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约氏疟原虫初次感染早期的Th1应答对再感染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英杰 王继春 +2 位作者 谢光临 汪绍伯 杨国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8-70,共3页
目的 探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对再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的部分小鼠用蒿甲醚治愈后 ,对治疗和未治疗而自然自愈的小鼠经腹腔再次感染约氏或伯氏疟原虫 ;应用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并计数两者的红细胞感染率 ... 目的 探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对再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的部分小鼠用蒿甲醚治愈后 ,对治疗和未治疗而自然自愈的小鼠经腹腔再次感染约氏或伯氏疟原虫 ;应用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并计数两者的红细胞感染率 ;并通过ELISA法检测其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和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结果 自然自愈的小鼠用约氏疟原虫再感染 ,没有虫体血症产生 ,而用伯氏疟原虫感染则产生了低水平的虫体血症 ;蒿甲醚治愈的小鼠对约氏和伯氏疟原虫的再感染均产生了较低的虫体血症 ;初次感染早期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 -γ水平显著升高 ,与此相比 ,约氏疟原虫再感染的小鼠脾细胞可产生更高水平的IFN -γ。结论 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的建立在抗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初次感染 TH1应答 感染 实验研究 虫体血症 疟疾
下载PDF
脑室-腹腔分流术初次感染后再感染原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陈诗师 李金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初次感染后再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泰电子病历系统V1.0中记录有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分流管感染情况。结果 372例行...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初次感染后再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泰电子病历系统V1.0中记录有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分流管感染情况。结果 37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初次感染24人,5例再感染。初次感染后的处理:拨除引流管21人,其中拔管后不再重新置管3人,无再感染,拔管后外引流至脑脊液正常后再置管18人,2例发生再感染,初次感染后不拔管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2人,部分拔管改脑脊液外引流后再置分流管1人,均发生再感染。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初次感染立即拔除引流管并全身应用抗生素,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初次感染后不拔管或部分拔管的治疗无法控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腹腔分流术 初次感染 感染 原因
下载PDF
考虑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丙肝模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高雁 乔志琴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227,共6页
丙肝患者治愈后并非获得终身免疫,其诱发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且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特征相差甚异。针对这种情况,将染病者中的初次感染者和再次感染者加以区分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理论对系统进行动力学性态分析... 丙肝患者治愈后并非获得终身免疫,其诱发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且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特征相差甚异。针对这种情况,将染病者中的初次感染者和再次感染者加以区分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理论对系统进行动力学性态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分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情况下,系统在R0=1且RC>1时将会产生后向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肝 初次感染 再次感染 后向分支
下载PDF
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初次感染和再感染根管内的定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红 纪海 +1 位作者 杨圣辉 侯本祥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791-794,共4页
目的采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和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在初次治疗和再治疗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慢性... 目的采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和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在初次治疗和再治疗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单根管患牙为研究对象,按初次治疗和再治疗分为2组,每组60人。采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比较P.gingiv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和DNA表达水平。结果 RTFQ-PCR结果发现P.gingivalis在初次治疗的感染根管内检出率为45.0%,再治疗感染根管的检出率为41.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P.gingivalis在初次治疗的感染根管内的DNA相对表达量(0.197±0.380)和再感染根管内相对表达量(0.449±0.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结论 P.gingivalis与两种感染根管关系均密切,提示其在初次感染和再感染根尖周炎的发病过程中都发挥致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初次感染根管 感染根管 定量PCR
原文传递
10d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初次感染优于标准三联疗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浏 贾柳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2111-2111,共1页
标准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等,被公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甲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逐渐下降,在一些地区甚至已降至75%... 标准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等,被公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甲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逐渐下降,在一些地区甚至已降至75%以下。因此,寻求新的根除策略和药物迫在眉睫。近年来意大利学者提出一种根除Hp的新方法——10d序贯疗法,但其疗效与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最近,美国的Jafri博士等经荟萃分析10d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发现,10d序贯疗法可高效、安全根除Hp初次感染,其疗效明显优于标准三联疗法。该研究发表在6月17日出版的Annal of Inter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除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序贯疗法 初次感染 标准 Internal 质子泵抑制剂 根除HP
原文传递
钉螺初次和再次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比较观察
6
作者 黄新春 张旭明 李立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86-187,共2页
为了解洞庭湖钉螺初次和再次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后钉螺阳性率和死亡率是否不同,我们在1989年和1990年曾作过初步观察,结果再次感染钉螺的阳性率低于初次感染,而死亡率则高于初次感染.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我们于1991年7—10月进行了重... 为了解洞庭湖钉螺初次和再次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后钉螺阳性率和死亡率是否不同,我们在1989年和1990年曾作过初步观察,结果再次感染钉螺的阳性率低于初次感染,而死亡率则高于初次感染.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我们于1991年7—10月进行了重复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感染钉螺 比较观察 阳性率 血吸虫病防治 总死亡率 钉螺死亡率 毛蚴 实验组 初次感染
下载PDF
猪初次日本血吸虫低度感染对攻击感染的影响
7
作者 朱蓉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4年第5期234-235,共2页
关键词 初次感染 日本血吸虫 感染 胶原 免疫学 肝脏 影响 攻击性 尝试 应答
下载PDF
天然辅助细胞在初次和再次RSV感染所诱发气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8
作者 胡海燕 徐蕾 +4 位作者 戚菲菲 王丹丹 刘静 曾胜 刘北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8-43,共6页
天然辅助细胞(natural helper cell,NHC)是近期发现的二型固有淋巴细胞的一种,因其在病毒感染后分泌大量Th2型细胞因子,故在病毒感染所诱发的气道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最常见的... 天然辅助细胞(natural helper cell,NHC)是近期发现的二型固有淋巴细胞的一种,因其在病毒感染后分泌大量Th2型细胞因子,故在病毒感染所诱发的气道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也是一个反复感染的过程。NHC在RSV感染过程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在再次感染中具体作用尚不清楚,故本研究建立初次及再次感染模型,通过计数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数量,HE染色观察肺病理炎症反应,Real-time RT-PCR法检测肺组织及NHC内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IL-5、IL-13mRNA的表达,膜表面染色检测肺组织内CD45+Lin-ST2+标记的NHC数量,细胞膜内染色检测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IL-5、IL-13的NHC数量,探讨NHC在初次及再次RSV感染所诱发导致气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再次RSV感染相比,初次RSV感染引起的肺炎症反应明显加重,且肺组织内Th2型细胞因子IL-5、IL-13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增多,提示与再次RSV感染相比,初次RSV感染可能通过诱导机体产生更多的Th2型细胞因子,进而导致较重的气道炎症。流式细胞分析术发现初次RSV感染鼠肺组织内NHC总数及IL-5+NHC,IL-13+NHC数量明显多于再次RSV感染组,提示与再次RSV感染相比,初次RSV感染诱导更多的Th2型NHC进入肺组织,参与气道炎症。研究证实NHC通过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尤其是IL-5和IL-13,介导RSV感染所诱发的气道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天然辅助细胞(NHC) 初次RSV感染 再次RSV感染
下载PDF
初次HIV感染可出现艾滋病症状
9
作者 康维明 《国外医学情报》 2002年第12期37-37,共1页
美国研究人员Szabo等人最近报道,某些典型的晚期HIV感染症状有可能出现在初次感染HIV时。研究人员是根据2名患者的表现得出该结论的,这2人分别在血清转阳期出现了HIV相关肾病和卡氏肺囊虫肺炎。其中1人为47岁的女性患者,以乏力、食欲不... 美国研究人员Szabo等人最近报道,某些典型的晚期HIV感染症状有可能出现在初次感染HIV时。研究人员是根据2名患者的表现得出该结论的,这2人分别在血清转阳期出现了HIV相关肾病和卡氏肺囊虫肺炎。其中1人为47岁的女性患者,以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嗜睡等症状急诊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初次HIV感染 艾滋病症状
下载PDF
异尖线虫Ⅲ期幼虫在不同条件下生存试验及人工感染大鼠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维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了解异尖线虫Ⅲ期幼虫(L3)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观察异尖线虫L3在不同的溶液、温度下的生存时间及感染大鼠后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L3在-20℃10h后被杀死,在4-10℃能生存8个月以上。37℃时幼虫非常活跃,40℃以上可在短时间内死... 目的了解异尖线虫Ⅲ期幼虫(L3)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观察异尖线虫L3在不同的溶液、温度下的生存时间及感染大鼠后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L3在-20℃10h后被杀死,在4-10℃能生存8个月以上。37℃时幼虫非常活跃,40℃以上可在短时间内死亡。腌制鱼生的配料不能杀死虫体。异尖线虫L3感染大鼠试验证实:约15%-25%的L32d内可能钻入消化道壁或腹腔,3d后不再构成危险,7-10d自行死亡,不能发育为成虫。动物空腹时易感染。病理学研究显示,初次感染以异物反应为特征,再次感染以过敏反应为特征。结论异尖线虫L3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感染陆地哺乳动物后能在体内移行,但不能继续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尖线虫 大鼠 人工感染 幼虫 Ⅲ期 试验 生物学特性 病理学研究 病理变化 生存时间 异物反应 初次感染 过敏反应 外界环境 体内移行 哺乳动物 致病性 抵抗力 杀死 发育
下载PDF
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筛查和诊断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宁 闫素文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期35-39,共5页
人类巨细胞病毒(CMV)是由病毒宫内感染导致先天性畸形最常见的原因。在所有妊娠妇女中,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在0.15%~2.0%,传染胎儿的发生率在40%,巨细胞病毒会造成胎儿神经性听力丧失和精神发育迟滞[1,2]。大多数健康人(包括孕... 人类巨细胞病毒(CMV)是由病毒宫内感染导致先天性畸形最常见的原因。在所有妊娠妇女中,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在0.15%~2.0%,传染胎儿的发生率在40%,巨细胞病毒会造成胎儿神经性听力丧失和精神发育迟滞[1,2]。大多数健康人(包括孕妇)是在出生后感染巨细胞病毒,一般很少有或没有症状,而且没有长期后遗症。有些人有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包括全身乏力、持续发烧、肌肉酸痛、颈椎淋巴结肿大,以及较少见的肺炎和肝细胞损伤[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 人类巨细胞病毒 妊娠妇女 胎儿感染 初次感染 血清学试验 病毒特异性抗体 原发性 宫内感染 感染发生率
下载PDF
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鸡空肠粘膜肥大细胞数量和组织胺含量的变化
12
作者 查红波 蒋金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163-164,共2页
借助于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和荧光测定法,分别检测了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鸡空肠粘膜肥大细胞(MMC)数量和组织胺(H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初次感染巨型艾美耳球虫之后,空肠 MMC 呈减少趋势,至感染后第14天回复至不感染对照组水平.而初次... 借助于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和荧光测定法,分别检测了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鸡空肠粘膜肥大细胞(MMC)数量和组织胺(H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初次感染巨型艾美耳球虫之后,空肠 MMC 呈减少趋势,至感染后第14天回复至不感染对照组水平.而初次感染组相应空肠 HA 水平呈现出不显著波动后,在感染后第4天达最大值。在再次攻毒试验中,免疫攻毒组 MMC 开始显著增多,尔后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艾美耳球虫 粘膜肥大细胞 初次感染 组织胺 感染 空肠 荧光测定法 感染 攻毒试验 数量
下载PDF
DEN-2 NGC株感染Balb/c小鼠TH1/TH2类细胞因子产生的差异
13
作者 陈文捷 左丽 +1 位作者 潘宇 商正玲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72-572,共1页
目的:通过观察2型登革病毒(DEN2)NGC株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血浆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EN2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用不同量的DEN2 NGC株经皮下多点注射,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用间接ELISA法测... 目的:通过观察2型登革病毒(DEN2)NGC株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血浆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EN2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用不同量的DEN2 NGC株经皮下多点注射,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用间接ELISA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浆IL-2、IFN-γ、IL-4、IL-5、IL-6、IL-10的含量。结果:1.在初次或再次感染阶段,DEN2 NGC株各感染组产生IL-4、IFN-γ、IL-2、IL-5、IL-6、IL-1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在初次感染阶段,NGC株各感染组血浆IL-2、IL-5、IL-6于第4,6,8天出现;在再次感染阶段,各感染组产生IL-2、IL-5、IL-6均于第1天迅速升高;IL-2水平于第4天达高峰(104448.46±13314.1)ng/L,维持5~7天后迅速下降;IL-5于48h达到高峰(135.125±46.75)ng/L;各组小鼠IL-6产生的动态相似,在再次感染后第1天达高峰(555.823±44.639)ng/L后逐渐下降。(2)初次感染早期,IL-4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处于较低水平;再次感染后第1天,IL-4水平达最高峰(4294.668±349.038)ng/L,IFN-γ则于第4天和第11天达较高水平,两者的产生彼消此长,其水平与感染病毒量有关。2.在初次或再次感染阶段,用不同量DEN2 NGC株感染Balb/c小鼠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有差异。结论:DEN2 NGC株初次和再次感染Balb/c小鼠后,TH1和TH2应答均可发挥一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TH细胞及其产生的CK在DEN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TH2类细胞因子 BALB/C小鼠 初次感染 NGC株 IL-2水平 IFN-Γ 间接ELISA法 DEN2
下载PDF
DEN-2 NGC株感染Balb/c小鼠TH1/TH2类细胞因子产生的差异
14
作者 陈文捷 左丽 +1 位作者 潘宇 商正玲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30-330,共1页
关键词 TH1/TH2类细胞因子 BALB/C小鼠 初次感染 NGC株 间接ELISA法 2型登革病毒 皮下多点注射 小鼠血浆
下载PDF
再次感染性病患者的相关高危行为因素分析
15
作者 郑道城 陈永锋 +8 位作者 刁鑑兴 刘德辉 王庆生 钟山 曾仁山 杨健 范瑞强 刘青 阮伟雄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 :了解初次及再次感染性病患者 (既往有性病史 )的性病和艾滋病健康知识水平 ,分析再次感染性病的相关高危行为因素 ,探讨干预其相关高危行为而减少感染性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对在 2 0 0 1年 3月~ 9月性病门诊中确诊的新发病... 目的 :了解初次及再次感染性病患者 (既往有性病史 )的性病和艾滋病健康知识水平 ,分析再次感染性病的相关高危行为因素 ,探讨干预其相关高危行为而减少感染性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对在 2 0 0 1年 3月~ 9月性病门诊中确诊的新发病人 ,采取自填性病和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问卷 ,利用SPSS 1 0 1统计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 :性病患者的性病及安全套相关知识偏少 ,而与非固定、固定性伴侣性行为时安全套始终使用率均偏低。再次感染性病的男女患者与非固定性伴侣性行为比率均高于初次感染性病 (既往无性病史 )的男女患者 (P >0 0 5 ) ,其中再次感染性病的男性患者与性工作者性行为比率明显高于初次感染性病的男性患者 ( χ2 =9 62 ,P <0 0 1 )。结论 :对性病门诊患者应加强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提倡在性行为时普及使用安全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病患者 感染 高危行为 艾滋病 性行为 初次感染 性伴侣 使用安全 固定性 比率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根治
16
作者 程芳 崔秀君 《医学研究杂志》 1999年第4期29-30,共2页
1983年从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之后,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近十年来国内外对HP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物治疗学及胃肠病学的研究进展很... 1983年从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之后,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近十年来国内外对HP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物治疗学及胃肠病学的研究进展很快。大量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根治率 胃粘膜上皮细胞 阿莫西林 克拉霉素 消化性溃疡 流行病学 初次感染 感染
下载PDF
医生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感染水痘2例原因分析与防控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宏 楼琴琴 贺建英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19期49-49,共1页
带状疱疹与水痘均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在无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1]。2016年1月,本院康复科收治2例带状疱疹患者后2名医生1周内先后感染水痘,报道如下:医生... 带状疱疹与水痘均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在无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1]。2016年1月,本院康复科收治2例带状疱疹患者后2名医生1周内先后感染水痘,报道如下:医生1男,30岁,康复理疗师,1月10日在他科会诊1例带状疱疹患者,12日收治2例合并带状疱疹患者,实施理疗期间自觉疲劳、轻微感冒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 初次感染 患者 医生 原因分 防控 康复理疗 免疫力低下
下载PDF
日本母婴病毒感染的现状与对策
18
作者 李平 《国外医学情报》 1998年第8期6-8,共3页
通过母婴感染会严重影响胎儿及新生儿健康的病原体包括人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细小病毒B19、HIV、ATL等多种病毒。这些母婴感染中,近年来有的已经可以进行宫内诊断,风疹病毒感染具有代表性。另外有的感染通... 通过母婴感染会严重影响胎儿及新生儿健康的病原体包括人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细小病毒B19、HIV、ATL等多种病毒。这些母婴感染中,近年来有的已经可以进行宫内诊断,风疹病毒感染具有代表性。另外有的感染通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应引起临床工作人员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感染 初次感染 风疹病毒感染 感染性疾病 胎儿 早期诊断 新生儿 严重影响 丙型肝炎病毒 人巨细胞病毒
下载PDF
2022年末上海某三甲医院工作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感染的严重程度研究
19
作者 刘湾湾 邓秋琼 +7 位作者 糜建华 顾静莉 俞羚 黄筑忆 赵佳宏 陈绯 曹勤 徐群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描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从“乙类甲管”调整到“乙类乙管”新政策后的流行特征,探讨既往自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对再感染者常见症状的保护作用。【方法】以2022年12月4日—2023年1月11日上海某三甲医院感染SA... 【目的】描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从“乙类甲管”调整到“乙类乙管”新政策后的流行特征,探讨既往自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对再感染者常见症状的保护作用。【方法】以2022年12月4日—2023年1月11日上海某三甲医院感染SARS⁃CoV⁃2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疾病史和SARS⁃CoV⁃2疫苗接种史等。分析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初次与再次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共纳入病例2704例,其中再感染45例,男性605例(22.4%),平均年龄(34.9±9.1)岁,医生608例(22.5%),护士1275例(47.2%),COVID⁃19疫苗接种≥3剂2351例(86.9%)。轻/中型、无症状感染者、发热、头痛、干咳、咳痰和胸闷人数分别是2704(100.0%)、92(3.4%)、2385(88.2%)、2066(76.4%)、1642(60.7%)、1807(66.8%)和439(16.2%)。再感染是发热(OR=0.161,P<0.001)、头痛(OR=0.320,P<0.001)和热峰(β=-0.446,P<0.001)的保护因素。【结论】实行“乙类乙管”新政策后,上海某三甲医院工作人员COVID⁃19发病以轻/中型为主,再感染者临床症状较轻,但无症状比例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流行特征 感染 初次感染 医护人员
原文传递
產生皮膚疹的家鴨血吸虫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哺乳动物的感染試驗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仲璋 唐崇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年第2期1-44,共44页
1.在福建省各地流行着一种称为“鸭姆涎”的血吸虫皮肤疹,特別在鸭群放牧的地区,农民下水,手足发痒。这种皮肤疹的病原,经調查系一种寄生于家鴨体內的新种血吸虫,定名为包氏血吸虫。Trichobilharzia paoi Sp. Nov. 2.本虫的雄虫及雌虫... 1.在福建省各地流行着一种称为“鸭姆涎”的血吸虫皮肤疹,特別在鸭群放牧的地区,农民下水,手足发痒。这种皮肤疹的病原,经調查系一种寄生于家鴨体內的新种血吸虫,定名为包氏血吸虫。Trichobilharzia paoi Sp. Nov. 2.本虫的雄虫及雌虫經詳細叙述。其寄居的位置也經确定以門靜脉为最多,其次为腸系膜靜脉,并在肺部及心脏也有寄居。3.本虫的中間宿主为两种椎实螺Lymnaea(Radix)plicatula Benson及Lymnaea(Fossaria)ollula Gould。4.发育各期均在实驗室內詳經現察,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及成虫名阶段的发育。各期的构造經詳細的叙述。尾蚴的习性也經观察和叙述。5.本虫的分类問题經詳細討論。6.尾蚴侵入实驗动物——小白鼠后所引起的組织反应,經详细研究。实驗曾經举行比較初次感染和重复感染后组织对于侵入的虫体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反应。实驗証明初次感染的,幼虫能侵入表皮、皮层及真皮,白血球浸潤的現象较为微弱,虫体在一两天內尚是存活?啻胃腥镜慕M織內反应较为强烈,白血球以及組織吞噬細胞包圍虫体的更多?嫣宓妮喞炔幻飨员硐植皇谴婊畹那榭觥N豺是秩胄“资筇迥?有一部分能侵入肺部,产生出血斑点及結节。結节內有虫体凋炘^明首次感染的小白鼠侵入肺部的虫体,出血斑点及結节均更多,重复感染的逐次減少。多次重复感染后肺部找不到虫体或找到极少数的虫体和出血斑点。7.本文就实验的結果进行討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寄生 受精囊 幼虫 小白鼠 腹吸盘 初次感染 生物学研究 重复感染 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