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长安城宏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 被引量:8
1
作者 康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3-79,共7页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 初盛唐诗歌 美感
下载PDF
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的空间分布及焦点区域转移
2
作者 王学军 《文教资料》 2009年第18期16-18,共3页
初盛唐(618—765)诗歌中的战争战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内地面积小于边地,内战数量多于外战。(二)外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多于东方。(三)内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与东方相当。(四)重视边疆及内地战... 初盛唐(618—765)诗歌中的战争战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内地面积小于边地,内战数量多于外战。(二)外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多于东方。(三)内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与东方相当。(四)重视边疆及内地战略枢纽地区。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的转移与权力中心的变迁基本相应.也大致经历了关中本位——京洛轴心——地方分立的转变。高祖、太宗及高宗前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为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高宗后期、武周、中宗、睿宗及玄宗时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在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外,又增加了晋洛及拱卫关东的东北:肃宗时期与代宗初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扩散分布各地,内地关中、晋洛、江南、江淮、冀鲁等成为战争多发地,而之前边地北疆、西域、东北等战争多发地则少有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盛唐诗歌 战争战役 空间分布 焦点区域
下载PDF
大历十才子诗歌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丁放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85-92,共8页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中叶(唐代宗大历、建中直至贞元前期,亦即文学史上所称的“中唐”前期)一个诗派的总称,包括钱起、韩翃、卢纶、李端、耿(氵韦)、司空曙、崔峒、吉中孚、苗发、夏侯审等十位诗人。①他们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大...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中叶(唐代宗大历、建中直至贞元前期,亦即文学史上所称的“中唐”前期)一个诗派的总称,包括钱起、韩翃、卢纶、李端、耿(氵韦)、司空曙、崔峒、吉中孚、苗发、夏侯审等十位诗人。①他们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大都抒写个人生活的种种感受,缺少思想深度,艺术上也不及初盛唐诗歌,但却能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清人吴乔曰:“初盛大雅之音,固为可贵,如康庄大道,无奈被李、杜诸公塞满,无处下足,大历人不得不凿山开道,开成人抑又甚焉。②精当地指出大历时的诗歌具有与初盛唐诗不同的艺术风貌。十才子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一,他们抒写感情,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抒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历十才子 山水诗 艺术特征 司空曙 初盛唐诗歌 唐诗 境界 山水意境 遣词造句 艺术形式
下载PDF
论唐前期文明华化的主导倾向——从各族文化的交流对初盛唐诗的影响谈起 被引量:14
4
作者 葛晓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1-146,共16页
关于唐代文化和风俗的“胡化”,长期以来史学家们做了许多具体例证的搜寻工作,但没有分析这些“胡化”的迹象在总体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层次的深浅,从而给人造成了唐代社会在开元前后普遍“胡化”的笼统印象。本文通过初盛唐诗歌... 关于唐代文化和风俗的“胡化”,长期以来史学家们做了许多具体例证的搜寻工作,但没有分析这些“胡化”的迹象在总体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层次的深浅,从而给人造成了唐代社会在开元前后普遍“胡化”的笼统印象。本文通过初盛唐诗歌对唐前期风俗“胡化”的反映,指出唐前期文明的主导倾向仍是华化。初盛唐诗中可资说明“胡化”影响的例证很少,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游乐、乐舞等外来影响仅限于宫廷,而宫室、服饰、饮食、绘画方面吸收西域文明也仅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整体的“胡化”;其次是由于衣食住行、宗教、艺术等属于文化的表层,传统道德、思想方式、民族精神等属于文化的深层。唐前期政府具有以中华礼教改造入唐胡人的明确意识,并辅之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从而形成唐前期文明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坚持以华化为主的基本倾向。因此士阶层作为掌握思想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其诗歌中表现的也主要是对汉文化“涵育无垠”的自豪感,而不是对“胡化”的欣赏或忧虑。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当前处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盛唐诗歌 唐前期 主导倾向 胡化 民族精神 外来文明 族文化 西域文明 外来文化 新唐书·西域传
原文传递
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诗歌的艺术精神 被引量:7
5
作者 杜晓勤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7-110,共14页
长久以来, 人们在论述初盛唐诗歌艺术发展时, 多注意到南北文化冲突、融合对盛唐诗歌艺术精神之影响, 且认为盛唐诗歌正是兼采南北诗风之长融汇而成的。这些看法大致不差, 但似未见有人对此论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故结论虽失之简略... 长久以来, 人们在论述初盛唐诗歌艺术发展时, 多注意到南北文化冲突、融合对盛唐诗歌艺术精神之影响, 且认为盛唐诗歌正是兼采南北诗风之长融汇而成的。这些看法大致不差, 但似未见有人对此论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故结论虽失之简略肤浅却沿用至今。为此, 本文拟从地域文化与诗歌艺术精神之关系入手, 对南北朝后期至盛唐各地域文化碰撞、交汇、融合的线索进行梳理, 试图较细致、深入地揭示地域文化之整合对初盛唐诗歌嬗变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初盛唐诗歌 地域文学 艺术精神 合和 兼采南北 南北朝后期 文化碰撞 艺术 南北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