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疾病不确定感对初发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经过、近期预后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国莉 宋泽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7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目的]观察疾病不确定感对初发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经过、近期预后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93例初发心肌梗死病人病情平稳后进行评估,观察病人发病后3个月内急性期经过、近期预后及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指标... [目的]观察疾病不确定感对初发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经过、近期预后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93例初发心肌梗死病人病情平稳后进行评估,观察病人发病后3个月内急性期经过、近期预后及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指标。[结果]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偏高组(≥105.73分,42例)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得分偏低组(<105.73分,51例),文化程度明显低于后者(P<0.05)。得分偏高组血清肌酸激酶、合并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花费均明显高于得分偏低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后者。两组近期预后:得分偏高组心脏射血分数、日常生活能力(ADL)总分、生活质量评估(SF-36)总分均明显低于得分偏低组,心脏事件次数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明显高于后者。依从性评分:得分偏高组健康教育依从性、综合治疗依从性、改变生活方式依从性等分项评分和依从性总分均明显低于得分偏低组。[结论]初发心肌梗死病人存在疾病不确定感,与其急性期经过、近期预后及治疗依从性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发心肌梗死 疾病不确定感 疗效 治疗依从性
下载PDF
梗死前心绞痛对初发心肌梗死QT离散度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王治平 李其富 +1 位作者 郭忠则 王瑞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52-253,共2页
目的 通过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阐明其能否诱导缺血预适应(IP)以及与QTd的关系。方法 对 1 1 8例AMI患者 ,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B组 ) ,并根据心绞痛次数不同将A组分... 目的 通过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阐明其能否诱导缺血预适应(IP)以及与QTd的关系。方法 对 1 1 8例AMI患者 ,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B组 ) ,并根据心绞痛次数不同将A组分为A1 、A2 、A3 3个亚组。对各组的QTd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MVAR)、猝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QTdA组为 (5 1 6 8± 1 2 32 )ms,B组为 (6 3 1 4± 1 1 75 )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两组MVAR分别为4例 (5 97%)和 1 1例 (2 1 5 7%)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猝死分别为 1例 (1 4 9%)和 6例 (1 1 76 %) ,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2 %) ;A组的 3个亚组QTd分别为A1 组 (5 9 6 0± 1 1 72 )ms、A2 组 (5 2 1 9± 1 3 4 8)ms、A3 组 (46 81± 1 2 2 7)ms,A2 与A1 比较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A3 与A1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具有IP作用 ,能明显降低初发AMI的QTd,减轻心电不稳定性 ,从而减少致命性MVA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心绞痛 初发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电图 诊断
下载PDF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廖家杰 《内科》 2013年第5期502-503,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患者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前48 h内是否出现过心绞痛症状,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观察组(64例)及无心肌缺...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患者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前48 h内是否出现过心绞痛症状,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观察组(64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进行相同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比较,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小,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预适应 初发急性心肌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71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3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初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超声心动图的心室结构改变及所测的室壁厚度与运动的特点。方法对71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1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中,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特... 目的探讨初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超声心动图的心室结构改变及所测的室壁厚度与运动的特点。方法对71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1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中,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特征的有59例,超声心动图所测示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部位与心电图估测的心肌梗死部位基本相一致。12例患者中左室结构形态及室壁运动均未见出现明显异常改变,未检测出的几率是28.17%。结论对于初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初发急性心肌 室壁运动分析
下载PDF
BNP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预后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畏 陈璐 +2 位作者 焦云丽 杨光 姜楠 《基层医学论坛》 2013年第28期3727-372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观察我院2009年—2013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检测其血浆BNP水平,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随访12周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观察我院2009年—2013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检测其血浆BNP水平,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随访12周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记录死亡发生情况,分析BNP与患者心功能不全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随着心功能Killip分级升高,BNP水平逐渐升高,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血浆BNP水平升高,LVEF分值降低,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存活组的BNP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结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BNP水平变化,能反映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早期评估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对预后进行评估,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发急性心肌 BNP 心功能不全 预后评价
下载PDF
经影像学诊断确认冠心病家族史阳性青中年患者初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高辉 陈涛 +5 位作者 周彦明 葛鑫 周定 臧希文 孙光瑶 齐向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28期8-10,共3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家族史阳性青中年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为AMI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12月-2014年6月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并且年龄<60岁的CHD家族史阳性患者513例,初次AMI 199例为阳性组,非A...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家族史阳性青中年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为AMI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12月-2014年6月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并且年龄<60岁的CHD家族史阳性患者513例,初次AMI 199例为阳性组,非AMI 314例为阴性组。收集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和CHD一般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遗传类型。结果在513例患者中,年龄34~59(52.17±5.71)岁。年龄、吸烟、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CHD家族史初次AMI的危险因素。在40~49岁组中,吸烟、糖尿病是CHD家族史初次AMI的危险因素。在50~59岁组中,吸烟、饮酒及高血压是CHD家族史阳性青中年患者初次AMI的重要危险因素。男427例,女86例;男性年龄大于女性,吸烟、饮酒发生率高于女性,高血压发生率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影像学诊断的CHD家族史阳性初次AMI的患者中,吸烟是青中年初次AMI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为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并不增加CHD家族史阳性青中年初次AMI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影像学诊断 冠心病家族史阳性患者 初发急性心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邵明学 李小波 +2 位作者 张辛颖 朱灏 郑亚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4期2791-2795,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心功能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年龄<45岁的初发AMI且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86例及同期60-75岁的患者9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 目的:探讨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心功能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年龄<45岁的初发AMI且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86例及同期60-75岁的患者9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青年组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青年组年龄中位数为40岁,男性患者及吸烟人群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老年组(P<0.001);血尿酸水平、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高于老年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a)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冠脉多支病变的比例和Gensini评分低于老年组(P<0.001),左室射血分数<40%的比例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两组罪犯血管为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的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和高冠脉Gensini评分是青年初发AMI患者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初发AMI以男性为主,吸烟、高尿酸、血脂异常更为多见,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对较轻,高尿酸和冠脉Gensini评分是青年初发AMI后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初发急性心肌 危险因素 左室射血分数
原文传递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蕾 张麟 +2 位作者 王乐丰 范谦 刘秀兰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1期1414-1416,共3页
缺血预适应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在临床上,反复发作心绞痛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较初发心肌梗死的患者好。但是面对已经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缺血预适应在临床治疗方面没有太大意义。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心肌 缺血后处理 保护作用 心肌患者 初发心肌梗死 内源性保护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适应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及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汪红平 王超凡 +7 位作者 高洁 徐碧林 鲁郡 夏娟 陈琳 沙雯君 张祉薇 雷涛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35-842,共8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yG)和TG/HDL-C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9例,根据近期30 d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n=58)和存活组(n=731),另根据患者是否合并T2DM分为T2DM组(n=177)和非合并T...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yG)和TG/HDL-C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9例,根据近期30 d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n=58)和存活组(n=731),另根据患者是否合并T2DM分为T2DM组(n=177)和非合并T2DM组(n=612),再根据TyG三分位数分为Q1组、Q2组、Q3组,对各组进行比较,评估TyG及TG/HDL-C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TyG和TG/HDL-C升高(P<0.05);TG/HDL-C是合并T2DM组近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TyG是未合并T2DM组近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G/HDL-C是合并T2DM患者近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TyG是未合并T2DM患者近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发急性心肌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全因 糖尿病 2型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近20年住院临床诊治和病死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梅 黄体钢 +8 位作者 李广平 张承宗 丛洪良 王伟 陈树涛 徐延敏 高玉霞 张一芝 张玮函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96-800,共5页
目的了解本院2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方法对我院1980—1983年134例、1990—1993年354例和2000—2003年8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从1980—1983年的22.4%降至1990—1993年的... 目的了解本院2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方法对我院1980—1983年134例、1990—1993年354例和2000—2003年8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从1980—1983年的22.4%降至1990—1993年的14.4%直至2000—2003年的9.2%(P<0.01)。男性患者病死率降低明显(P<0.01)。有利于病死率降低的因素有:年龄<60岁,初发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和血管再灌注治疗。不利因素为女性。结论20年间的AMI药物治疗内容及血管再灌注治疗的进展,致使AMI住院病死率的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医院亡率 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AMI) 住院病 临床诊治 再灌注治疗 心肌患者 初发心肌梗死 抢救成功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