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病研究动态:外周血和骨髓聚合酶链反应(PCR)在诊断HIV感染者和非HIV感染者内脏利什曼原虫感染的临床应用:意大利一项为期8a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欧强 张占卿 +1 位作者 欧强(摘译) 张占卿(审校) 《世界感染杂志》 2007年第5期439-439,共1页
为了克服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某些局限性,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正被用于诊断内脏利什曼病。作者进行了一项为期8a的单中心对比性研究,即分别采用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如血清血检测、显微镜检测和培养等)和特异性PCR方法检... 为了克服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某些局限性,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正被用于诊断内脏利什曼病。作者进行了一项为期8a的单中心对比性研究,即分别采用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如血清血检测、显微镜检测和培养等)和特异性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和骨髓中内脏利什曼原虫。研究对象包括594例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成人和小儿)和与血液学改变/肝脾肿大有关出现发热症状的免疫功能缺陷病人。通过外周血PCR反应直接获得感染原虫的滴度,然后对扩增的样品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内脏利什曼 HIV感染 外周血 临床研究 临床应用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下载PDF
利什曼原虫感染期间显性免疫原中的保守蛋白
2
作者 尹克霞 黄勇 李玉民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135-137,共3页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感染 显性免疫原 保守蛋白 热休克蛋白 抗原性核糖体蛋白 组蛋白
下载PDF
2例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骨髓象分析
3
作者 陈亘志 彭贤贵 +1 位作者 王平 刘国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898-898,921,922,共3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曾在中国多个省份广泛传播,现在虽基本消灭黑热病,但在新疆、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仍有新的散发病例出现。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 骨髓象分析 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自身免疫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症 脾功能亢进 缺铁性贫血 黑热病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1例
4
作者 向春道 《四川医学》 CAS 2003年第10期1090-1090,共1页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 病原体 黑热病 细胞核
下载PDF
四川省黑水县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玥涛 唐晓军 +3 位作者 张富南 汪俊云 高春花 石锋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49-151,175,共4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黑水县人群血清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阳性率。方法在四川省黑水县近年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的乡村采集人群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计算人群血清阳性率,统计不同年龄、职业组的阳性率,... 目的了解四川省黑水县人群血清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阳性率。方法在四川省黑水县近年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的乡村采集人群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计算人群血清阳性率,统计不同年龄、职业组的阳性率,各组阳性率的比较采用r检验。结果共采集397份血清.抗体阳性者48人。阳性率为12.09%。色尔古乡、龙坝乡、维古乡、洛多乡的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3.74%(18/131)、11.11%(9/81)、12.82%(11/107)和10.28%(10/78),各乡人群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05)。1~5、6-10、11,15、16~20和21岁以上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08%(3/13)、11.54%(6/52)、11.56%(26/225)、0(0/6)和12.87%(13/101),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5),以1-5岁年龄组最高(23.08%)。男、女性阳性率为12.21%(26/213)、11.96%(22/18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5,P〉0.05)。散居儿童、学生、教师及农民的阳性率依次为14.29%(3,21)、11.72%(32/273)、6.38%(3/47)和17.86%(10/56),职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3.05,P〉0.05)。结论四川省黑水县人群血清利什曼原虫特异抗体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 利什曼原虫感染 血清学调查 黑水县
原文传递
重组Flt3配体对利什曼感染的抵抗作用
6
作者 陈锦荣 《生物制品快讯》 2002年第6期9-10,共2页
关键词 重组Flt3配体 抵抗作用 利什曼原虫感染 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2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原虫感染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明媛 徐盛明 宋关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7-370,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 杜氏锥虫感染 疟疾
下载PDF
CD4^+ CD25^+T细胞在感染慢性化中的作用
8
作者 殷玉芬 何晓敏 +1 位作者 钱智勇 王勇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5年第3期169-172,共4页
关键词 CD4^+CD25^+T细胞 感染慢性化 CD4^+T细胞 BALB/c小鼠 抗原特异性T细胞 利什曼原虫感染 迟发性超敏反应 进行性
下载PDF
实验表明皮肤细菌可抵御感染
9
《现代医院》 2012年第S2期93-93,共1页
《科学》(Science)杂志于7月26日在线发表的一项小鼠新实验说,皮肤的菌群可提高免疫能力并抵御感染。人们对生长在我们身体中的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被称为微生物群落——的大多数的关注一直聚焦于那些生活在肠道中的细菌。然而,我们身... 《科学》(Science)杂志于7月26日在线发表的一项小鼠新实验说,皮肤的菌群可提高免疫能力并抵御感染。人们对生长在我们身体中的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被称为微生物群落——的大多数的关注一直聚焦于那些生活在肠道中的细菌。然而,我们身体上几乎所有的部位都有菌落,包括皮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小鼠皮肤 微生物群落 新实验 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 免疫能力 身体 在线 菌群 肠道
下载PDF
原虫病
10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1997年第6期37-38,共2页
9719903 疟疾和其他蚊子引起的疾病的传病媒介控制: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小组报告//WHO Techn Rep Ser.-1995,(857).-91 医科情9719904 缺失 IFN-γ受体小鼠抗疟疾免疫的建立/Tsuji M//J Immunol.-
关键词 疟疾 媒介控制 世界卫生 组织研究 原虫 小鼠 细胞免疫应答 受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 缺失
下载PDF
儿童黑热病的诊治及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俊梅 邹洋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11期108-110,共3页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氏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加等[1]. 该病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及漏诊,需要慎重诊...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氏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加等[1]. 该病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及漏诊,需要慎重诊断和拟定合理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行葡萄糖酸锑钠试验性治疗.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黑热病患儿的诊治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诊治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 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儿童 葡萄糖酸锑钠 临床表现 不规则发热
下载PDF
寄生虫、昆虫性皮肤病
12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1年第9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医科 皮肤病 抗寄生虫药 昆虫 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 皮肤利什曼 治疗 病人 唾液酸酶 活动性
下载PDF
利什曼病及其防治 被引量:42
13
作者 管立人 高春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8-424,428,共8页
利什曼病是一种古老的寄生虫病,按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种。利什曼病广泛分布于亚、非、欧以及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带,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短期内颇难解决。中国的利什曼病有内脏利什... 利什曼病是一种古老的寄生虫病,按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种。利什曼病广泛分布于亚、非、欧以及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带,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短期内颇难解决。中国的利什曼病有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2种。原流行于中、东部7省平原地带的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至1983年已告消除,但在新疆南部的一些古老绿洲平原地带则仍有该病发生。西部的山丘和荒漠地带的内脏利什曼病为动物源型,防治难度大,为目前该病的主要流行区。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克拉玛依发现了皮肤利什曼病,该病在国内的分布区域尚待调查。近年来在四川、安徽、新疆和河南等省(自治区)发现国外输入的皮肤利什曼病,该病能否在我国西部传播,尚待观察。艾滋病(AIDS)的流行,人群中HIV感染人数的增加,使利什曼原虫/HIV共感染的机会增多,这对我国利什曼病的流行态势将产生何种影响,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 皮肤利什曼 皮肤黏膜利什曼 利什曼原虫/HIV共感染 防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