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创造社后期期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基于《文化批判》《流沙》《思想》的考察 |
杨皓
姚宏志
|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2
|
再论后期创造社与福本主义之关系 |
张广海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6 |
6
|
|
3
|
阶级意识概念的流变:从卢卡奇到后期创造社 |
罗嗣亮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4
|
论后期创造社的实践观及其实践之维的沦陷 |
张广海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5
|
后期创造社的译介策略及内在矛盾 |
咸立强
|
《郭沫若学刊》
|
2008 |
1
|
|
6
|
创造社和太阳社的“革命文学”论争过程考述——兼论后期创造社五位主力新成员的入党问题 |
张广海
|
《社会科学论坛》
|
2010 |
5
|
|
7
|
“批判”与“启蒙”:后期创造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以《文化批判》为主的文本分析 |
吕梦倩
王先俊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
2021 |
1
|
|
8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兴起——以1920年代末瞿秋白、后期创造社为对象 |
潘伟斌
|
《科技风》
|
2012 |
0 |
|
9
|
从浪漫的一代到革命中的“障碍物”——论郁达夫转向的“施蒂纳”因素 |
何彦君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论《创造月刊》的编辑方针及其它 |
朱天智
|
《郭沫若学刊》
|
2019 |
0 |
|
11
|
从“同情文学”到“阶级意识”的文学——1920年代革命文学情感模式的生成与嬗变 |
张广海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12
|
两种马克思主义诠释模式的遭遇--解读创造社和太阳社的“革命文学”论争 |
张广海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3
|
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溯源 |
王银辉
|
《江淮论坛》
CSSCI
|
2013 |
1
|
|
14
|
左翼知识分子自我改造意识的生成、分歧与历史影响——以“留声机器”之争为中心 |
章涛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9 |
1
|
|
15
|
往事钩沉--中日文坛交往花絮 |
刘德有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