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藏南冈底斯白垩纪弧后盆地的地壳变形及初始高原的形成
被引量:
11
1
作者
马元
许志琴
+4 位作者
李广伟
马士委
马绪宣
陈希节
赵中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61-3872,共12页
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
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主要地壳变形表现为:在自北向南剪切应变下,以早侏罗世火山岩与晚侏罗-白垩世沉积岩之间的冈底斯滑脱带(GD)为主要构造底面,与上部白垩纪地层的强烈褶皱和铲式构造一起组成的"滑脱-褶皱"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弧后盆地的滑脱-褶皱构造是90~62Ma期间与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有关的弧后盆地地壳缩短、加厚和造山作用的表征。大面积存在的冈底斯林子宗火山岩与其下部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种"火山披盖式"的不整合,说明冈底斯弧后盆地经历伸展到地壳缩短变形、造山隆升和剥蚀夷平的演化过程,标志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转换。提出南冈底斯初始高原在晚白垩世俯冲条件下开始形成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弧后盆地
滑脱构造
洋-陆转换
初始高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
被引量:
31
2
作者
葛肖虹
王敏沛
刘俊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6-217,共12页
迄今为止对华南地区古—中生界褶皱构造变形形成时期的主流认识是晚中生代的燕山期,但是笔者近年通过对黄陵背斜露头剖面的观察、地质图分析和前人认识的资料汇总,认为黄陵背斜经历过早白垩世以前印支—晚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晚白垩世...
迄今为止对华南地区古—中生界褶皱构造变形形成时期的主流认识是晚中生代的燕山期,但是笔者近年通过对黄陵背斜露头剖面的观察、地质图分析和前人认识的资料汇总,认为黄陵背斜经历过早白垩世以前印支—晚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晚白垩世、古—始新世经历了伸展隆升或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最终的挤压褶皱构造变形发生在渐新世末大约24.6Ma,即新生代的喜山运动中期。通过研究得到两点启示:(1)引起华南地区NNE走向挤压褶皱与推覆构造最后定型的"四川运动"不是发生在早年谭锡畴和李春昱根据当时资料定位的晚白垩世的燕山期,而应该是古近纪渐新世末的喜山期;形成"四川运动"的宏观背景是始新世中期—渐新世太平洋板块运动的转向,即从43~36Ma以前的太平洋板块向NNW俯冲转为向NWW俯冲,以致构成对中国东部包括扬子—华南板块在内的NWW向挤压,形成中国东部从华南到东北以NNE走向为主的挤压褶皱、推覆构造变形及相应的盆-山地貌,和李四光早年提出挽近时期形成的"新华夏系"构造地貌轮廓一致。(2)中新世印度洋中脊快速扩张,引发印—澳板块向NNE俯冲、推挤引起青藏高原的初次隆升,形成NWW向展布的青藏—闽粤初始高原,黄陵背斜是初始高原与"新华夏系"盆-山地貌的构造结点,具有双重构造特征,经历了中—上新世高原隆升剥蚀和夷平,现今山-盆起伏的构造地貌是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晚期(3.6~0.8Ma)以来快速隆升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陵背斜
“四川运动”时代与背景
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
青藏
高原
初次隆升
青藏—闽粤
初始高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藏南冈底斯白垩纪弧后盆地的地壳变形及初始高原的形成
被引量:
11
1
作者
马元
许志琴
李广伟
马士委
马绪宣
陈希节
赵中宝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创新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墨尔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61-387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4122106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212)
+1 种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818094)
行业基金项目(201211093和201511022)联合资助
文摘
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主要地壳变形表现为:在自北向南剪切应变下,以早侏罗世火山岩与晚侏罗-白垩世沉积岩之间的冈底斯滑脱带(GD)为主要构造底面,与上部白垩纪地层的强烈褶皱和铲式构造一起组成的"滑脱-褶皱"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弧后盆地的滑脱-褶皱构造是90~62Ma期间与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有关的弧后盆地地壳缩短、加厚和造山作用的表征。大面积存在的冈底斯林子宗火山岩与其下部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种"火山披盖式"的不整合,说明冈底斯弧后盆地经历伸展到地壳缩短变形、造山隆升和剥蚀夷平的演化过程,标志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转换。提出南冈底斯初始高原在晚白垩世俯冲条件下开始形成的新认识。
关键词
冈底斯弧后盆地
滑脱构造
洋-陆转换
初始高原
Keywords
Gangdese back-arc basin
Decollement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Proto-plateau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
被引量:
31
2
作者
葛肖虹
王敏沛
刘俊来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6-217,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814006)
教育部"111"计划项目(B07011)
文摘
迄今为止对华南地区古—中生界褶皱构造变形形成时期的主流认识是晚中生代的燕山期,但是笔者近年通过对黄陵背斜露头剖面的观察、地质图分析和前人认识的资料汇总,认为黄陵背斜经历过早白垩世以前印支—晚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晚白垩世、古—始新世经历了伸展隆升或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最终的挤压褶皱构造变形发生在渐新世末大约24.6Ma,即新生代的喜山运动中期。通过研究得到两点启示:(1)引起华南地区NNE走向挤压褶皱与推覆构造最后定型的"四川运动"不是发生在早年谭锡畴和李春昱根据当时资料定位的晚白垩世的燕山期,而应该是古近纪渐新世末的喜山期;形成"四川运动"的宏观背景是始新世中期—渐新世太平洋板块运动的转向,即从43~36Ma以前的太平洋板块向NNW俯冲转为向NWW俯冲,以致构成对中国东部包括扬子—华南板块在内的NWW向挤压,形成中国东部从华南到东北以NNE走向为主的挤压褶皱、推覆构造变形及相应的盆-山地貌,和李四光早年提出挽近时期形成的"新华夏系"构造地貌轮廓一致。(2)中新世印度洋中脊快速扩张,引发印—澳板块向NNE俯冲、推挤引起青藏高原的初次隆升,形成NWW向展布的青藏—闽粤初始高原,黄陵背斜是初始高原与"新华夏系"盆-山地貌的构造结点,具有双重构造特征,经历了中—上新世高原隆升剥蚀和夷平,现今山-盆起伏的构造地貌是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晚期(3.6~0.8Ma)以来快速隆升的产物。
关键词
黄陵背斜
“四川运动”时代与背景
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
青藏
高原
初次隆升
青藏—闽粤
初始高原
Keywords
Huangling anticline
period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Sichuan movement
rota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first uplift of Qingzang Plateau
initial Qingzang-Minyue Plateau
分类号
P542.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藏南冈底斯白垩纪弧后盆地的地壳变形及初始高原的形成
马元
许志琴
李广伟
马士委
马绪宣
陈希节
赵中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
葛肖虹
王敏沛
刘俊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3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