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孔子言利的古典道义原则——以《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为中心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崧
《武陵学刊》
2021年第4期17-25,共9页
《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的句读与理解,古来分歧不一。从文法、义理、语言等多层面综合考察,“与”字不能理解为并列连词,只能理解为动词义。这句话的基本意涵在于:孔子罕言利,言利则以命、仁作为原则导向。“命”“仁”之统一,...
《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的句读与理解,古来分歧不一。从文法、义理、语言等多层面综合考察,“与”字不能理解为并列连词,只能理解为动词义。这句话的基本意涵在于:孔子罕言利,言利则以命、仁作为原则导向。“命”“仁”之统一,指向“道义”。孔子另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此呼应。孔子言下的“义”“利”不是对立概念,而是基于客观社会存在而指认的生存现实,“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具有生存结构的必然性。“义”“利”之间不仅不对立,而且在根本上同构。孔子对义利关系的理解上承古典时代的先王之道,后儒“义者宜也”的释义只是古典之“义”的一个片面引申。孟荀之后的义利之辨已然脱离孔子语境。宋明理学以理欲之辨而说义利之辨,从根本上遗忘了孔子言利的古典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子罕言
利与
命
与仁
义
利
之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叶适人性论新诠释
2
作者
沈尚武
袁岳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年第6期28-31,共4页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首先,人性与道的合一性。性与道合,顺天求合。其次,人性善恶新论。善的标准是事物本身的中道,偏离中道就有恶的成分,并且人性是在周围环境中通过人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断地生成和...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首先,人性与道的合一性。性与道合,顺天求合。其次,人性善恶新论。善的标准是事物本身的中道,偏离中道就有恶的成分,并且人性是在周围环境中通过人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断地生成和形成的。最后,利与命与仁。人性的形成有自己的内部机制和动力,利与命、仁是一体性和过程性的。这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诠释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适
人性
性与道合
利与
命
与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意疏证
3
作者
贺鹏
《各界》
2018年第4期163-165,共3页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从郑玄之后历代注疏较多,各家注解差异较大。“利”“命”“仁”作为孔学的三个重要思想命题,对其研究有利于理解孔学的体系。本文通过对历代重要注解的分梳,指出诸家问题所在,并紧扣当时社会的“求利”...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从郑玄之后历代注疏较多,各家注解差异较大。“利”“命”“仁”作为孔学的三个重要思想命题,对其研究有利于理解孔学的体系。本文通过对历代重要注解的分梳,指出诸家问题所在,并紧扣当时社会的“求利”的风气,突出孔子“贵仁行义”的核心学说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
命
仁
利与
命
利与仁
原文传递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辨析
被引量:
9
4
作者
傅允生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论语·子罕>>
"子罕言
利与
命
与仁
"
辨析
原文传递
《论语》疑义辨析三则
5
作者
杜文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2-55,80,共5页
在《论语》中,《学而》篇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罕》篇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阳货》篇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三者的解释层出不穷,释义繁多。根据先秦典籍"因"字用法,应将&qu...
在《论语》中,《学而》篇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罕》篇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阳货》篇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三者的解释层出不穷,释义繁多。根据先秦典籍"因"字用法,应将"因"释为"亲","因不失其亲"是表达一种"亲亲"之道,这既符合重亲的思想,也能够表达对宗族的尊敬;根据汉魏典籍征引以及《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情况,孔子"罕言利"是因为"利"是盗乱之根源,"罕言命"是因为"命"乃深微难见,罕言"仁"是少说仁的意义,说的都是如何"为仁";将"吾其为东周"释为"像周文王、周武王一样‘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实现文、武之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因
利与
命
与仁
为东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语》三辨
被引量:
3
6
作者
杨逢彬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4-128,F0003,共6页
"无所取材"即"无所取于桴材",表明孔子对子路"好勇"并不否定;先秦时"无所取"还不表示对某种性格、性情、态度等表示不认可不赞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与"是连词,主张&q...
"无所取材"即"无所取于桴材",表明孔子对子路"好勇"并不否定;先秦时"无所取"还不表示对某种性格、性情、态度等表示不认可不赞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与"是连词,主张"与"为"赞同"义者并未拿出任何语言学上的证据,不足为训。"天下归仁"的"归"不训"称",而训归附、归向,和《孟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同。"天下归仁"乃是"求仁而得仁"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无所取材
子罕言
利与
命
与仁
天下归
仁
原文传递
题名
孔子言利的古典道义原则——以《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为中心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崧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武陵学刊》
2021年第4期17-25,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的子项目“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中华信仰结构研究”(LHY161772)。
文摘
《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的句读与理解,古来分歧不一。从文法、义理、语言等多层面综合考察,“与”字不能理解为并列连词,只能理解为动词义。这句话的基本意涵在于:孔子罕言利,言利则以命、仁作为原则导向。“命”“仁”之统一,指向“道义”。孔子另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此呼应。孔子言下的“义”“利”不是对立概念,而是基于客观社会存在而指认的生存现实,“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具有生存结构的必然性。“义”“利”之间不仅不对立,而且在根本上同构。孔子对义利关系的理解上承古典时代的先王之道,后儒“义者宜也”的释义只是古典之“义”的一个片面引申。孟荀之后的义利之辨已然脱离孔子语境。宋明理学以理欲之辨而说义利之辨,从根本上遗忘了孔子言利的古典内涵。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子罕言
利与
命
与仁
义
利
之辨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叶适人性论新诠释
2
作者
沈尚武
袁岳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年第6期28-31,共4页
文摘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首先,人性与道的合一性。性与道合,顺天求合。其次,人性善恶新论。善的标准是事物本身的中道,偏离中道就有恶的成分,并且人性是在周围环境中通过人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断地生成和形成的。最后,利与命与仁。人性的形成有自己的内部机制和动力,利与命、仁是一体性和过程性的。这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诠释循环。
关键词
叶适
人性
性与道合
利与
命
与仁
分类号
B244.9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意疏证
3
作者
贺鹏
机构
西藏民族大学
出处
《各界》
2018年第4期163-165,共3页
文摘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从郑玄之后历代注疏较多,各家注解差异较大。“利”“命”“仁”作为孔学的三个重要思想命题,对其研究有利于理解孔学的体系。本文通过对历代重要注解的分梳,指出诸家问题所在,并紧扣当时社会的“求利”的风气,突出孔子“贵仁行义”的核心学说思想。
关键词
利
命
仁
利与
命
利与仁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辨析
被引量:
9
4
作者
傅允生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论语·子罕>>
"子罕言
利与
命
与仁
"
辨析
分类号
B2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语》疑义辨析三则
5
作者
杜文君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2-55,80,共5页
文摘
在《论语》中,《学而》篇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罕》篇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阳货》篇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三者的解释层出不穷,释义繁多。根据先秦典籍"因"字用法,应将"因"释为"亲","因不失其亲"是表达一种"亲亲"之道,这既符合重亲的思想,也能够表达对宗族的尊敬;根据汉魏典籍征引以及《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情况,孔子"罕言利"是因为"利"是盗乱之根源,"罕言命"是因为"命"乃深微难见,罕言"仁"是少说仁的意义,说的都是如何"为仁";将"吾其为东周"释为"像周文王、周武王一样‘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实现文、武之功业"。
关键词
《论语》
因
利与
命
与仁
为东周
Keywords
Analects of Confucius
Cause
Benefit and life and benevolence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语》三辨
被引量:
3
6
作者
杨逢彬
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中国高等研究院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4-128,F0003,共6页
文摘
"无所取材"即"无所取于桴材",表明孔子对子路"好勇"并不否定;先秦时"无所取"还不表示对某种性格、性情、态度等表示不认可不赞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与"是连词,主张"与"为"赞同"义者并未拿出任何语言学上的证据,不足为训。"天下归仁"的"归"不训"称",而训归附、归向,和《孟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同。"天下归仁"乃是"求仁而得仁"的境界。
关键词
《论语》
无所取材
子罕言
利与
命
与仁
天下归
仁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孔子言利的古典道义原则——以《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为中心
刘崧
《武陵学刊》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叶适人性论新诠释
沈尚武
袁岳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意疏证
贺鹏
《各界》
2018
0
原文传递
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辨析
傅允生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9
原文传递
5
《论语》疑义辨析三则
杜文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语》三辨
杨逢彬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