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探实
1
作者 张伟兵 周波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46,共12页
1957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电力部和交通部达成协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和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国务院的介入和4个部级机构的... 1957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电力部和交通部达成协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和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国务院的介入和4个部级机构的共同决策,注定此次合并事件非同寻常,在新中国水利科技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依据档案、人物传记、报刊、史志资料等,本文对此次合并的缘由、过程、结果,以及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合并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此次合并是国家主导下的一次对全国水利科研力量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建立高效的水利科研体系而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新机构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国家倡导的在科学研究领域增产节约的精神,而且使高级水利研究人才布局进一步优化,确立了新机构在全国水利科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为顺利完成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水利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 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 科研机构 合并
下载PDF
重构自我:利科的“自身诠释学”
2
作者 刘丽苹 铁省林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98-213,共16页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后期思想中提出并阐述了一种“自身诠释学”,这种“自身诠释学”从告别笛卡儿为代表的“我思之我”出发,借鉴当代哲学的发展成就,在语言学的、实践的、叙事的和规范的四个层面上重构了自我,尤其突出了自我的...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后期思想中提出并阐述了一种“自身诠释学”,这种“自身诠释学”从告别笛卡儿为代表的“我思之我”出发,借鉴当代哲学的发展成就,在语言学的、实践的、叙事的和规范的四个层面上重构了自我,尤其突出了自我的肉身方面,使“自我”成为“自身”,使沉思自我的诠释学成为肉身自我的诠释学。重构自我为自身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自身诠释学”,代表着利科自己的诠释学的一个新方向,而且在当代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中突破了传统诠释学的固有发展方向,推进了“诠释学的肉身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自身 利科 诠释学 肉身
下载PDF
论利科的他者性解释学对哲学伦理学的奠基与推进
3
作者 洪书秀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4,共7页
作为当代西方解释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利科一方面吸收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存在论解释学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又重提了主体之反思的独特意义。在一种实际性解释学的思想背景下,通过引入他者性的概念,利科为我们诠释了主体的全新内涵,... 作为当代西方解释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利科一方面吸收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存在论解释学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又重提了主体之反思的独特意义。在一种实际性解释学的思想背景下,通过引入他者性的概念,利科为我们诠释了主体的全新内涵,这种全新内涵就是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实际性与他者性的解释学一方面构成了利科就伦理、道德问题对亚里士多德、康德、列维纳斯以及罗尔斯等人的思想展开深入分析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利科哲学伦理学得以扬弃并综合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伦理学思想的根据所在。通过把他者性解释学设立为自身的本体论基础,利科的哲学伦理学成功地将目的论伦理学与义务论伦理学这两种对立的哲学结合了起来,也解决了伦理学中自我与他者、形式与质料以及善与规范等诸多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实际性 他者性 解释学 哲学伦理学
下载PDF
从利科诠释学视域看葛浩文的文本翻译 被引量:4
4
作者 朱锋颖 胡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研究推动其作品传播的英文翻译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利科诠释学的视域分析葛浩文的文本翻译,可以发现葛浩文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利科提出的翻译诠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坚...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研究推动其作品传播的英文翻译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利科诠释学的视域分析葛浩文的文本翻译,可以发现葛浩文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利科提出的翻译诠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坚持"语言友好"的伦理原则,努力建构翻译的"译‘不可译’"的约定性的产物。葛浩文的成功为我们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提供了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诠释学 葛浩文 文本 翻译
下载PDF
利科有限元分析软件开发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梦喜 卿龙邦 何蕃民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1年第2期63-66,共4页
针对现有的通用CAE分析软件不能满足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领域数值分析的需求,国内外还没有一款功能较完备的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通用的CAE软件的问题,开发出面向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设计、咨询、科研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利... 针对现有的通用CAE分析软件不能满足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领域数值分析的需求,国内外还没有一款功能较完备的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通用的CAE软件的问题,开发出面向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设计、咨询、科研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利科有限元分析软件(LinkFEA).计算模块的设置主要满足该领域中坝、闸、隧道和地下洞室、各类岩质土质边坡等中的渗流场、温度场、应力场(或位移场)及这3个场之间的耦合计算和结构安全性分析需求.前处理模块的功能有几何建模、有限元网格生成以及材料参数、载荷、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设定等;后处理模块包括强度分析、渗透稳定性分析、边坡稳定分析和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等,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分析结果都能以等值线图或云图显示.LinkFEA已经过国内多个工程的渗流和应力(变形)计算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有限元分析软件 水工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软件开发
下载PDF
真理·方法:伽达默尔与利科之争——兼论现代诠释学对精神科学独特真理的辩护 被引量:1
6
作者 邱进 杜凤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9-177,共9页
伽达默尔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 伽达默尔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利科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利科 真理 方法 精神科学
下载PDF
勒维纳斯和利科的伦理学的异同 被引量:4
7
作者 梅谦立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法国现代哲学把伦理学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在现象学的框架之下,勒维纳斯和利科重新思考了主体的自由及其责任。该文简单地介绍这两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勒维纳斯比较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无限伦理责任,而利科更强调美德,把它当作为伦理生活... 法国现代哲学把伦理学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在现象学的框架之下,勒维纳斯和利科重新思考了主体的自由及其责任。该文简单地介绍这两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勒维纳斯比较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无限伦理责任,而利科更强调美德,把它当作为伦理生活的出发点。虽然这些伦理立场不同而很难协调,可是它们都提供很必要的资源来思考现代伦理生活所面的困境和它的未来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维纳斯 利科 法国哲学 伦理学 现象学
下载PDF
行动、叙事与认同:从阿伦特到利科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高华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1期126-137,198,共13页
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涉到自我,是对“我是谁”的追问,因而是一个古老且持久的哲学问题。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历史性的存在者,对“我是谁”加以追问的认同,内在地有一个... 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涉到自我,是对“我是谁”的追问,因而是一个古老且持久的哲学问题。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历史性的存在者,对“我是谁”加以追问的认同,内在地有一个共同体的公共维度。因此,认同问题呈现的是个人与共同体的相互构成。通常,关于认同的论述,无论是基于笛卡尔精神实体的非还原论,还是基于洛克记忆经验的还原论,都忽视了认同的公共维度,而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本质主义。阿伦特通过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划分,强调认同在本质上是一个“谁”而非“什么”的问题,认为人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彰显了一个人的“谁”,这种对于一个“谁”的彰显通过叙事得以持存。认同正是在这种行动和叙事中,与发生过的事件达成和解,呈现一个持久、开放的公共形象。借此,利科阐述了一种叙事认同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行动 叙事 认同 利科
下载PDF
认识你自己——利科的主体观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开会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利科主张一种非实体性的和返身性的主体观,强调主体在主动中见被动的性质。根据这种主体观,利科批判了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虚无主义,并对文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利科的主体观不但在哲学的主体... 利科主张一种非实体性的和返身性的主体观,强调主体在主动中见被动的性质。根据这种主体观,利科批判了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虚无主义,并对文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利科的主体观不但在哲学的主体理论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向度,而且代表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新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主体观 自身 他者
下载PDF
主体与人称:利科新主体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莫伟民 贾其臻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6-25,共10页
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确立了第一人称单数我思自我的主体地位,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探讨主体与人称关系问题的序幕。保罗·利科的《作为他者的自身》以语言哲学研究为开篇,包含了语用学和语义学两条进路,人称问题则始终贯穿于整... 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确立了第一人称单数我思自我的主体地位,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探讨主体与人称关系问题的序幕。保罗·利科的《作为他者的自身》以语言哲学研究为开篇,包含了语用学和语义学两条进路,人称问题则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在语用学进路上,话语表达的主体在其言语中自称为“我”,并以此预设了对话中的“你”“我—你”的极性将第三人称“他”排除在外;在语义学进路上,“人”则作为基本殊相成为了我们所谈论的“他”,主体由各种谓词界定,“我”和“你”甚至无需出现。面对人称问题,语用学和语义学展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态度,这也造成了两者对待主体有着不同的态度。利科的新主体理论采取“迂回”方式,致力于促成上述两条进路的交互融合,尝试在作为话语主体的“我”与作为基本殊相的“人”的交汇处,在“我—你—他”的融合处给出关于“谁”的问题的合适答案。为此,利科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阐明主体应当如何被认识,还应从语言角度回答“作为他者的自身”如何可能的问题。利科的语言哲学研究对其阐发新的主体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始终与其回应主体疑难的目标相呼应。因此,聚焦作为他者的自身而非自我,并从主体与人称关系入手探究新主体理论,利科自身解释学中的语言哲学研究不仅为探讨自身与他者关系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路径,还为沟通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主体理论做出了创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主体 人称 自身 他者 语用学 语义学 新主体理论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和利科论逻辑与修辞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晓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2,242,共11页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看作逻辑的一个分支,认为诗学、美学功能是为逻辑功能服务的,这对西方传统修辞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科则首次把关系颠倒过来,把修辞的诗性功能特别是其中的隐喻功能视为语言的本性,认为逻辑功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看作逻辑的一个分支,认为诗学、美学功能是为逻辑功能服务的,这对西方传统修辞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科则首次把关系颠倒过来,把修辞的诗性功能特别是其中的隐喻功能视为语言的本性,认为逻辑功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语言凭借其“活的隐喻”而不断开拓意义的空间,并突破以往的逻辑规范而形成新的逻辑规范,使逻辑恢复自身的活力,由僵死的形式逻辑走向了能动创造的辩证逻辑。但由于未能摆脱传统本体论的束缚,利科最终在“语言学之后”的门口止步不前,而退回到西方传统“物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利科 逻辑学 修辞学 隐喻 语言学之后
下载PDF
伦理与实践智慧:保罗·利科翻译哲学观的双重维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如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0-165,共6页
在现代诠释学研究领域中,保罗·利科是一位既有扎实的哲学史功底,又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法国哲学家。他关注翻译问题,重视诠释学及实践哲学对翻译理论发展的指导作用,引领了翻译理论的诠释学转向。其翻译哲学观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从... 在现代诠释学研究领域中,保罗·利科是一位既有扎实的哲学史功底,又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法国哲学家。他关注翻译问题,重视诠释学及实践哲学对翻译理论发展的指导作用,引领了翻译理论的诠释学转向。其翻译哲学观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从伦理与实践层面对形而上的翻译理论进行哲学探讨。他特别注重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这一概念对于翻译活动的引领作用,并认为翻译活动终归要为人类的实践经验服务。翻译活动的实践性要求翻译主体在可比之物的建构下化不可译为可译,在语言好客性的翻译伦理要求下向文本与异者敞开自我,接受异语、异者、异化的考验,在实践智慧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翻译哲学观,并在正确的翻译范式下展开翻译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实践智慧 翻译哲学 诠释学
下载PDF
利科与普罗普 被引量:2
13
作者 伏飞雄 《符号与传媒》 2011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利科从自己“叙述智力”与“情节化”理论的角度认为,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是逻辑合理化的产物,它用对象化的方式所区分出的功能及假定的“功能系列”,根本就不是叙述实践本身(即“讲述故事”)。为了深入理解他们各自论述的合理... 利科从自己“叙述智力”与“情节化”理论的角度认为,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是逻辑合理化的产物,它用对象化的方式所区分出的功能及假定的“功能系列”,根本就不是叙述实践本身(即“讲述故事”)。为了深入理解他们各自论述的合理性,笔者展开了进一步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普罗普 故事形态学 逻辑化 叙述智力
下载PDF
真实的虚拟与虚拟的真实——利科对宗教的解读
14
作者 刘开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位置却愈益边缘化。利科对宗教的解读给人们提供了理解宗教的有益启示。利科认为宗教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语言,它的目的同样是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在古代,宗教以它的特有形式...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位置却愈益边缘化。利科对宗教的解读给人们提供了理解宗教的有益启示。利科认为宗教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语言,它的目的同样是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在古代,宗教以它的特有形式映现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不断开拓着文明的领域,并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利科还比较了宗教等非科学的真和科学的真,认为二者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宗教 象征 神话 真理
下载PDF
论佐藤信夫修辞哲学的突破——与利科的隐喻论比较
15
作者 肖书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65,共6页
本文试图通过佐藤信夫与利科的语言哲学的比较,展示出佐藤对西方修辞哲学的突破。这种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1、他从西方传统修辞学中挖掘出修辞的"发现性认识的造型功能",找到了西方修辞学长期忽视的修辞学之根;2、他提出了作... 本文试图通过佐藤信夫与利科的语言哲学的比较,展示出佐藤对西方修辞哲学的突破。这种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1、他从西方传统修辞学中挖掘出修辞的"发现性认识的造型功能",找到了西方修辞学长期忽视的修辞学之根;2、他提出了作为"第三视点"的修辞感觉,把修辞学研究从说服技术和诗艺的长期二元对立推进到更深层次的修辞创造;3、他建立了以人性论为基点的修辞学本体论,使修辞学从语言的装饰提升为语言和人的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藤信夫 利科 西方传统修辞学 修辞感觉 论辩术 诗学
下载PDF
“辩证法”与“对话”的思想大师——利科哲学思想个性探析
16
作者 伏飞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保罗·利科是当代享誉全球,继海德格尔之后,与伽达默尔比肩而立的二十世纪"现象学的阐释学"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知识界对他的承认一直搀杂着误解。不少人认为他是一个折衷主义者,认为他的哲学思想缺乏"... 保罗·利科是当代享誉全球,继海德格尔之后,与伽达默尔比肩而立的二十世纪"现象学的阐释学"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知识界对他的承认一直搀杂着误解。不少人认为他是一个折衷主义者,认为他的哲学思想缺乏"原创性",认为他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本文力求深入到利科哲学思考的核心,对这些误解予以纠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思想风格 辩证法 对话 胡塞尔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历史的模拟与模拟的历史——利科历史观探析
17
作者 刘开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3,共4页
利科的历史观包含着许多富有创新性的见解。他从自己的时间观出发,论述了历史的事件性、叙事性、文学性和意义的开放性特点,批判了传统历史观中的二元对立,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利科的历史观不但是对先前各种历史观的综合发展,也... 利科的历史观包含着许多富有创新性的见解。他从自己的时间观出发,论述了历史的事件性、叙事性、文学性和意义的开放性特点,批判了传统历史观中的二元对立,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利科的历史观不但是对先前各种历史观的综合发展,也是对他自己解释学哲学存在论的有力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历史观
下载PDF
诠释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概念——利科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
18
作者 牟春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09年第1期108-119,362,共14页
保罗·利科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和一般观念不同,他认为意识形态首先不是对现实的歪曲和倒置,而是构造我们的观念系统。他的这种思考主要是跟随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向。正是因为利科对伽达默尔所强调的"前理解"的本体论地位... 保罗·利科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和一般观念不同,他认为意识形态首先不是对现实的歪曲和倒置,而是构造我们的观念系统。他的这种思考主要是跟随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向。正是因为利科对伽达默尔所强调的"前理解"的本体论地位有深刻领会,他才能够指出各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症结在于它们或明或暗地预设了某种整体反思,而任何种类的整体反思在原则上都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判 整体反思 利科
下载PDF
论利科“小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困境的超越
19
作者 高礼杰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9期31-40,共10页
道德普遍主义和虚无主义是当代伦理学所遭遇的双重困境。保罗·利科以"自身"为解释对象,发展出一种自身解释的"小伦理学",以抵制道德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诱惑。"小伦理学"之"小"正区别于... 道德普遍主义和虚无主义是当代伦理学所遭遇的双重困境。保罗·利科以"自身"为解释对象,发展出一种自身解释的"小伦理学",以抵制道德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诱惑。"小伦理学"之"小"正区别于普遍主义的宏大与相对主义的虚无。保持这种中立性的关键之一在于其所使用的"迂回"解释策略。利科"迂回"策略放弃对道德直觉与道德经验进行排序,将二者纳入解释学循环,进而将消极的、冗余的解释循环视为积极的道德生活方式。"小伦理学"具有后现代伦理的透视性,同时兼具觉醒和解放的现代气质。这种主张为解决道德冲突提供了一种温和并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迂回 小伦理学 相对主义 后现代伦理
下载PDF
利科与马克思:隐蔽的诗学关联
20
作者 刘欣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年第2期175-182,共8页
本文从利科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将利科诗学置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中,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诗学联系:其一,利科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关系的反思,其立论建基在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辩证观点之上;其二,利科在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独... 本文从利科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将利科诗学置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中,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诗学联系:其一,利科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关系的反思,其立论建基在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辩证观点之上;其二,利科在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独立性、反作用,历史与叙述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思考书写的文本对于言语的超越;其三,利科沿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中性使用来思考叙述、语言的基本功能。利科诗学以此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基本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马克思 言语 文本 叙述 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