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出流动与本地婚姻——农村青年初次流动行为及其对地理通婚圈的影响
1
作者 段朱清 滕嘉暄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1,95,共14页
在生命历程理论的指导下,使用2018年百村调查数据与定量分析方法,探究农村青年初次流动行为多维要素及其对地理通婚圈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先流动、后结婚”成为农村青年主流生计安排、初次流动时点持续提前,且农村青年初婚年龄... 在生命历程理论的指导下,使用2018年百村调查数据与定量分析方法,探究农村青年初次流动行为多维要素及其对地理通婚圈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先流动、后结婚”成为农村青年主流生计安排、初次流动时点持续提前,且农村青年初婚年龄有提前趋势;农村青年普遍呈现为“远距离务工与本地婚”,婚前有流动行为的农村青年的地理通婚圈明显扩大,反之则地理通婚圈有内卷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省份对农村青年远距离流动的“挤出”效应显著,传统性别观念较重省份偏好省内通婚;农村两性青年成婚机会存在差异,男性时间成本高,女性时间成本较低且仍有缩短趋势;农村男性初次流动年龄越大、流动距离越远、婚前流动时间越长,均会促进地理通婚圈扩大。研究关于农村青年流动与通婚圈的发现为积极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就近城镇化提供了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青年 初次流动 地理通婚圈 生命历程理论
下载PDF
流动人口初次流动的空间类型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9-546,共8页
利用福建省近3 000名流动人口的流动史数据,采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社会性别差异视角对其初次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类型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初次流动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选择集聚特征,... 利用福建省近3 000名流动人口的流动史数据,采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社会性别差异视角对其初次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类型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初次流动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选择集聚特征,其个体的空间类型选择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本的遴选效应和家庭决策的结果,同时社会网络、制度背景和社区环境也对其空间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相对于男性流动人口,女性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集聚特征更为明显,且其空间类型选择更加受到家庭的羁绊和制度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流动 空间类型选择 流动人口 福建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多阶段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变动特征——基于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对比 被引量:6
3
作者 林洁 柯文前 +2 位作者 林李月 朱宇 肖宝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4-833,共10页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社区发现等方法,研究流动人口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特征。结果发现:1)从区域差异看,流动人口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流出地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流入地格局的变化主要...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社区发现等方法,研究流动人口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特征。结果发现:1)从区域差异看,流动人口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流出地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流入地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在当前流动阶段,流入中部地区的比例下降而西部地区比例上升;流入特大城市的比例明显下降而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I型小城市的比例上升;流向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比例上升而流向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的比例下降。2)从行政地级市间净迁移格局看,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的净迁移格局稳定性强,净迁入地区以“块状”分布于东部沿海省份的发达地市和“点状”分布于中西部省会及部分资源型和口岸型地市,净迁出地区连片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地市与沿海省份的内陆地市。3)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以就近迁移与远程迁移交织的流迁模式为主,且由此刻画的行政地级市间迁移网络格局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密西疏”现象;但也出现在当前流动阶段迁往京津冀的迁移流规模降低,长三角取代珠三角成为流入地首选区域的特征。4)流动人口生计策略的稳定性与人口迁移流动的空间惯性,是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空间格局表现出相似性的主要原因,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在不同地市间的梯度转移是促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选择上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段流动 初次流动 当前流动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生计策略 中国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乡城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教育的选择性及其变迁 被引量:6
4
作者 牛建林 《劳动经济研究》 2014年第4期121-140,共20页
文章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了过去三十余年乡城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教育的选择性及其变化。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乡城流动对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此后,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乡城流动对教育的选择性开始下降。21世纪以来,各... 文章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了过去三十余年乡城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教育的选择性及其变化。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乡城流动对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此后,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乡城流动对教育的选择性开始下降。21世纪以来,各学历劳动力的乡城流动概率普遍提高,他们加入流动队伍的时间总体上提早,乡城流动对教育的选择性进一步降低。目前乡城劳动力流动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短期内转移劳动力数量的维持或增加已不能带来劳动力教育资本的相应提高,加快发展后义务阶段教育对于应对快速人口转变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促进未来城乡人力资本有效积累极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年龄人口 教育状况 初次乡城流动 事件史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