树 大学 创造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诠释之谬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中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共8页
把马克思哲学诠释为物质本体论,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诠释不仅遮蔽了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本体论重建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深刻意义,而且混淆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也不符合本体论所固有的逻辑自... 把马克思哲学诠释为物质本体论,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诠释不仅遮蔽了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本体论重建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深刻意义,而且混淆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也不符合本体论所固有的逻辑自洽性的内在要求,它不可能担当马克思为自己的哲学所确立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物质本体 实践本体 诠释
下载PDF
文本的误读与意义的创生——谈谈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中的“误读”概念 被引量:7
13
作者 彭启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9,共5页
误读,是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傅伟勋看来,误读是理解的创造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使传统理论不至于凝滞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条件。但"创造的诠释学"中的"误读"不能等同于误解,... 误读,是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傅伟勋看来,误读是理解的创造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使传统理论不至于凝滞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条件。但"创造的诠释学"中的"误读"不能等同于误解,也不能等同于曲解,它并不是一种违背文本含义和作者本意的解读方式,它只是"说出作者应说而未说者"。理解作者,必须超越作者,是"误读"方法的要义,也是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的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读 理解 创造诠释
下载PDF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理论的诠释学意蕴
14
作者 王泽庆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2,共8页
《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论述摄影和电影等现代图像艺术的代表作,体现了他的现代图像诠释思想和对传统“美的表象”理论的突破。摄影和电影失去原真性,但又借助机械中介揭示事物的存在,对事情本身的呈现不满... 《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论述摄影和电影等现代图像艺术的代表作,体现了他的现代图像诠释思想和对传统“美的表象”理论的突破。摄影和电影失去原真性,但又借助机械中介揭示事物的存在,对事情本身的呈现不满足于美的表象。摄影和电影表现的重点是真理,而不仅仅是美的表象。重新组合的“第二自然”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解释。来自各个行业的现代大众取代了在传统绘画和雕塑面前沉默的膜拜者,他们在震惊之后开展批评,是新的诠释主体。各领域的“行家”诠释并非仅从美的表象角度展开,而是立足于自己的专业进行评判。从美的表象到被遮掩的东西是建构现代图像诠释学理论的关键点,本雅明所做的基础性贡献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表象 真理 机械 创造性解释 诠释新主体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无”到底是什么——一种分析哲学视角的诠释
15
作者 徐敏 邓桂芳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4,197,198,共12页
针对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讲席后所作就职演讲,卡尔纳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卡尔纳普认为,海德格尔关于“无”的所有形而上学断言都是伪陈述,甚至没有成为错误的资格。令人遗憾的是,海德格尔并未公开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从分析哲学的视角... 针对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讲席后所作就职演讲,卡尔纳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卡尔纳普认为,海德格尔关于“无”的所有形而上学断言都是伪陈述,甚至没有成为错误的资格。令人遗憾的是,海德格尔并未公开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可以对海德格尔进行一种创造性诠释。根据这种诠释,“无”乃是一种特殊的可能性,对应唯一可能世界。基于此,海德格尔能够化解卡尔纳普的攻击。通过回应可能的质疑,进一步完成对该诠释的合理性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物整体 伪陈述 可能性 创造诠释
下载PDF
论张载“太虚”的四重本体义及诠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邱忠堂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2,111,共5页
学术界有关张载哲学的争议从未停止,其中的焦点是:张载哲学是"气本论"还是"太虚本体论"?探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最终当归之于"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究竟何义?太虚是不是气?这是我们必须面对... 学术界有关张载哲学的争议从未停止,其中的焦点是:张载哲学是"气本论"还是"太虚本体论"?探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最终当归之于"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究竟何义?太虚是不是气?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在溯源道家的太虚的两层涵义和辨正程朱对张载之太虚概念批评的基础上,详细探析张载直接论说太虚的文本资料,则能彰明张载之太虚所具有的形上超越、体用一贯、天本体和心性本体等四重涵义,突显张载哲学的儒学道德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 本体 诠释
下载PDF
基于语义关系和本体诠释学方法的中医药膳术语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倪菲 于睿 +6 位作者 曲金桥 袁东超 杨茗茜 王彩霞 崔家鹏 李可大 李思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11期62-64,共3页
目的运用语义关系和本体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药膳术语进行标准化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历代食疗、药膳的重要著作与专著、教材及数据库相关中医药膳文献,从中提取所有原始中医药膳词语,遵循术语命名原则确立中医药膳术语词条,以中医药... 目的运用语义关系和本体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药膳术语进行标准化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历代食疗、药膳的重要著作与专著、教材及数据库相关中医药膳文献,从中提取所有原始中医药膳词语,遵循术语命名原则确立中医药膳术语词条,以中医药膳术语词条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学和本体诠释学研究方法,建立中医术语语义间关系,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稳定的语义关系及规范表述。同时以语义关系与二级编码的术语为基础数据,借助本体构建软件,形成可视化的中医药膳术语体系图,以此体系为内涵解读依据,语义关系及二级编码后的术语为表述形式,对中医药膳术语进行解读并形成规范表达。结果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经过数次反馈及修改完善后,最终形成中医药膳术语释义语料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关系 本体诠释 中医药膳 术语 标准化
下载PDF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关系范畴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治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49,共6页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开创了通向世界哲学的哲学视野和思考路径,也体现了哲学的多元性关照与统一性的诉求。成中英先生本体诠释学呈现出相反与相成的特点,并有7对关系范畴值得关注,分别为:"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开创了通向世界哲学的哲学视野和思考路径,也体现了哲学的多元性关照与统一性的诉求。成中英先生本体诠释学呈现出相反与相成的特点,并有7对关系范畴值得关注,分别为:"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主观体验与客观经验"、"中国传统与西方风格"、"古代气质与现代追求"、"事实揭示与价值探求"、"本体呈现与方法分析"、"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这7对范畴也呈现有序的结构。本体诠释学的解释模式也可以反过来适用于成中英自身的理论体系,呈现反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 关系范畴 相反与相成 反身性
下载PDF
和谐思维的本体诠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美群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2-55,共4页
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辩证思维发展的途程中,和谐思维是源于中华深厚和合传统的一种辩证思维形态。与西方传统相比,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显现了鲜明的东方智慧特征,产生了持久和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改革开放... 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辩证思维发展的途程中,和谐思维是源于中华深厚和合传统的一种辩证思维形态。与西方传统相比,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显现了鲜明的东方智慧特征,产生了持久和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和谐思维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伟大实践中日益发挥出主导性的作用,因而被提到了理论的前台。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繁杂的任务,但最关重要的是塑造能够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的和谐主体,而和谐主体又重在培植和谐的心理,发扬和谐的精神,确立和谐的思维。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根本的变革,不从心理底层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值对立思维方式的潜在影响,不重建切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而深入研究适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期刊发的笔谈是由左亚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思维方式研究》(07BZX011)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左亚文的《和谐思维与矛盾思维异同关系再析》着重从致思取向、基本理论、价值原则、视域覆盖以及方法论原则等方面对和谐思维与矛盾思维的异同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和论析,阐明了二者作为辩证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贯通的性质,证明了人类辩证思维方法的多维性、多样性与本体性、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夏建国的《论和谐思维方式的实践价值》则从生活实践的观点出发,提出和谐思维对于人们实践活动的调控、牵引、制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用和谐的视角观察对象、用和谐的思想分析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用和谐的尺度评判工作,并结合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韩美群的《和谐思维的本体诠释》从世界观的高度,阐释了"和谐"的本体意蕴,探析了和谐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贡献,揭明了和谐思维赖以成立的本体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思维 诠释 本体 事物发展 思维模式 思维方式 和谐发展 和谐性
下载PDF
从本体论诠释学到经典诠释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德荣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3,共3页
伽达默尔坦言,“像古老的诠释学那样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技艺学’,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并不想炮制一套规则体系来描述甚或指导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程序”,他所关注的是“超越我们的意愿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的东西,明言之,就是在理... 伽达默尔坦言,“像古老的诠释学那样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技艺学’,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并不想炮制一套规则体系来描述甚或指导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程序”,他所关注的是“超越我们的意愿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的东西,明言之,就是在理解过程真实地呈现在我们意识之中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本体 伽达默尔 精神科学 规则体系 理解过程 方法论 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