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末期肾病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影响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许姝琦 唐利军 +3 位作者 曹维 梁黎明 王尊松 孔祥雷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F)建立后初级通畅率影响因素。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学科诊断为慢性肾脏病(CKD) 4~5期且初次行RCF的276例患者建立回顾性队列... 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F)建立后初级通畅率影响因素。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学科诊断为慢性肾脏病(CKD) 4~5期且初次行RCF的276例患者建立回顾性队列,随访时间截止于2021年11月,中位随访时间40月。收集入组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史、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RCF的通畅率。RCF失功定义为血管狭窄(血管直径狭窄≥50%)或血栓形成不能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完成透析治疗。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RCF失功的因素。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1.7±14.6岁,60.9%为男性。在CKD的病因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44.6%,糖尿病肾脏疾病占31.1%。在整个随访过程中,68例(24.6%)患者发生RCF的失功。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RCF建立后第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9.5%、83.0%、78.3%、75.7%和75.7%。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为RCF失功的危险因素(HR=2.83,95%CI 1.30~6.19);校正钙(每增加1 mg/d L)为RCF失功的保护因素(HR=0.66,95%CI 0.47~0.94);而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血脂、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与RCF的失功不相关。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RCF建立后初级通畅率在12月和24月分别为89.5%,83.0%。随着时间的推进,其通畅率开始缓慢下降,年龄与校正钙水平与RCF的失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桡动脉-头静脉内瘘 初级通畅率 回顾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术后通畅率及影响初级通畅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厚启 陈轩 +3 位作者 丁锦辉 刘军乐 付大鹏 丁贺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术后通畅率及影响初级通畅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因动静脉内瘘狭窄首次行PTA治疗的患者34例,计算PTA术后3、6、12个月初级...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术后通畅率及影响初级通畅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因动静脉内瘘狭窄首次行PTA治疗的患者34例,计算PTA术后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并对影响PTA术后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PTA手术成功率为91.2%(31/34),术后3、6、12个月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3%、80.6%、64.4%。残留狭窄、狭窄长度>3cm是影响PTA术后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手术成功率高,短中期效果良好,残留狭窄、狭窄长度是影响PTA术后初级通畅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初级通畅率
下载PDF
静脉内膜剥脱术重建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及静脉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小妹 张先进 +5 位作者 肖伟 何涛 屈碧辉 石玉香 章宏峰 陈文莉 《中国血液净化》 2016年第8期436-440,共5页
目的比较静脉内膜剥脱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teriovenous fistulas,AVF)功能不良的通畅率,并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静脉的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目的比较静脉内膜剥脱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teriovenous fistulas,AVF)功能不良的通畅率,并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静脉的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在肾内科行静脉内膜剥脱术重建AVF(A组,17例)或行PTA术(B组,12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内瘘生存率。并留取内膜剥脱术患者的剥脱前、后的血管,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IV型胶原(collagen-IV,COL-IV)、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静脉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 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初级通畅率A组明显高于B组(A组分别为94.1%,88.2%,41.2%,B组分别为41.7%,8.3%,0,P值分别为P=0.003,P=0.008,P=0.012)。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时内瘘生存率A组分别为100.0%,93.8%,87.5%,87.5%及29.2%;B组分别为75.0%,45.0%,15.0%,0,0。内瘘生存率A组也明显高于B组(χ~2=15.064,P〈0.001)。两组术后24小时均可用于透析穿刺。病理检查见撕脱下来的内膜组织由大量的肌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撕脱前的静脉血管可见血管内膜及中膜明显增厚,大量结缔组织增生,SMA及COL-IV染色阳性,中膜可见SMA染色阳性的平滑肌细胞成束排列。剥脱后的静脉血管壁实际是由中膜及外膜构成。结论内膜剥脱术重建动静脉内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血管资源,对于部分尿毒症患者而言,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内膜 血管剥脱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初级通畅率 经皮球囊扩张术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用于动静脉内瘘促成熟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初级通畅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文静 叶红 +1 位作者 吴限 杨俊伟 《中国医药》 2021年第8期1223-122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用于动静脉内瘘(AVF)成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初级通畅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经血管超声评估为AVF成熟不良,随即行PTA治疗77例患...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用于动静脉内瘘(AVF)成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初级通畅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经血管超声评估为AVF成熟不良,随即行PTA治疗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观察患者PTA术后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比较PTA术后6个月AVF有无再干预组的一般资料和不同临床因素AVF患者PTA术后初级通畅时间,分析PTA术后AVF初级通畅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PTA术后2周内77例患者AVF均可穿刺使用,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PTA术后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3.5%(72/77)、76.6%(59/77)、75.3%(58/77)。术后6个月未干预组59例,再干预组18例,2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比例,穿刺置鞘入路、术中使用球囊大小和狭窄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未干预组AVF建立时间短于再干预组[(3.7±1.8)个月比(3.9±1.4)个月](P <0.05)。不同性别、年龄、穿刺入路、球囊大小、狭窄部位患者初级通畅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VF建立时间<3个月患者PTA术后初级通畅时间长于≥3个月患者[(19.3±1.3)个月比(15.3±1.5)个月]。AVF建立时间≥3个月为PTA术后初级通畅时间的危险因素(风险比=2.240,95%置信区间:1.018~4.926,P=0.045)。结论 AVF成熟不良需要及早诊断并进行干预治疗,P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成熟治疗手段,早期接受PTA促成熟治疗可获得更长的干预后初级通畅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初级通畅率
下载PDF
血液透析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李京 戴晓霞 +2 位作者 张宜默 左力 金其庄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4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初级通畅率(从置管到第1次干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施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带涤纶套导管30例,均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根据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血流量低于200ml/min,需...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初级通畅率(从置管到第1次干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施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带涤纶套导管30例,均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根据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血流量低于200ml/min,需要调整体位、反接透析管路,甚至溶栓治疗等干预措施),计算出3月内初级通畅率;并将其分成通畅组和非通畅组;记录置管时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以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platelet,Plt)、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白蛋白(albumin,Alb)等指标;达到干体重并行规律透析后分别记录3次透析时血流量、超滤量、管路静脉压、透析前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取其平均值;通畅组与非通畅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比较使用t检验,分类变量的差异比较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并从中找出影响导管初级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选患者30例,3个月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7例,出现时间从17d至89d;其余23例3个月内均血流通畅,导管3个月内的初级通畅率为76.7%;30例患者中通畅组与非通畅组的年龄、男女比、糖尿病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58,χ2=0.142,χ2=0.419,均P>0.05);通畅组比非通畅组具有较低的Hb和Hct,具有较高的APTT和透析前C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血压、平均超滤量、透析中血流量、平均管路静脉压、透析后平均CVP以及PT、Plt、TC、TG、LDL-C、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3个月内的功能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过高的Hb、Hct,过低的APTT,以及过低的透析前C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涤纶套双腔导管 功能不良 初级通畅率
下载PDF
手术前腹主动脉钙化积分对新建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庄峰 仙淑丽 王应灯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2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动脉钙化与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关系,探讨应用主动脉钙化积分预测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并首...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动脉钙化与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关系,探讨应用主动脉钙化积分预测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并首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记录其建立动静脉内瘘时的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ortic calcification index,ACI),根据ACI结果将患者分成高钙化组和低钙化组,观察3年内2组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70例(93.3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主动脉钙化表现,ACI>10%的高钙化组患者35例。在3年的随访期间,共31例患者发生各种原因的内瘘功能障碍,其中17例血栓形成、10例内瘘狭窄。12、24、36个月时,低钙化组患者的内瘘初级通畅率为92.5%、85.0%、76.9%,高钙化组患者的内瘘初级通畅率为88.6%、68.5%、45.9%,3年后2组患者的内瘘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2,P=0.007)。COX分析显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障碍发生与ACI相关(HR=5.788,95%CI:1.488~22.514,P=0.011)。结论较高的腹主动脉钙化积分与3年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相关,对于主动脉钙化积分较高的患者需更频繁监测内瘘功能,早期干预,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主动脉钙化 初级通畅率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对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陈双双 周建芳 +2 位作者 胡婷 尤金锭 黄加力 《中国血液净化》 2024年第8期616-61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对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用AVG为血管通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连续4周血液透析时血压变异性,根据血压变异性中位数分为对照组(血压变异...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对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用AVG为血管通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连续4周血液透析时血压变异性,根据血压变异性中位数分为对照组(血压变异性>17.3,n=40)和观察组(血压变异性≤17.3,n=40),观察其血栓发生率及辅助初级通畅率,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观察1年内临床数据。对照组和观察组AVG血栓形成率分别为77.5%(31/40)和22.5%(9/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00,P<0.001);对照组12个月辅助初级通畅率低于观察组(Log-rank χ^(2)=63.870,P<0.001)。结论血压变异性越高,血流动力学变化越大,移植物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风险越高,建议临床上定期评估患者透析中血压变异性,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血栓形成,提高辅助初级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 血压变异性 血栓形成 辅助初级通畅率
下载PDF
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浩 李凤贺 +1 位作者 张矛 赵渝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5期2785-2788,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的191例患者(191条下肢),根...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的191例患者(191条下肢),根据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急性动脉栓塞组36例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155例,分析其治疗效果及中远期随访情况,并分析与初级通畅率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91例患者手术即时成功率为100%,30 d内截肢率为8.4%(16/191),30 d内死亡率为2.6%(5/191)。平均随访时间为31.0(1.0~60.0)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92.1%,5年总生存率为79.5%;1年初级通畅率为74.3%,5年初级通畅率为61.5%。1年和5年的血管初级通畅率均主要受闭塞段(OR=3.5、2.9,均P<0.05)、流出道(OR=3.2、2.8,均P<0.05)及缺血程度(OR=3.4、3.6,均P<0.05)影响。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闭塞长度、缺血程度及流出道数量是影响1年及5年初级通畅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导管接触性溶栓 血管成形术 初级通畅率
原文传递
局部溶栓在动静脉内瘘血栓性病变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小妹 李名俊 +7 位作者 王银 彭雨 华芳 肖伟 付会玲 张艺 李晶晶 杜敏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6-920,共5页
目的分析局部溶栓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性病变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AVF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局部溶栓配合腔内技术或开放手术修... 目的分析局部溶栓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性病变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AVF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局部溶栓配合腔内技术或开放手术修复AVF。随访截至2021年10月31日。根据患者是否溶栓成功(技术成功或临床痊愈)将其分为溶栓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溶栓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54.90±10.93)岁,男性67例(65.69%)。溶栓成功66例(64.71%),溶栓失败36例(35.29%)。与成功组比较,溶栓失败组血管钙化(58.33%比28.79%,χ^(2)=8.532,P=0.003)和高位瘘(上臂)比例较高(33.33%比9.09%,χ^(2)=9.422,P=0.002),血栓形成时间较长[48(24,72)h比24(12,48)h,Z=5.842,P=0.019],混合型病变比例较高(58.33%比10.61%,χ^(2)=26.640,P<0.001)。溶栓后技术成功48例(47.06%),AVF临床痊愈18例(17.6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病变性质[Ⅱ型和Ⅲ型/Ⅰ型,OR=0.212,95%CI 0.106~0.896,P=0.037;混合型(AVF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狭窄)/Ⅰ型,OR=0.050,95%CI 0.010~0.196,P<0.001]及内瘘部位(上臂/前臂,OR=0.122,95%CI 0.023~0.522,P=0.008)与溶栓成功独立相关。结论局部溶栓可使部分AVF恢复功能。血管病变性质及内瘘部位是AVF溶栓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型术 初级通畅率
原文传递
经皮吸栓与开放取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比较研究
10
作者 金海将 常文凯 +2 位作者 史勇斌 李海峰 董红霖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266-271,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吸栓与开放取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35例行AVG的肾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期间共记录AVG急性血栓事件68例次。根据对AVG急性血栓处理... 目的比较经皮吸栓与开放取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35例行AVG的肾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期间共记录AVG急性血栓事件68例次。根据对AVG急性血栓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经皮吸栓组(30例次)和开放取栓组(38例次)。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初级通畅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通畅率采用生存曲线分析。结果经皮吸栓组较开放取栓组手术花费少[(15601±1052)元比(21058±2274)元,t=13.719,P=0.038],手术时间短[(1.5±0.5)h比(2.5±0.5)h,t=8.011,P=0.01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10.0%比52.6%,P=0.013)。两组都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经皮吸栓组和开放取栓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与94.7%,χ^(2)=0.059,P=0.532)。开放取栓组3、6、9、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38/38)、86.8%(33/38)、71.1%(27/38)、63.2%(24/38),经皮吸栓组分别为100%(30/30)、83.3%(20/30)、66.7%(25/30)、56.7%(17/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1)。结论治疗AVG急性血栓形成时,经皮吸栓与开放取栓的手术成功率和初级通畅率方面相当,在手术花费、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方面经皮吸栓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初级通畅率 开放取栓 经皮吸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