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潘伟光 李一凡 +1 位作者 邓启文 张健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1例血液病患者痰标本分离出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23S rRNA V区域和23S rRNA 4个拷贝... 目的探讨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1例血液病患者痰标本分离出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23S rRNA V区域和23S rRNA 4个拷贝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耐药菌株23S rRNA V区域第2576位核苷酸发生G→U突变(G2576U),4个拷贝基因片段中,除拷贝1外,其他3个拷贝均发生G2576U突变。结论 G2576U点突变是该菌株的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突变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感染患者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蒲彰雅 余治健 +7 位作者 陈重 邓向斌 白冰 李多云 刘晓军 韩雪莹 林佛君 邓启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345,350,共4页
目的研究1例患者体内利奈唑胺(LZD)耐药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特点。方法对1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其中2株分离自尿标本,8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粪肠球菌之间的同... 目的研究1例患者体内利奈唑胺(LZD)耐药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特点。方法对1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其中2株分离自尿标本,8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粪肠球菌之间的同源性。结果患者进行LZD治疗前后,尿标本分离出的2株粪肠球菌均为LZD耐药株(MIC值分别为8 mg/mL,16 mg/mL),粪便中培养挑取的8株(治疗前6株,治疗后2株),其中LZD敏感4株,中介2株,耐药2株(MIC值波动在0.25~12 mg/mL)。通过PFGE分型检测提示10株粪肠球菌具有同源性。结论该例患者泌尿道和肠道检出的粪肠球菌具有同源性,提示LZD耐药肠球菌可能长期定植于患者体内,并可能发生移位导致耐药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临床 定植 同源性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与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9
3
作者 邹家齐 夏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的耐药机制并分析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2018年从住院患者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的LRE(MIC≥8 mg/L),利用PCR及测序技术检测菌株中的op...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的耐药机制并分析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2018年从住院患者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的LRE(MIC≥8 mg/L),利用PCR及测序技术检测菌株中的optrA、cfr、poxtA基因,23S rRNA V区突变以及由rplC和rplD编码的核糖体蛋白L3、L4的突变。回顾性收集LRE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LRE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年内共检出85株LRE,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获得optrA基因(98.8%),核糖体蛋白L4突变(36.5%)、L3突变(4.7%)。共纳入85例LRE感染病例组和85例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linezolid-susceptible Enterococcus faecalis,LSE)感染对照组。多因素分析表明,从外院转入(OR:2.8,95%CI:1.3~6.1,P=0.007)、高龄(≥60岁)(OR:2.3,95%CI:1.1~5.0,P=0.034)、恶性肿瘤(OR:5.5,95%CI:2.5~12.5,P<0.001)、气管插管(OR:3.8,95%CI:1.7~8.3,P=0.001)、先前碳青霉烯类(OR:0.1,95%CI:0~0.5,P=0.003)和氟喹诺酮类(OR:4.3,95%CI:1.4~13.7,P=0.013)的使用为L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携带optrA基因是LRE的主要耐药机制,外院转入、高龄、恶性肿瘤、气管插管、先前碳青霉烯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是L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optrA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万古霉素敏感粪肠球菌感染1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章义利 戴凌燕 +2 位作者 潘利伟 庄荣 应斌宇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7期955-956,共2页
关键词 利奈 万古霉素 球菌
下载PDF
1例肺炎患者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定植规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郑金鑫 李玲慧 +5 位作者 李多云 邓向斌 刘晓军 陈重 邓启文 余治健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研究1例肺部感染患者体内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突变以及定植特点。方法从1例反复发作肺炎(1年内反复发作5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0株粪肠球菌株,菌株的MIC值通过E-test测定,经PCR扩增细菌4个拷贝23S r RNA基因... 目的研究1例肺部感染患者体内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突变以及定植特点。方法从1例反复发作肺炎(1年内反复发作5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0株粪肠球菌株,菌株的MIC值通过E-test测定,经PCR扩增细菌4个拷贝23S r RNA基因V区基因,测序分析突变位点,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观察分离菌株同源性。结果患者5次肺炎发作从气管分泌物中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株均为利奈唑胺不敏感株(4株为中介耐药株,6株为耐药株),通过PCR和测序发现4株利奈唑胺中介耐药株含有1个拷贝23S r RNA基因V区G2424U突变,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同时含有G2424U和G2576U双突变。通过PFGE分型检测提示10株粪肠球菌株具有同源性。通过肉汤稀释法鉴定这些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可能长期定植于患者体内,并导致反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不敏感 持续定植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周万青 陈磊 +1 位作者 张之烽 沈瀚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98-400,共3页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11株,采用E-test复核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cfr基因、23S r ...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11株,采用E-test复核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cfr基因、23S r RNA第5功能区以及L3、L4核糖体位点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1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范围为4~48 mg/L,其中耐药7株,中介4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均未检出cfr基因,在23S r RNA第5功能区及核糖体位点均未检出突变;PFGE显示各菌株电泳条带差异较大,以A克隆最多。结论造成我院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降低机制不明,不存在克隆株的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cfr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下载PDF
一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郑金鑫 董琨 +5 位作者 陈重 潘伟光 李多云 刘晓军 邓启文 余治健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1169-1171,1181,共4页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并探讨与其它肠球菌序列的差异。方法从1例男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粪肠球菌株Deng1(E.fecalis Deng1)。通过Illumina Hiseq2000和Roche454 FLX+进行高通量全基因组鸟枪法测...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并探讨与其它肠球菌序列的差异。方法从1例男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粪肠球菌株Deng1(E.fecalis Deng1)。通过Illumina Hiseq2000和Roche454 FLX+进行高通量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high-throughput whole-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基因组Contigs和scaffolds通过Newbler汇编软件分析。基因组gap closures通过Sanger测序法确定。通过Phred/Phrap/Consed软件构建圆环型的基因组图,并通过软件Prokaryote Genomes Automatic Annotation Pipeline(PGAAP)进行基因组注释。参考序列和粪肠球菌Deng1基因组之间的系统发育分析(phylogenice analysis)通过muscle软件分析。结果 E.fecalis Deng1圆环形基因组包含2,961,043碱基对,GC含量37.5%。基因组含有2 854个编码序列(CDS),62个tRNA的编码基因,以及4个完整的rRNA基因编码的操纵子。E.fecalis Deng1基因组共有443个毒力因子。E.fecalis Deng1基因组致病岛(PAI)约170kb,含有编码溶细胞毒素、肠球菌表面蛋白Esp和Gls-24-样蛋白等的毒力因子,E.fecalis Deng1含有对链霉素高水平耐药的氨基糖苷类6-腺苷酰转移酶基因(aadK),以及与抗生素耐药相关的emea,lsa和tetM基因。结论完成了一株粪肠球菌完整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加深了对LZD耐药流行菌株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高通量测序 全基因组序列 致病岛
原文传递
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清清 吴云丽 +6 位作者 吴一波 林玉玲 闫小利 邱慧娜 张建明 郑廷金 张志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8-453,共6页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linezolid-insensitive Enterococcus,LISE)检出率及分布特点,分析LISE的主要耐药机制和分子分型,为LISE医院感染精准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linezolid-insensitive Enterococcus,LISE)检出率及分布特点,分析LISE的主要耐药机制和分子分型,为LISE医院感染精准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属细菌药敏试验数据,对经仪器法检测出的LISE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法进行确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LISE菌株的同源性。采用PCR法检测23S rRNA、rplC、rplD、rplV、optrA、poxtA、cfr、cfr(B)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结果2018—2019年共分离鉴定肠球菌522株,检测出LISE共44株(均为粪肠球菌),检出率为8.4%(44/522),其中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linezolid-intermediate Enterococcus faecalis,LIEf)占3.1%(16/522);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f)占5.4%(28/522)。利奈唑胺对28株LRE的MIC值为8~16 mg/L。44株LISE分布的科室主要为泌尿外科(43.2%,19/44)、肿瘤科(9.1%,4/44)、老年病科和肝胆外科(均为6.8%,3/44);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52.3%(23/44)、抽出液18.2%(8/44)、分泌物13.6%(6/44)、引流液4.5%(2/44)。44株LISE分为32个不同的ST型,其中ST16是主要型别,占20.5%(9/44)。发现耐药基因阳性的LISE有33株,可分单耐药基因和双耐药基因两类。单耐药基因:optrA阳性为7株,rplD发生突变(C348T、A144G)的有10株。双耐药基因:同时携带optrA、cfr和同时携带optrA、poxtA的LRE各有1株;optrA阳性合并23S rRNA点突变(G2601C)的1株;optrA阳性合并rplC突变(C291T、C369T、T107A)的4株;optrA阳性合并rplD突变的9株。未发现任何耐药基因的LISE有11株。结论LRE菌株的主要耐药机制是携带optrA,该基因可用作耐药性筛选的标志。cfr、poxtA和23S rRNA突变参与耐药,但并不是主要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利奈不敏感球菌 泌尿外科 ST16 optrA 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
下载PDF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粪肠球菌V区突变及耐药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睿 张美兰 +2 位作者 杜丽 蒲清泉 夏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4-828,共5页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是否能在体外诱导肠球菌产生高水平耐药,同时探索其耐药机制与23S rRNA的V区突变的关系,以及突变的基因拷贝数是否与耐药程度(MIC值)相关。方法 5株耐药机制未明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MIC:4-16μg/m L)持...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是否能在体外诱导肠球菌产生高水平耐药,同时探索其耐药机制与23S rRNA的V区突变的关系,以及突变的基因拷贝数是否与耐药程度(MIC值)相关。方法 5株耐药机制未明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MIC:4-16μg/m L)持续给予利奈唑胺进行体外诱导,观察其耐药水平变化;采用PCR技术扩增诱导菌和ATCC 29212的23S rRNA的V区片段以及编码核糖体蛋白L3、L4基因片段,分析有无V区和L3、L4突变及V区突变拷贝数。结果通过利奈唑胺持续诱导,5株耐药菌的MIC值较原菌株获得8-32倍增加,最高MIC值超过256 mg/L;其中有3株菌23S rRNA的V583区发生G2576T突变,其余2株菌未发现V区突变;所有诱导菌未发现L3、L4核糖体蛋白氨基酸改变。结论利奈唑胺在体外可诱导粪肠球菌MIC值迅速增加,其V区G2576T突变与高水平耐药密切相关,且突变拷贝数量与MIC值增高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23S核糖体RNA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RNA-Seq探索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华若伊 夏云 +2 位作者 吴文耀 杨蜜 严佳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85-791,共7页
为了探索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P10748 MIC:8 mg/L)和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3138 MIC:2 mg/L)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标准菌株ATCC2921... 为了探索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P10748 MIC:8 mg/L)和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3138 MIC:2 mg/L)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标准菌株ATCC29212作为质量评估参考。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注释与富集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测序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了3.57 Gb有效数据,通过De novo拼接获得1 920条unigenes,总长度为2 122 210 bp,平均长度为1 105 bp。差异基因模式聚类分析显示共有150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FDR≤0.001,|log2 Ratio|≥1),其中141个上调,9个下调。其中生物膜形成和外排泵相关基因esp、optrA、fexA在耐药菌中显著上调。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催化活性、代谢过程和细胞是注释最多的条目;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肽聚糖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和硫代谢为显著性富集通路(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推测膜转运蛋白和生物膜形成可能在耐药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机制提供了可参考的耐药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低水平 球菌 转录组 RNA-SEQ
原文传递
利奈唑胺对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耘 郑波 +4 位作者 刘健 王珊 朱赛楠 薛峰 钟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21-723,745,共4页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对临床分离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多重PCR法鉴定屎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类型,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11种抗菌药物MIC值。结果75株临床分离万古霉索耐药屎肠球菌均携带vanA基因。万...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对临床分离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多重PCR法鉴定屎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类型,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11种抗菌药物MIC值。结果75株临床分离万古霉索耐药屎肠球菌均携带vanA基因。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MIC范围1-2mg/L。与红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相比,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0.2%、13.9%、38.6%和37.6%;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对上述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4.5%、8.0%、18.5%和5.3%。结论利奈唑胺对我国临床分离万古霉素敏感和耐药屎肠球菌均具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万古霉素 球菌 VANA
下载PDF
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机制的研究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喆 张青 +2 位作者 钱定良 苏海珍 李向阳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6期1714-1717,共4页
目的研究4株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4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菌株对利奈唑胺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23S r RNA V区基因、核糖体蛋白L3和L4... 目的研究4株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4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菌株对利奈唑胺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23S r RNA V区基因、核糖体蛋白L3和L4编码基因(rplC、rplD)及多重耐药基因cfr和新型耐药基因optrA。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4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值均为8μg/ml,均为低水平耐药,23S r RNA V区基因、核糖体蛋白L3和L4编码基因均未发现任何位点突变,未检测到cfr基因,但均携带optrA基因。MLST分型显示4种ST型,分别为ST476、ST16、ST116、ST75。结论初步推断携带optrA基因与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呈现低水平耐药有关,耐药菌株在本院呈散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cfr基因 optrA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而万古霉素敏感的屎肠球菌1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章义利 戴凌燕 +2 位作者 潘利伟 庄荣 应斌宇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40-140,143,共2页
患者,男,32岁,既往体健。因车祸致左小腿毁损伤、右侧胫腓骨骨折、失血性休克、肺挫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于2008年5月25日急诊收住。予抗休克综合急救措施并急诊行左小腿截肢及双下肢清创缝合术等处理后转入ICU监护加强治... 患者,男,32岁,既往体健。因车祸致左小腿毁损伤、右侧胫腓骨骨折、失血性休克、肺挫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于2008年5月25日急诊收住。予抗休克综合急救措施并急诊行左小腿截肢及双下肢清创缝合术等处理后转入ICU监护加强治疗。入科后,生化及血气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心、肝、肾功能损害及ARDS、凝血功能障碍而一直予机械通气辅助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万古霉素 敏感 球菌
下载PDF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肠球菌耐药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席瑞 田素飞 +1 位作者 褚云卓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 r...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 rRNA基因,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 10株肠球菌均诱导出稳定的利奈唑胺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株比较增加了8~64倍,所有诱导耐药菌株的23s rRNA基因中均出现点突变。测序结果与NCBI Blast中E.faecium ATCC2727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576位发生G→U突变(G2576U)。结论利奈唑胺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肠球菌23s rRNA基因的点突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体外诱导 菌株 最低抑菌浓度 点突变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耐药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立朋 何云燕 +3 位作者 严立 王慧娟 梁树梅 夏云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相关耐药机制。方法对临床分离到的10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及质粒DNA,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23S rRNA的V583区片段、编码核糖体蛋白的L3、L4基因片段及cfr基因片段。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相关耐药机制。方法对临床分离到的10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及质粒DNA,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23S rRNA的V583区片段、编码核糖体蛋白的L3、L4基因片段及cfr基因片段。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与标准菌株ATCC 29212进行比对,分析有无突变点。结果 10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均PCR扩增出V583区、L3、L4目的基因,测序未检测到23S rRNA的V583区域发生点突变G2576T以及L3、L4基因突变所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10株细菌均未检测到cfr基因。结论我院分离的肠球菌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机制G2576T突变,L3、L4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及多重耐药基因cfr基因的存在,推断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仍存在未知的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cfr基因
下载PDF
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雪 葛春悦 +1 位作者 陈东科 许宏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749-751,共3页
肠球菌属细菌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及心内膜炎。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i,V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利奈唑胺作为VR... 肠球菌属细菌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及心内膜炎。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i,V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利奈唑胺作为VRE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其耐药分布及分子机制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该文从国内外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两方面进行阐述,尤其对23S rRNA的V区突变,L3、L4核糖体蛋白氨基酸突变,多重耐药基因cfr介导的耐药以及近来研究逐渐增多的optrA基因介导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分析,为减缓耐药形成、耐药相关基因及时检出、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机制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畅 孙宏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0-42,共3页
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在体外不易诱导细菌耐药的产生。但随着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细菌的耐药现象逐渐出现。目前已明确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包括23S r RNA的V区突变,L3、L4核糖... 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在体外不易诱导细菌耐药的产生。但随着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细菌的耐药现象逐渐出现。目前已明确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包括23S r RNA的V区突变,L3、L4核糖体蛋白氨基酸突变,多重耐药基因cfr介导的耐药以及近来研究逐渐增多的optr A基因。该文就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相关实验室检测等做一综述,旨在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监管工作,从而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流行病学 机制
下载PDF
国产和原研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轻中度血流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梅 曾月涵 +2 位作者 侯雅琴 黎风 杨明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8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国产和原研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住院并分别使用国产和原研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匹配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各30例... 目的探讨国产和原研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住院并分别使用国产和原研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匹配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各30例。比较两组的主要疗效指标(30 d全因死亡率、住院死亡率),次要结局指标(菌血症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根据细菌类别、疾病严重程度、用药原因等因素对30 d全因死亡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30 d全因死亡率、住院死亡率、菌血症持续时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暴露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暴露组(P<0.05)。不同年龄、感染来源、细菌类别、用药原因、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量表评分(0~20分)亚组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葡萄球菌或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国产与原研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球菌 轻中度血流感染 利奈 葡萄糖注射液 国产 原研 真实世界研究 倾向性评分法
下载PDF
2例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血流感染的毒力及耐药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蒲彰雅 徐广健 +9 位作者 姚伟明 余治健 陈重 白冰 邓向斌 韩雪莹 林佛君 张波 胥志超 邓启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9-1003,共5页
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从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分离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分析患者治疗经过,2株分离菌编号为A、B,测定其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从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分离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分析患者治疗经过,2株分离菌编号为A、B,测定其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esp、asa1、gelE、ace、agg、efaA、cylA、hyl)和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包括23SrRNA V区基因、cfr、cfr(B)及optrA基因片段,其中23SrRNA V区基因扩增产物送测序并分析有无突变位点。结果 2例患者培养出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后均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控制了临床症状。菌株A、B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敏感,对利奈唑胺中介(MIC均为4μg/mL),对万古霉素敏感(MIC分别为1μg/mL和4μg/mL)。2株菌均含有多种毒力因子,菌株A仅cylA、hyl为阴性,菌株B仅hyl、esp为阴性,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阳性。菌株A的23SrRNA V区存在G2621T突变,菌株B未发现突变位点。菌株A和B耐药基因cfr、cfr(B)、optrA均为阴性。结论此研究中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氨苄西林敏感,虽治疗结果提示利奈唑胺仍有效,但临床中选用利奈唑胺治疗需谨慎。靶位突变是该类药物重要的耐药机制,临床中治疗该类药物不敏感粪肠球菌感染需足够重视,其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细菌 机制 毒力基因
下载PDF
尿路分离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耐药机制及毒力基因研究
20
作者 牛冬梅 宋佳希 +1 位作者 周万青 刘兴全 《东南国防医药》 2022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尿液分离利奈唑胺(LZD)不敏感粪肠球菌耐药机制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临床中段尿分离粪肠球菌72株,其中利奈唑胺不敏感和敏感菌株分别为23株和49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常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E-test... 目的探讨尿液分离利奈唑胺(LZD)不敏感粪肠球菌耐药机制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临床中段尿分离粪肠球菌72株,其中利奈唑胺不敏感和敏感菌株分别为23株和49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常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E-test复核利奈唑胺MIC。采用PCR法结合Sanger测序技术检测23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optrA基因、cfr基因及23S rRNA V区。采用PCR法检测肠球菌6种毒力基因cylA、esp、asa1、hyl、gelE和agg;统计分析LZD不敏感和敏感菌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差异。结果23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分布4~256μg/mL;其中13株检出optrA基因,其余10株未检出;23株菌未检出23S rRNA V区突变及cfr基因。23株LZD不敏感粪肠球菌中21株检出毒力基因,以asa1基因检出率最高(17/23,73.91%),其次为esp(16/23,69.57%)、cylA(13/23,56.52%)、gelE(10/23,43.48%)和agg(4/23,17.39%),未检出hyl基因;49株尿液分离LZD敏感粪肠球菌中48株检出毒力基因,以asa1基因检出率最高(42/49,85.71%),其次为cylA(39/49,79.59%)、esp(38/49,77.55%)、gelE(35/49,71.43%)和agg(10/49,20.41%),未检出hyl基因。利奈唑胺敏感菌株中cylA和gelE基因检出率均高于不敏感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5.22,P<0.05),其余基因检出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分离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中主要由optrA介导耐药;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菌株cylA、gelE基因携带率低于敏感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机制 毒力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