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初次发作15例临床护理
1
作者 张丽红 《齐鲁护理杂志》 2009年第6期107-107,共1页
关键词 轻度胃肠炎 初次发作 婴幼儿 临床护理 惊厥 良性 精心护理
下载PDF
下腰痛的诊断 被引量:23
2
作者 徐义明 白跃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75-678,共4页
关键词 下腰痛 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体力劳动者 初次发作 亚洲国家 职业群体 LBP
下载PDF
房颤形成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刘维琴 马清华 牟霞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12期1146-1149,共4页
心房颤动(Atriai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前者指初次发作且在24~48h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需干预治疗后始能终止)... 心房颤动(Atriai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前者指初次发作且在24~48h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需干预治疗后始能终止)和永久性房颤[1]。房颤常与左房室瓣疾病、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相联系,并能增加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干预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 慢性房颤 初次发作 阵发性房颤 永久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
下载PDF
不同月龄患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
4
作者 陈琅 黄敏霞 +2 位作者 陈宝容 戴珍珍 林英哺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 了解热性惊厥的初发月龄和病因、临床表现、预后等多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因热性惊厥(FC)住院的 15 6例患儿进行随访 ,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 ,并统计住院病历相关资料。 结果 完成随访 92例 ,早期发作组 (初发月龄 <18月 )... 目的 了解热性惊厥的初发月龄和病因、临床表现、预后等多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因热性惊厥(FC)住院的 15 6例患儿进行随访 ,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 ,并统计住院病历相关资料。 结果 完成随访 92例 ,早期发作组 (初发月龄 <18月 )有以下特征 :(1)初发时体温较低 ,39℃以下诱发 FC发生率高 ;(2 )出生时异常 ,如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对本组发病影响较大 ;(3)家族遗传因素影响大 ;(4)复发率高 ;(5 )发作持续时间长 ;(6 )转变为无热惊厥率高 ;(7)脑电图 (EEG)异常率低。晚期发作组 (初发月龄 >31月 )有以下特征 :(1)初发时体温高 ;(2 )出生异常史较少 ;(3)具有家族史者少 ;(4)大多数仅发作一次 ;(5 )发作持续时间长 ;(6 )转变为无热惊厥者少 ;(7) EEG异常率高。 结论 初发月龄与 FC的临床表现、复发以及转变为无热惊厥等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预防 FC复发 ,减少不良后遗症 ,改善预后 ,关键在于积极防治早期发作的 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 发热性 初次发作 儿童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儿缓解期的家庭护理指导
5
作者 余晓芳 《农垦医学》 2006年第4期307-309,共3页
关键词 家庭护理指导 支气管哮喘 哮喘患儿 缓解期 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初次发作 患病率 患儿家长
下载PDF
胸膜固定术在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建源 陈文树 +2 位作者 潘小杰 林招贤 尤培林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对胸膜固定术在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PSP)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并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1例、女... 目的对胸膜固定术在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PSP)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并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1例、女性20例,平均(22.99±5.62)岁,根据术中行胸膜固定与否,分为单纯肺大疱切除组25例,肺大疱切除加胸膜固定组146例,随访两治疗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171例纳入研究,随访4~64个月,共有3例复发,总复发率1.75%(3/171),初次发作气胸术后复发率为1.71%(2/117),复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率为1.85%(1/5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47)。4例复发性PSP(4/54,7.41%)合并血胸,初次发作PSP无合并血胸情况(P<0.05)。单纯肺大疱切除组术后复发率为8%(2/25),肺大疱切除加胸膜固定组术后复发率为0.68%(1/14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两个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组,在年龄、BMI、吸烟史、气胸发作史、手术部位、肺大疱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胸膜固定术使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时间延长,总住院费用增加(P <0.05)。结论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PSP安全、有效。外科手术治疗可以降低初次发作气胸的复发率及复发性PSP血气胸的发生;联合胸膜固定术可以进一步降低术后复发率,但存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时间延长,总住院费用增加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初次发作气胸 胸膜固定术 复发率
下载PDF
黄芩苷对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养凤 迟丽屹 +3 位作者 高飞 孟宪栋 张彦海 江文 《天津中医药》 CAS 2013年第8期492-494,共3页
[目的]评估黄芩苷对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模型有无保护作用。[方法]给予昆明小鼠皮下注射100 mg/kg戊四氮诱发癫痫模型,观察黄芩苷的抗惊厥作用。[结果]黄芩苷在50 mg/kg及100 mg/kg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惊厥作用,对小鼠戊四氮诱发癫痫的发... [目的]评估黄芩苷对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模型有无保护作用。[方法]给予昆明小鼠皮下注射100 mg/kg戊四氮诱发癫痫模型,观察黄芩苷的抗惊厥作用。[结果]黄芩苷在50 mg/kg及100 mg/kg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惊厥作用,对小鼠戊四氮诱发癫痫的发作潜伏期,发作严重程度,发作持续时间,死亡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以100 mg/kg剂量为优。[结论]黄芩苷对小鼠戊四氮诱发的惊厥模型有保护作用,它有可能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癫痫以及癫痫引起的脑损害的辅助用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戊四氮 惊厥 初次最小阵挛发作潜伏期 初次强直阵挛发作潜伏期
下载PDF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护理体会 被引量:4
8
作者 梅顺华 吴婷 王珏 《常州实用医学》 2009年第4期263-265,共3页
小儿惊厥为儿科常见急症,约有5%-6%小儿曾有过1次或多次惊厥。其中以热性惊厥最多见,占惊厥的3%左右。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rc)系指患儿初次发作年龄1个月至5-6岁之间,在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或其它传染病的初期,... 小儿惊厥为儿科常见急症,约有5%-6%小儿曾有过1次或多次惊厥。其中以热性惊厥最多见,占惊厥的3%左右。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rc)系指患儿初次发作年龄1个月至5-6岁之间,在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或其它传染病的初期,当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的发作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热性惊厥 临床护理 呼吸道感染 胃肠道感染 发作性疾病 代谢性异常 小儿惊厥 初次发作
下载PDF
电针加TDP照射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123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徐飞飞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第11期39-40,共2页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性社会,65岁以上的人群骨关节炎发病率高达60%~90%,最常累及的关节是膝关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1].笔者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采用电针加TDP照射治疗123例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简称OA),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12...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性社会,65岁以上的人群骨关节炎发病率高达60%~90%,最常累及的关节是膝关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1].笔者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采用电针加TDP照射治疗123例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简称OA),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123例均是针灸科门诊病人,其中男51例,女72例;年龄52~83岁,平均63岁;病程3个月~19年,平均5.3年;左膝50例,右62例,双侧11例;其中初次发作31例.所有病例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OA诊断标准[1],以膝痛和膝关节X线片退行性改变为主要依据,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任何一条者:①年龄50岁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膝骨关节炎 TDP照射治疗 电针 美国风湿病学会 退行性改变 门诊病人 诊断标准 初次发作
下载PDF
41例高热惊厥小儿的护理体会
10
作者 傅凤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744-745,共2页
高热惊厥(febrileconvulsion,FC)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是指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38℃时突然出现的惊厥,初次发作在1个月~6岁,并需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3%~4%的儿童至... 高热惊厥(febrileconvulsion,FC)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是指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38℃时突然出现的惊厥,初次发作在1个月~6岁,并需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发生过1次高热惊厥,发病年龄0.5~4岁多见,5岁以后少见[2],尽早终止FC和减少其复发是减少和避免日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现将我院收治的41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惊厥 护理 小儿 上呼吸道感染 感染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初次发作 颅内感染
下载PDF
抑郁症用药须长期维持治疗
11
作者 张红红 胡亚卓 《保健医苑》 2007年第9期55-55,共1页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异常的慢性疾病,不易彻底根治,容易复发。据调查,初次发作,若治疗不彻底,服药不到半年,短时间内即停药,约60%的人第2次复发。若第2~3次仍不能规范治疗,复发的几率更高,症状加重,且很难治愈。专家们主张,...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异常的慢性疾病,不易彻底根治,容易复发。据调查,初次发作,若治疗不彻底,服药不到半年,短时间内即停药,约60%的人第2次复发。若第2~3次仍不能规范治疗,复发的几率更高,症状加重,且很难治愈。专家们主张,初次发作用药控制症状后,原剂量维持4~6个月,然后逐渐减量,减至半量再维持半年至1年。如果是第3次复发,则需要长期维持用药,以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用药 维持治疗 抑郁症 初次发作 控制症状 慢性疾病 情感异常 规范治疗
下载PDF
针刺配合隔物灸治疗偏头痛临床分析
12
作者 陈宗华 黄宗菊 +1 位作者 梅虹 张露议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12期1033-1033,共1页
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笔者以头部取穴针刺为主辅以头部局部隔物灸治疗偏头痛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6例,女1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25年;7例初次... 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笔者以头部取穴针刺为主辅以头部局部隔物灸治疗偏头痛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6例,女1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25年;7例初次发作。对照组男5例,女15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3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配合 治疗组 偏头痛 隔物灸 临床分析 2009年 临床资料 初次发作
下载PDF
照顾好心脏的方方面面——摘录自美国心脏协会发布新的指南
13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06年第6期27-28,共2页
每隔一阵子,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血管学院就会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调整他们的心脏病诊断治疗指南。这次的更新涵盖了心脏病二级预防的范畴——指导心脏病患者预防心脏病初次发作和再次发作。
关键词 美国心脏协会 治疗指南 心脏病诊断 照顾 初次发作 二级预防 心脏病患者 心血管
下载PDF
17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分析
14
作者 蔡艳华 李奇玉 《沈阳部队医药》 2012年第1期46-48,共3页
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左启华对高热惊厥的定义是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初期,当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 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左启华对高热惊厥的定义是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初期,当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没有感染惊厥史,即可诊断为高热惊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FC患儿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本文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并随访的170例FC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 临床分析 上呼吸道感染 代谢性异常 初次发作 颅内感染 流行病学 远期预后
下载PDF
小儿高热惊厥:没那么可怕
15
作者 于永慧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06年第11期16-17,共2页
高热惊厥及其症状 高热惊厥是指由高热(体温在38.5℃以上)而引起的惊厥.小儿初次发作一般在6个月至五六岁.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患儿。多突然出现、发作短暂.发作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它是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完善... 高热惊厥及其症状 高热惊厥是指由高热(体温在38.5℃以上)而引起的惊厥.小儿初次发作一般在6个月至五六岁.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患儿。多突然出现、发作短暂.发作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它是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兴奋性易于泛化,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 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元异常放电 上呼吸道感染 初次发作 大脑发育 大脑运动 传染病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真榕 冯宏响 +6 位作者 肖飞 郭永庆 梁朝阳 石彬 田燕雏 宋之乙 刘德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952-956,共5页
目的研究外科治疗能否适用于初次发作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以及胸膜摩擦固定术是否需要规律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行外科治疗的32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7例、女59例,年龄24(20~31)岁。行单纯... 目的研究外科治疗能否适用于初次发作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以及胸膜摩擦固定术是否需要规律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行外科治疗的32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7例、女59例,年龄24(20~31)岁。行单纯肺大疱切除术120例次,肺大疱切除胸膜摩擦固定术(BLPA)224例次。结果初次发作气胸229例,复发性气胸115例。平均随访时间47(1~95)个月,随访终点共有10例患者复发。初次发作气胸复发率为3.1%(7/229),复发性气胸复发率为2.6%(3/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行肺大疱切除患者复发率为5.8%(7/120),行BLPA患者复发率为1.3%(3/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肺大疱切除患者与BLPA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体质量指数(P=0.04)、术中粘连情况(P<0.05)、手术时间(P<0.01)、肺大疱数量(P<0.01)、肺大疱位置(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大疱切除组术后引流量较少(P<0.01),漏气患者较少(P=0.01),引流时间较短(P<0.01)。BLPA组总花费较高(P<0.01)。结论外科切除术后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效果均满意。与单纯肺大疱切除相比,BLPA能够更好地控制复发率,但术后患者引流量较多,引流时间较长,花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初次发作气胸 肺大疱切除 胸膜摩擦 复发
原文传递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戴冽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4-865,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有效治疗 异质性疾病 血尿酸增高 嘌呤代谢紊乱 功能障碍 高尿酸血症 排泄障碍 首发症状 初次发作
原文传递
认真抓紧抓好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大一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93-994,共2页
本期刊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果——“中国住院卒中患者院前危险因素水平及院前治疗控制现状”一文,该研究为全国25省市41家医院参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2011年1-5月连续收集各协作医院(均为三甲医院)20570例住院卒中... 本期刊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果——“中国住院卒中患者院前危险因素水平及院前治疗控制现状”一文,该研究为全国25省市41家医院参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2011年1-5月连续收集各协作医院(均为三甲医院)20570例住院卒中患者,约3/4为初次发作卒中,1/4为复发性卒中,82.9%为缺血性卒中。因而可从中分析我国住院卒中患者一级和二级预防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卒中 二级预防 危险因素水平 三甲医院 院前治疗 缺血性卒中 控制现状 初次发作
原文传递
硝酸甘油引起头痛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观察
19
作者 顾秀莲 宗刚军 +3 位作者 巢胜吾 樊济海 刘宏鸣 李亚维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61-761,共1页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间入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共121例,入选条件:初次发作胸痛,入院前未使用过任何硝酸酯类药物,排除了心瓣膜病、外周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严重的疾病(例如严重的肝、肾疾病...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间入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共121例,入选条件:初次发作胸痛,入院前未使用过任何硝酸酯类药物,排除了心瓣膜病、外周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严重的疾病(例如严重的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等)。根据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是否出现头痛,分为头痛组和无头痛组。头痛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57~71岁,平均(64.3±5.2)岁;无头痛组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58~75岁,平均(65.5±6.8)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硝酸甘油 头痛 外周血管疾病 硝酸酯类药物 初次发作 心瓣膜病 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的形成机制与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亚娟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4期12-13,共2页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前者指初次发作且在24~48 h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需干预治疗后始能终止...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前者指初次发作且在24~48 h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需干预治疗后始能终止)和永久性房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干预治疗 慢性房颤 初次发作 阵发性房颤 永久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