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1例肺部感染患者体内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突变以及定植特点。方法从1例反复发作肺炎(1年内反复发作5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0株粪肠球菌株,菌株的MIC值通过E-test测定,经PCR扩增细菌4个拷贝23S r RNA基因...目的研究1例肺部感染患者体内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突变以及定植特点。方法从1例反复发作肺炎(1年内反复发作5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0株粪肠球菌株,菌株的MIC值通过E-test测定,经PCR扩增细菌4个拷贝23S r RNA基因V区基因,测序分析突变位点,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观察分离菌株同源性。结果患者5次肺炎发作从气管分泌物中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株均为利奈唑胺不敏感株(4株为中介耐药株,6株为耐药株),通过PCR和测序发现4株利奈唑胺中介耐药株含有1个拷贝23S r RNA基因V区G2424U突变,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同时含有G2424U和G2576U双突变。通过PFGE分型检测提示10株粪肠球菌株具有同源性。通过肉汤稀释法鉴定这些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可能长期定植于患者体内,并导致反复感染。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11株,采用E-test复核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cfr基因、23S r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11株,采用E-test复核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cfr基因、23S r RNA第5功能区以及L3、L4核糖体位点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1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范围为4~48 mg/L,其中耐药7株,中介4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均未检出cfr基因,在23S r RNA第5功能区及核糖体位点均未检出突变;PFGE显示各菌株电泳条带差异较大,以A克隆最多。结论造成我院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降低机制不明,不存在克隆株的播散。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4株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4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菌株对利奈唑胺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23S r RNA V区基因、核糖体蛋白L3和L4...目的研究4株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4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菌株对利奈唑胺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23S r RNA V区基因、核糖体蛋白L3和L4编码基因(rplC、rplD)及多重耐药基因cfr和新型耐药基因optrA。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4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值均为8μg/ml,均为低水平耐药,23S r RNA V区基因、核糖体蛋白L3和L4编码基因均未发现任何位点突变,未检测到cfr基因,但均携带optrA基因。MLST分型显示4种ST型,分别为ST476、ST16、ST116、ST75。结论初步推断携带optrA基因与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呈现低水平耐药有关,耐药菌株在本院呈散发。展开更多
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在体外不易诱导细菌耐药的产生。但随着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细菌的耐药现象逐渐出现。目前已明确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包括23S r RNA的V区突变,L3、L4核糖...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在体外不易诱导细菌耐药的产生。但随着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细菌的耐药现象逐渐出现。目前已明确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包括23S r RNA的V区突变,L3、L4核糖体蛋白氨基酸突变,多重耐药基因cfr介导的耐药以及近来研究逐渐增多的optr A基因。该文就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相关实验室检测等做一综述,旨在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监管工作,从而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1例肺部感染患者体内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突变以及定植特点。方法从1例反复发作肺炎(1年内反复发作5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10株粪肠球菌株,菌株的MIC值通过E-test测定,经PCR扩增细菌4个拷贝23S r RNA基因V区基因,测序分析突变位点,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观察分离菌株同源性。结果患者5次肺炎发作从气管分泌物中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株均为利奈唑胺不敏感株(4株为中介耐药株,6株为耐药株),通过PCR和测序发现4株利奈唑胺中介耐药株含有1个拷贝23S r RNA基因V区G2424U突变,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同时含有G2424U和G2576U双突变。通过PFGE分型检测提示10株粪肠球菌株具有同源性。通过肉汤稀释法鉴定这些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株可能长期定植于患者体内,并导致反复感染。
文摘目的探讨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11株,采用E-test复核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cfr基因、23S r RNA第5功能区以及L3、L4核糖体位点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1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范围为4~48 mg/L,其中耐药7株,中介4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均未检出cfr基因,在23S r RNA第5功能区及核糖体位点均未检出突变;PFGE显示各菌株电泳条带差异较大,以A克隆最多。结论造成我院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降低机制不明,不存在克隆株的播散。
文摘目的研究4株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4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菌株对利奈唑胺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23S r RNA V区基因、核糖体蛋白L3和L4编码基因(rplC、rplD)及多重耐药基因cfr和新型耐药基因optrA。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4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值均为8μg/ml,均为低水平耐药,23S r RNA V区基因、核糖体蛋白L3和L4编码基因均未发现任何位点突变,未检测到cfr基因,但均携带optrA基因。MLST分型显示4种ST型,分别为ST476、ST16、ST116、ST75。结论初步推断携带optrA基因与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呈现低水平耐药有关,耐药菌株在本院呈散发。
文摘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在体外不易诱导细菌耐药的产生。但随着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细菌的耐药现象逐渐出现。目前已明确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包括23S r RNA的V区突变,L3、L4核糖体蛋白氨基酸突变,多重耐药基因cfr介导的耐药以及近来研究逐渐增多的optr A基因。该文就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相关实验室检测等做一综述,旨在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监管工作,从而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