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填料初始湿度对气态乙酸乙酯生物过滤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孙玉梅 全燮 +4 位作者 陈景文 杨凤林 薛大明 刘永慧 杨镇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6-580,共5页
以堆肥 珍珠岩作为生物过滤器填料 ,研究了填料初始湿度对去除气态乙酸乙酯的影响 .当进气乙酸乙酯负荷为 2 65—376g (m3·h)时 ,通过 1 2 3h的运行实验 ,发现初始湿度低至 30 % (以重量计 )的填料对乙酸乙酯去除能力较低 ,达到... 以堆肥 珍珠岩作为生物过滤器填料 ,研究了填料初始湿度对去除气态乙酸乙酯的影响 .当进气乙酸乙酯负荷为 2 65—376g (m3·h)时 ,通过 1 2 3h的运行实验 ,发现初始湿度低至 30 % (以重量计 )的填料对乙酸乙酯去除能力较低 ,达到稳定运行状态需要较长时间 .而初始湿度较高的填料 (40 %— 70 % )去除乙酸乙酯能力较强 ,可以较快达到稳定运行状态 ,在稳定状态时对乙酸乙酯的去除率较高 .初始湿度高至 70 %的填料不利于实际操作 .在初始湿度高的填料中 ,微生物细胞总数以及细菌和霉菌数量较多 ,酵母菌和放线菌的含量较少 .填料的初始湿度为 40 %—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 初始湿度 气态 乙酸乙酯 生物过滤 微生物菌群 废气处理
下载PDF
初始湿度影响降雨入渗路基湿度场演变规律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柳志军 胡朋 《公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55,共5页
为研究土质路基湿度场受其初始湿度影响所产生的形态分布与变化问题,分别构建了5种具备不同初始湿度的路基数值试验模型,通过分析二维入渗方式的降雨试验结果,总结了不同初始湿度影响下路基湿度场扰动区的分布特征,以及扰动区扩距与扩... 为研究土质路基湿度场受其初始湿度影响所产生的形态分布与变化问题,分别构建了5种具备不同初始湿度的路基数值试验模型,通过分析二维入渗方式的降雨试验结果,总结了不同初始湿度影响下路基湿度场扰动区的分布特征,以及扰动区扩距与扩速、路基湿度与梯度等指标变化的主要规律,并阐述其根本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路基产生湿度扰动区的形态与变化显著受到路基初始湿度差异影响;除坡表之外,扰动区同测位的路基湿度随初始湿度增大基本呈线性增长,且测点距离坡表越远,线性的斜率越大;扰动区扩距随着初始湿度增大基本符合线性递增变化;初始湿度越大则路基土的初始渗透系数越大,扰动区扩展速度越快;整个湿度扰动区可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后区湿度值较大、梯度值较小,而前区与之相反,且随着路基初始湿度增大前扰动区的湿度梯度基本呈指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演变规律 数值试验 湿度 初始湿度
原文传递
不同初始相对湿度对迁移型阻锈剂迁移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田砾 邱松 +1 位作者 杨可 顾晓帆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7年第8期12-14,19,共4页
为了探究迁移型阻锈剂在不同初始相对湿度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设计初始相对湿度为0、30%、50%、65%和80%混凝土试块,分别在阻锈剂迁移7d、14d和28d后,利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深度混凝土中氨氮的含量。结果表明,迁移型阻锈剂在... 为了探究迁移型阻锈剂在不同初始相对湿度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设计初始相对湿度为0、30%、50%、65%和80%混凝土试块,分别在阻锈剂迁移7d、14d和28d后,利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深度混凝土中氨氮的含量。结果表明,迁移型阻锈剂在混凝土中的迁移速度随着初始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并且迁移型阻锈剂28d的迁移深度在各个初始相对湿度下均能达到5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型阻锈剂 初始相对湿度 迁移性能
下载PDF
初始表层与根区层土壤湿度对洪水过程的影响
4
作者 刘晨 吕海深 +1 位作者 朱永华 王筱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5,59,共5页
为研究初始土壤湿度对洪水过程模拟精度的影响,以淮河流域内的七邻子流域2010~2015年期间6次洪水事件为例,采用基于方差的敏感性分析方法,利用MISDc-2L小时尺度洪水过程模型分析了初始表层与根区层土壤湿度对洪水过程模拟的不确定性。... 为研究初始土壤湿度对洪水过程模拟精度的影响,以淮河流域内的七邻子流域2010~2015年期间6次洪水事件为例,采用基于方差的敏感性分析方法,利用MISDc-2L小时尺度洪水过程模型分析了初始表层与根区层土壤湿度对洪水过程模拟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MISDc-2L模型对洪水过程模拟的效果较好,同时初始土壤湿度对洪水过程模拟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参数;初始表层与根区层土壤湿度对洪水过程模拟效果特别敏感;初始根区层土壤湿度敏感度明显高于初始表层土壤湿度敏感度(约4倍左右),即初始根区层土壤湿度对洪水过程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过程模拟 MISDc-2L模型 初始表层与根区层土壤湿度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湿度应力场理论的硬石膏岩膨胀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钒 吴建勋 +3 位作者 任松 欧阳汛 王亮 范金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23-2731,共9页
传统的湿度应力场理论处理硬石膏围岩膨胀问题时,未反映膨胀特性与湿度状态之间的时变关系。以该理论为基础,设计硬石膏岩膨胀试验:不同初始湿度下的膨胀,不同浸水时间的膨胀,以及膨胀后的抗拉强度测试。试验发现:随初始湿度的增加,硬... 传统的湿度应力场理论处理硬石膏围岩膨胀问题时,未反映膨胀特性与湿度状态之间的时变关系。以该理论为基础,设计硬石膏岩膨胀试验:不同初始湿度下的膨胀,不同浸水时间的膨胀,以及膨胀后的抗拉强度测试。试验发现:随初始湿度的增加,硬石膏岩膨胀持续的时间增长,最大膨胀应变和应力增大,终止时的吸水率和结晶水率增加,而自由水率近于0;相同初始湿度下,随浸水时间增加,其吸水率先快速后缓慢增加,结晶水率逐渐增大到接近于吸水率,自由水率逐渐减小到接近于0;随吸水率的增加,其最大轴向膨胀应变、最大侧向膨胀应力和抗拉强度都呈增大趋势。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湿度状态时变系列方程以及含时间效应的膨胀本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石膏岩 湿度应力场 膨胀试验 初始湿度 吸水率
下载PDF
盾壳霉固态发酵基质筛选和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峄 沈高峰 +2 位作者 刘慧芹 刘慧平 韩巨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0期101-105,共5页
为了探索盾壳霉固体发酵的条件,提高其生防效果,比较了6种天然培养基对盾壳霉固体发酵的影响,测定了在不同发酵培养基、温度、初始湿度、接种比例条件下盾壳霉的产孢量。结果表明:盾壳霉在麦粒和谷粒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而在麸皮和棉籽... 为了探索盾壳霉固体发酵的条件,提高其生防效果,比较了6种天然培养基对盾壳霉固体发酵的影响,测定了在不同发酵培养基、温度、初始湿度、接种比例条件下盾壳霉的产孢量。结果表明:盾壳霉在麦粒和谷粒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而在麸皮和棉籽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也较好,且成本低,成为后续试验的发酵材料。在含麦麸、棉籽壳及无机盐的培养料作为基质时,采用温度为20℃,发酵料初始湿度为60%,接种比例为7%,最终孢子含量可达109个/g以上。同时对发酵的条件做了进一步优化,发现麦粒与谷粒的混合比例、光照条件、甘露糖和甘氨酸含量对盾壳霉产孢量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壳霉 固体发酵 温度 初始湿度 接种比例
下载PDF
强热带风暴Bilis的敏感性数值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佳 沈新勇 +2 位作者 杨宇红 林振敏 寿绍文 《科技信息》 2008年第2期4-6,共3页
文中采用非静力MM5(3.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7月14-15日强热带风暴Bilis台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发现中尺度地形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迎风坡作用、特殊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地形中尺度... 文中采用非静力MM5(3.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7月14-15日强热带风暴Bilis台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发现中尺度地形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迎风坡作用、特殊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地形中尺度系统影响。初始湿度场的改变在模拟雨区和雨强时,对于水汽输送弱的地方,形成降水的水汽对初始时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依赖很强;对于有强水汽输送的区域,水汽初值并不是强降水的决定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初始湿度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对“6.19”暴雨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瑛 肖安 +3 位作者 马力 王欢 马中元 周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0-1069,共10页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降水中心。在无陆面方案情况下,强降水中心的位置、范围、强度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另外地表径流预报量和降水趋势表现一致,由于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多余的降水分配给地表径流,这种剧增的地表径流也是洪水暴涨、水位上升的重要原因。在较湿的土壤状况下,由于净辐射增长,有利于产生厚度更小的边界层高度以及更大的地表向上潜热通量,这也是导致本次降水过程异常增幅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陆面过程 初始土壤湿度 潜热通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干湿地表的湍流特征及其对深对流影响的大涡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璐 黄倩 +2 位作者 张宏昇 张强 田红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9-673,共15页
利用大涡模式模拟了对流边界层结构演变以及深对流触发过程。通过改变鲍恩比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大气初始状况下湿润和干旱下垫面湍流特征及其对深对流触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下垫面的混合层干而暖,厚度较大;湿润下垫面相反。... 利用大涡模式模拟了对流边界层结构演变以及深对流触发过程。通过改变鲍恩比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大气初始状况下湿润和干旱下垫面湍流特征及其对深对流触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下垫面的混合层干而暖,厚度较大;湿润下垫面相反。由于地表感热通量对热力湍流形成的作用更大,干旱下垫面上湍流混合和夹卷作用更强,使得水汽和相当位温在边界层内分布更均一,而在边界层顶有较大的负扰动;干旱下垫面上对流强度较湿润下垫面大,但均表现为泡状对流,水平方向上呈网状结构。不同下垫面上深对流的发生与大气初始状况有关,当初始时刻1—3 km的逆温强度较弱时(0.15 K/(100 m)),边界层内湍流迅速发展,深对流首先在干旱下垫面发生,但因对流有效位能较小,云层厚度小于湿润下垫面。当1—3 km的逆温强度增加到0.55 K/(100 m)时,云层形成时间较晚,云层厚度明显减小,仅当边界层顶的比湿较大时,有深对流发生,但仍首先发生在干旱下垫面,考虑贯穿对流在边界层顶引起的较强冷却作用,云层厚度大于湿润下垫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地表 初始温、湿度廓线 湍流特征 深对流 大涡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