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墨家“利人乎即为”内涵探析——兼论儒墨行为动机的相通性
1
作者
吴晓欣
《职大学报》
2020年第3期12-18,共7页
《论语·宪问》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孔子虽知行为不可为,仍努力去做,而不关注行为是否产生效果。《墨子》中的“利人乎即为”强调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表面上看,孔子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墨子追...
《论语·宪问》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孔子虽知行为不可为,仍努力去做,而不关注行为是否产生效果。《墨子》中的“利人乎即为”强调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表面上看,孔子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墨子追求外在的利益,两者之间似乎存在明显分歧。实则,它们具有相通性。孔子虽不计较某种行为的成败或得失,但他的人生目标明确,即主张得到重用、国家得以治理。“知其不可而为之”弱化了孔子对具体行为结果的重视,但凸显了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墨家虽处处言“利”,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却未忽视个体内在的道德情感,对“义”与“兼爱”之道的秉持即为明证。至此,儒墨的行为动机得以相互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
行为动机
知其不可而为之
利人乎即为
相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墨家“利人乎即为”内涵探析——兼论儒墨行为动机的相通性
1
作者
吴晓欣
机构
湖南大学
出处
《职大学报》
2020年第3期12-18,共7页
基金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晚清民国墨学在湖湘学术中的运用及其当代意义研究”(XSP18YBC262)。
文摘
《论语·宪问》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孔子虽知行为不可为,仍努力去做,而不关注行为是否产生效果。《墨子》中的“利人乎即为”强调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表面上看,孔子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墨子追求外在的利益,两者之间似乎存在明显分歧。实则,它们具有相通性。孔子虽不计较某种行为的成败或得失,但他的人生目标明确,即主张得到重用、国家得以治理。“知其不可而为之”弱化了孔子对具体行为结果的重视,但凸显了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墨家虽处处言“利”,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却未忽视个体内在的道德情感,对“义”与“兼爱”之道的秉持即为明证。至此,儒墨的行为动机得以相互沟通。
关键词
儒墨
行为动机
知其不可而为之
利人乎即为
相通
Keywords
Confucians and Mohists
behavioral motivation
Zhiqi Buke Er Weizhi
Liren Hu Jiwei
similarities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墨家“利人乎即为”内涵探析——兼论儒墨行为动机的相通性
吴晓欣
《职大学报》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