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物形象的创造性解读要有理有度——以《两茎灯草》的教学为例
1
作者 于光霞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24年第7期48-49,共2页
李吉林说每个儿童都“孕育着创造力”。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不同的解读。创造性解读确实有助于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创造性解读... 李吉林说每个儿童都“孕育着创造力”。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不同的解读。创造性解读确实有助于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创造性解读要有理有度,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吉林 创造性解读 情感投入 文学作品 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文学修养 人物形象
下载PDF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创造性解读
2
作者 石艺 黄斌 《最小说》 2020年第5期56-58,共3页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你”有多种解读:“你”是林徽因生命中一个具体而重要的人;“你”是林徽因喜好并擅长的一种现代抒情方式;“你”是“灿烂的感性”与“伟大的理性”所生成的意象。创造性地解读该诗,利于学生掌握多种读诗方法。
关键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创造性解读
下载PDF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探析
3
作者 范仪强 《课外语文(下)》 2013年第7期104-104,共1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背景下,文本解读具备了个性化解读的特点,但出现了政治化、功利化的趋势。其实,文本解读其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存在问题 创造性解读 生态课堂
下载PDF
建国初李达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主要方法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胡艺华 彭继红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6-71,共6页
建国初,李达作为我国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致力于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其贡献不仅仅在于理论的创新,也包括方法的开拓。在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的实践中,李达探索出了一套科学而实用的方法,主要有创造性解读法、批判性比较... 建国初,李达作为我国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致力于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其贡献不仅仅在于理论的创新,也包括方法的开拓。在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的实践中,李达探索出了一套科学而实用的方法,主要有创造性解读法、批判性比较法和实践性运用法。李达推动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的这些独特智慧,对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方法论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 创造性解读 批判性比较法 实践性运用法
下载PDF
文本意义生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5
作者 刘震宏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5年第4期27-28,34,共3页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作者、文本、语境、接受者等共同参与的一个动态过程。在形式上,这四个基本要素时而统一,时而相悖,时而各自行事;它们相互沟通、交流、对话、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内涵,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意义 文本意义 语境意义 创造性解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二十四史》
6
作者 陈思 《人民周刊》 2019年第20期86-87,共2页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毛泽东注重研究这部史学巨著,他深刻联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毛泽东注重研究这部史学巨著,他深刻联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对历史的创造性解读推动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学习历史、运用历史的热情,促进人们鉴往知来,把握“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这一切都彰显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史》 纪传体史书 党员干部 经验教训 创造性解读 文化遗产 鉴往知来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