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rA基因介导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佩霓 李庆蓉 +4 位作者 杨旭 王清 和平安 吕梅 张双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1-1209,共9页
肠球菌是导致尿路感染、心内膜炎及医院相关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利奈唑胺被认为是治疗由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最后一种药物,然而自利奈唑胺被引入临床应用以来,不断有研究报道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inezolidinresistant En... 肠球菌是导致尿路感染、心内膜炎及医院相关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利奈唑胺被认为是治疗由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最后一种药物,然而自利奈唑胺被引入临床应用以来,不断有研究报道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inezolidinresistant Enterococcus,LRE)的出现,已成为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获得可转移性恶唑烷酮耐药基因optrA是导致LRE的重要耐药机制,其在肠球菌中的扩散和流行,削弱了利奈唑胺治疗临床耐药菌株的疗效,应在临床应用中引起极大重视。本文综述了携带optrA基因的LRE菌株流行情况、参与optrA基因传播的可移动性遗传元件、optrA基因变体等,为临床控制LRE的流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等方面提供理论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 optrA基因
下载PDF
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清清 吴云丽 +6 位作者 吴一波 林玉玲 闫小利 邱慧娜 张建明 郑廷金 张志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8-453,共6页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linezolid-insensitive Enterococcus,LISE)检出率及分布特点,分析LISE的主要耐药机制和分子分型,为LISE医院感染精准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linezolid-insensitive Enterococcus,LISE)检出率及分布特点,分析LISE的主要耐药机制和分子分型,为LISE医院感染精准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属细菌药敏试验数据,对经仪器法检测出的LISE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法进行确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LISE菌株的同源性。采用PCR法检测23S rRNA、rplC、rplD、rplV、optrA、poxtA、cfr、cfr(B)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结果2018—2019年共分离鉴定肠球菌522株,检测出LISE共44株(均为粪肠球菌),检出率为8.4%(44/522),其中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linezolid-intermediate Enterococcus faecalis,LIEf)占3.1%(16/522);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f)占5.4%(28/522)。利奈唑胺对28株LRE的MIC值为8~16 mg/L。44株LISE分布的科室主要为泌尿外科(43.2%,19/44)、肿瘤科(9.1%,4/44)、老年病科和肝胆外科(均为6.8%,3/44);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52.3%(23/44)、抽出液18.2%(8/44)、分泌物13.6%(6/44)、引流液4.5%(2/44)。44株LISE分为32个不同的ST型,其中ST16是主要型别,占20.5%(9/44)。发现耐药基因阳性的LISE有33株,可分单耐药基因和双耐药基因两类。单耐药基因:optrA阳性为7株,rplD发生突变(C348T、A144G)的有10株。双耐药基因:同时携带optrA、cfr和同时携带optrA、poxtA的LRE各有1株;optrA阳性合并23S rRNA点突变(G2601C)的1株;optrA阳性合并rplC突变(C291T、C369T、T107A)的4株;optrA阳性合并rplD突变的9株。未发现任何耐药基因的LISE有11株。结论LRE菌株的主要耐药机制是携带optrA,该基因可用作耐药性筛选的标志。cfr、poxtA和23S rRNA突变参与耐药,但并不是主要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利奈不敏感球菌 泌尿外科 ST16 optrA 利奈球菌
下载PDF
2013-2018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清清 张志珊 +5 位作者 郭如意 朱焱 明德松 林玉玲 陈晓婷 苏智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0-676,共7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013-2018年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美国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纸片扩散法对临床送检血标本中常见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目的分析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013-2018年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美国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纸片扩散法对临床送检血标本中常见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收集6年间血培养分离菌共435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05株,占39.2%,革兰阴性菌2649株,占60.8%。4354株分离菌中居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8.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7%)﹑克雷伯菌属(13.5%)、链球菌属(9.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种的19.8%和74.2%,未检测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粪肠球菌中检出1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儿童株中PSSP、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80.0%、13.3%和6.7%,成人分离株PSSP、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71.7%、13.2%和15.1%。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高度敏感,细菌耐药率低,均<7%。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约55%。结论血培养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居第一位,其所占比例在2013-2018年6年间呈上升趋势。不同科室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不同,其中以ICU最多见。临床医师对疑似感染的患者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及时正确采集、送检感染部位和血标本,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细菌性监测 碳青霉烯类杆菌科细菌 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利奈球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