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局部使用与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出血量的差异,确定最佳给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5年6月于我院初次行单侧THA的90例患者,分成两组,静脉组:2 g氨甲环酸溶...目的:比较局部使用与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出血量的差异,确定最佳给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5年6月于我院初次行单侧THA的90例患者,分成两组,静脉组:2 g氨甲环酸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其中50 m L于切皮前滴入,另50 m L于筋膜层缝合后滴入;局部组:2 g氨甲环酸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于安放假体后倒入手术切口,浸泡5 min后吸出。分别记录术后血红蛋白变化,计算出失血量,进行对比。结果:静脉组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较局部组高[(10.3±1.4)g/d L vs(9.7±1.3)g/d L,P<0.05],静脉组血红蛋白的下降显著少于局部组[(3.2±0.5)g/d L vs(3.6±0.6)g/d L,P<0.001],术后红细胞压积静脉组较局部组有明显优势(0.316±0.021 vs 0.284±0.019,P<0.001)。静脉组显著减少了围术期失血量[(1 063.9±214.5)m L vs(1 277.9±269.5)m L,P<0.001],术后总输血率为22%(20/90),静脉组输血率较低(13.3%vs 31.1%,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较局部使用能更显著的减少初次TH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DVT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采用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和前外侧入路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目的比较采用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和前外侧入路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30例行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THA(A组),30例行前外侧入路THA(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患髋侧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inberg分期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开始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时间、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住院时间、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复查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A、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704)。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及开始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显著短于B组(t=–4.591,P=0.000),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χ~2=5.455,P=0.020)。两组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以及术后24 h、6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正位X线片复查示,术后2 d A、B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79;t=0.652,P=0.517);所有假体位置良好,无股骨假体下沉、髋臼杯移位或关节脱位等情况发生。结论采用两种手术入路进行微创THA均能避免肌肉损伤,并取得良好近期疗效。但与前外侧入路相比,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在术后患者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和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5月-2008年7月,9例9髋初次行THA患者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男1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63.3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目的探讨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5月-2008年7月,9例9髋初次行THA患者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男1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63.3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病程1~35年,平均19.5年。左髋3例,右髋6例。Harris评分为(40.4±2.9)分。患者均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术中发生髋臼前壁骨折2例,后壁骨折6例,均属稳定型骨折,1例未作特殊处理,余7例给予3~4枚螺钉加强固定;后壁骨折伴后柱不全骨折1例,属不稳定型骨折,给予髋臼杯底植骨联合3枚螺钉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7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8±3.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04,P=0.000)。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于术后8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结论初次行THA术前应仔细测量,术中充分显露,精细操作,避免暴力。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不应超过髋臼锉直径2 mm;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宜选用与髋臼锉直径相同的假体并用螺钉固定,或直接采用骨水泥型假体。一旦术中发生髋臼骨折,可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增加螺钉固定或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局部使用与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出血量的差异,确定最佳给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5年6月于我院初次行单侧THA的90例患者,分成两组,静脉组:2 g氨甲环酸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其中50 m L于切皮前滴入,另50 m L于筋膜层缝合后滴入;局部组:2 g氨甲环酸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于安放假体后倒入手术切口,浸泡5 min后吸出。分别记录术后血红蛋白变化,计算出失血量,进行对比。结果:静脉组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较局部组高[(10.3±1.4)g/d L vs(9.7±1.3)g/d L,P<0.05],静脉组血红蛋白的下降显著少于局部组[(3.2±0.5)g/d L vs(3.6±0.6)g/d L,P<0.001],术后红细胞压积静脉组较局部组有明显优势(0.316±0.021 vs 0.284±0.019,P<0.001)。静脉组显著减少了围术期失血量[(1 063.9±214.5)m L vs(1 277.9±269.5)m L,P<0.001],术后总输血率为22%(20/90),静脉组输血率较低(13.3%vs 31.1%,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较局部使用能更显著的减少初次TH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DVT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比较采用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和前外侧入路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30例行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THA(A组),30例行前外侧入路THA(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患髋侧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inberg分期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开始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时间、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住院时间、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复查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A、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704)。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及开始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显著短于B组(t=–4.591,P=0.000),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χ~2=5.455,P=0.020)。两组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以及术后24 h、6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正位X线片复查示,术后2 d A、B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79;t=0.652,P=0.517);所有假体位置良好,无股骨假体下沉、髋臼杯移位或关节脱位等情况发生。结论采用两种手术入路进行微创THA均能避免肌肉损伤,并取得良好近期疗效。但与前外侧入路相比,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在术后患者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和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文摘目的探讨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5月-2008年7月,9例9髋初次行THA患者术中发生髋臼骨折。男1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63.3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病程1~35年,平均19.5年。左髋3例,右髋6例。Harris评分为(40.4±2.9)分。患者均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术中发生髋臼前壁骨折2例,后壁骨折6例,均属稳定型骨折,1例未作特殊处理,余7例给予3~4枚螺钉加强固定;后壁骨折伴后柱不全骨折1例,属不稳定型骨折,给予髋臼杯底植骨联合3枚螺钉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7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8±3.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04,P=0.000)。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于术后8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结论初次行THA术前应仔细测量,术中充分显露,精细操作,避免暴力。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不应超过髋臼锉直径2 mm;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宜选用与髋臼锉直径相同的假体并用螺钉固定,或直接采用骨水泥型假体。一旦术中发生髋臼骨折,可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增加螺钉固定或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