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法官如何吸纳和体现民意的思考——以判文解释为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永升 付其运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13,共12页
在中国,司法解释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力,判文解释不属于司法解释,不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现实生活中法官的能动性受到抑制,不少法官只是机械地适用法律,远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的司法需求,严格依法办事的结果与"民意"... 在中国,司法解释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力,判文解释不属于司法解释,不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现实生活中法官的能动性受到抑制,不少法官只是机械地适用法律,远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的司法需求,严格依法办事的结果与"民意"相背的情形难以避免。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吸纳民意已成为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司法和对司法实施监督的重要问题。应正确认识司法实践中运用判文解释的必然性及其与吸纳民意的内在关系;通过判文解释有效吸纳民意,化解司法和民意冲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判文解释 建构性 民意
下载PDF
从规则主义到建构主义——以判文解释为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付其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01-104,共4页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一直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维护法制的权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视实践中的判文解释,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一些缺陷,如过于注重法律的确定性和形式理性...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一直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维护法制的权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视实践中的判文解释,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一些缺陷,如过于注重法律的确定性和形式理性,而忽视实质理性和现实人权的保障等。而实践建构主义法律解释观更符合现实需要。建构主义解释不仅探寻法律价值所为何来以及人们在何种方式上达成共识,而且也将日常生活中混合了其他因素且不同向度的情感倾向容纳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主义 建构主义 判文解释
下载PDF
建立法官、民意与判文解释三位一体的刑事司法适用机制——化解司法和民意冲突的第三条道路
3
作者 付其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0-98,共9页
在我国,司法解释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力,判文解释不属于司法解释,因而不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在现实生活中,法官的能动性常常受到抑制,多数法官只是机械地适用法律,这就远远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的司法需求。这样一来,严格依法... 在我国,司法解释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力,判文解释不属于司法解释,因而不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在现实生活中,法官的能动性常常受到抑制,多数法官只是机械地适用法律,这就远远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的司法需求。这样一来,严格依法办事的结果与"民意"相背的情形难以避免。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吸纳民意已成为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司法和对司法实施监督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正确认识司法实践中运用判文解释的必然性,探讨其与吸纳民意的内在关系,并通过法官建构判文解释以有效吸纳民意,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司法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官 判文解释 建构性 民意
下载PDF
从规则主义到建构主义——以判文解释为视角
4
作者 付其运 《理论界》 2011年第10期75-76,共2页
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中,我国一直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维护法制的权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视实践中的判文解释,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一些缺陷,如过于注重法律的确定性... 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中,我国一直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维护法制的权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视实践中的判文解释,坚持规则主义的法律解释观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一些缺陷,如过于注重法律的确定性和形式理性,而忽视实质理性和现实人权的保障等。而实践建构主义法律解释观更符合现实需要。建构主义解释不仅探寻法律价值所为何来以及人们在何种方式上达成共识,而且也将日常生活中混合了其他因素且不同向度的情感倾向容纳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主义 建构主义 判文解释
原文传递
刑事司法三位一体和谐关系的构建
5
作者 付其运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131,共4页
判文解释是指法官审理案件时,在裁判文书中就如何具体适用法律作出的解释。法官在判文解释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法官的良心是判文解释的内在支点,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是判文解释的外在支点;民意在判文解释中居于基础地位:判文解释需要... 判文解释是指法官审理案件时,在裁判文书中就如何具体适用法律作出的解释。法官在判文解释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法官的良心是判文解释的内在支点,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是判文解释的外在支点;民意在判文解释中居于基础地位:判文解释需要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公众参与赋予判文解释强大的民意基础。在刑事司法中,构建法官、民意与判文解释的和谐关系,要在思维方式上从"唯一正解"转向"和合建构",在解释模式上从"独白"转向"对话",在实践操作上从立法式的司法解释转向司法的判文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适用机制 判文解释 法官 民意
下载PDF
法官释法的困惑与出路 被引量:12
6
作者 董皞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25,共3页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是写在纸上供人们瞻仰的对象 ,而是定纷止争、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因而法律必须运用 ,而有运用就必有解释 ,因为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将抽象的法律条文适用到具体的案件上。在这个意义上 ,有学者认为法学就是法...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是写在纸上供人们瞻仰的对象 ,而是定纷止争、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因而法律必须运用 ,而有运用就必有解释 ,因为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将抽象的法律条文适用到具体的案件上。在这个意义上 ,有学者认为法学就是法律解释学。尽管这种说法有些狭隘 ,但说法律解释学是法学的核心并不为过。然而中国的法律解释学起步较晚 ,只是在上个世纪 90年代才开始。但近些年来 ,法律解释学研究热了起来 ,专著、译著和论文层出不穷 ,法律解释学一时成为显学。在这些汗牛充栋的论著中 ,我们仍然感到一些困惑。法律解释学的范围究竟有多大 ?法律解释学的核心议题是什么 ?法律解释学能解决什么问题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学研究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入研究 ?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约请了六位作者从各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这六位既有来自理论界的学者 ,也有直接从事实践工作的法官 ;既有从事法理学研究的学者 ,也有从事部门法学研究的学者。由于知识背景和研究旨趣的不一样 ,他们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各异 ,如历史与现实、立场与方法、理论与实务等等。我们也正希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法律解释学的丰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官释法 法律解释 司法解释 人民法院 判文解释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