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5-197,共3页
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内容,它们又集中地体现在命名理据、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之中,并从这三个方面反映和折射着汉民族多... 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内容,它们又集中地体现在命名理据、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之中,并从这三个方面反映和折射着汉民族多方面的深刻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隐性 文化特征
下载PDF
试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华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52-254,共3页
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个层面。与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显性文化特征不同的是,所谓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 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个层面。与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显性文化特征不同的是,所谓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致知途径等等,尤其是指以语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它不是汉语别称词直接承载的意义,而是凝聚在词语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以及存在形态中的文化意蕴;它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词语现象,而是其总体类别分布及其总的体系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称词 隐性文化
下载PDF
论《左传》代词别称词的使用及其贵族文化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淑华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左传》的人称代词既丰富又复杂,还存在一些相当于这些人称代词的别称词,这些别称词在行文中长期稳固地替代这些人称代词,成为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用法的一个特点。这种使用特点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语言特点,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谦恭礼让、... 《左传》的人称代词既丰富又复杂,还存在一些相当于这些人称代词的别称词,这些别称词在行文中长期稳固地替代这些人称代词,成为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用法的一个特点。这种使用特点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语言特点,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谦恭礼让、自卑而尊人的贵族文化风范以及尊卑等级差异显著的贵族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人称代 别称词 贵族文化
下载PDF
也说汉语“别称词”与“借代词”——兼与王国林先生商榷
4
作者 周阿根 邓春琴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13-14,共2页
汉语中有许多别称词和借代词,本文以“须眉”和“裙钗”为例,分析了别称词与借代词的区别。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借代 王国林 避讳心理 风俗习惯 简称
下载PDF
汉语别称词的本体特征试探
5
作者 许华 《沧桑》 2009年第5期247-248,共2页
别称词的本体特征是汉语别称词隐性文化特征的基础与核心,所涉及的问题和领域十分宽泛而复杂。本文试从概念表象之下的潜在文化心态、意义理解中的精密分割、价值体系中的区别标准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标志效果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汉语别称... 别称词的本体特征是汉语别称词隐性文化特征的基础与核心,所涉及的问题和领域十分宽泛而复杂。本文试从概念表象之下的潜在文化心态、意义理解中的精密分割、价值体系中的区别标准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标志效果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汉语别称词的本体特征,以期对汉语别称词的本体文化特征有一个相对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本体特征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刍议汉语别称词的文士特征
6
作者 许华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年第12期121-124,共4页
汉语中的别称词大多与历代文人雅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现着十分鲜明的文人气息。本文试从诗词格律藻饰的需要、名篇佳作和历代典故的概括提炼、依文人语体习惯和各种修辞手段创造以及因某些文人个人好恶而形成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汉语... 汉语中的别称词大多与历代文人雅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现着十分鲜明的文人气息。本文试从诗词格律藻饰的需要、名篇佳作和历代典故的概括提炼、依文人语体习惯和各种修辞手段创造以及因某些文人个人好恶而形成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汉语别称词的文士特征,以此揭示汉语别称异名文化特质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文士特征 文化特质
下载PDF
汉语别称词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中的隐型文化特征
7
作者 许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5-16,共2页
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有隐显之分,其隐型文化特征又体现在命名理据、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等三个方 面。主要侧重对构成方式与体系关联两方面的隐型文化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别称词 构成方式 体系关联 隐型文化
下载PDF
汉语农历月份别称词的构成方式和表达作用
8
作者 李宗侠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0-52,共3页
别称词在汉语中比较常见,如农历"一月"除了这个名称,还有"柳月""孟春""夏正""冠月"等别称,其他十一个月份的名称同样有着不少的别称。文章试图以农历月份别称词为探究对象,分析其构... 别称词在汉语中比较常见,如农历"一月"除了这个名称,还有"柳月""孟春""夏正""冠月"等别称,其他十一个月份的名称同样有着不少的别称。文章试图以农历月份别称词为探究对象,分析其构成方式和表达作用,以期促进对农历月份别称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历月份 别称词 构成方式 表达作用
下载PDF
古诗文中"月"的别称词浅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薛迎春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0-41,63,共3页
本文试图从对"月"的别称词的构词语素的考察入手,结合构成这些词语的意象语素的特点,揭示它们蕴含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别称词 意象语素 文化特征
下载PDF
亲属称谓语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浅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玮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89-90,共2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其礼仪规范和家族血亲观念,因此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形成了有体系的亲属称谓语别称词体系。正因为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所以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文就从亲属称谓语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其礼仪规范和家族血亲观念,因此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形成了有体系的亲属称谓语别称词体系。正因为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所以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文就从亲属称谓语的别称词体系出发,从整体上简单谈谈这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称谓语 别称词 文化特征
下载PDF
中国古代女性别称词的文化语言学考释
11
作者 徐今 杨艮花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第1期130-132,161,共3页
别称词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文化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分为三类: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女性别称词多由古代女性的妆饰、服装等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多用表示"美""好"等形容词发展而来。女性... 别称词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文化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分为三类: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女性别称词多由古代女性的妆饰、服装等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多用表示"美""好"等形容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在唐代时大量产生,与唐代社会文化、诗歌追求含蓄简练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别称词 玉文化 服饰 文化
下载PDF
由“须眉”和“裙钗”谈起——说说汉语的别称词
12
作者 王国林 《学语文》 2002年第4期46-46,共1页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开宗明义提到,自己一生风尘碌碌,一事无成,然想起当年相处的几个女子,觉得她们的行止见识都在自己之上,于是叹息道:“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有无可如何之日也。”...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开宗明义提到,自己一生风尘碌碌,一事无成,然想起当年相处的几个女子,觉得她们的行止见识都在自己之上,于是叹息道:“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有无可如何之日也。”出于这种感慨,他才把这几个女子和他自己的经历记述下来,以警后世。这里所用的“须眉”一词,实际指的是男子,“裙钗”指的是女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红楼梦》 “须眉” “裙钗” 文人 小偷
下载PDF
从民俗看年龄别称词丰富的成因
13
作者 康家珑 《现代语文(高中版)》 2003年第5期42-43,共2页
在汉语里,年龄别称词十分丰富,不同的年龄,或者不同性别的相同年龄,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比如:婴儿称为“孩提之童”,婴儿期也称为“孩幼、孩稚、咳婴”;四到六岁称为“髫童”或“垂髫”;七八岁左右称为“毁齿”或者“总角”;十岁称... 在汉语里,年龄别称词十分丰富,不同的年龄,或者不同性别的相同年龄,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比如:婴儿称为“孩提之童”,婴儿期也称为“孩幼、孩稚、咳婴”;四到六岁称为“髫童”或“垂髫”;七八岁左右称为“毁齿”或者“总角”;十岁称为“幼学之年”;十五岁的男孩称为“束发”,十五岁左右的女孩称为“及笄(ji簪子)”;十六岁的女子称为“二八”或“破瓜”(清代翟灏的《通俗篇·妇女》上说:“‘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一十六耳。”);男子二十岁左右称为“弱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年龄别称词 成因 汉语 交际关系
下载PDF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刍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华 《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5-198,共4页
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情况。其中显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之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 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情况。其中显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之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等,还包括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集中而突出地反映在它们往往具有政治文化色彩、人性意味和民俗特征这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显性 文化 特征
原文传递
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及使用范围探析
15
作者 许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10期136-137,共2页
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和使用范围均属于汉语别称词研究的基本范畴,对于汉语别称词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社会条件、主体需求和语言基础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进而分析了别称词的使用范围,相信... 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和使用范围均属于汉语别称词研究的基本范畴,对于汉语别称词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社会条件、主体需求和语言基础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进而分析了别称词的使用范围,相信这对于弄清汉语别称词的来源及其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生成条件 使用范围
原文传递
论汉语别称词与汉民族共同语及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16
作者 许华 杨岩弟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第4期180-181,共2页
汉语别称词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社会变体,它与汉民族共同语及汉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体现着汉民族共同语及汉民族文化的诸多特征。本文从汉语别称词与汉民族共同语的关系以及汉语别称词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两个角度对三者之... 汉语别称词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社会变体,它与汉民族共同语及汉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体现着汉民族共同语及汉民族文化的诸多特征。本文从汉语别称词与汉民族共同语的关系以及汉语别称词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两个角度对三者之间关系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力求在一个大的背景视角下对汉语别称词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共同语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古汉语中太阳别称词的命名来源
17
作者 胡慧琳 《休闲》 2021年第1期0062-0063,共2页
“ ”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字,圆圈代表太阳形状,中间一点表示太阳光。它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逐渐变成“日”,本义为“太阳”,《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而古人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在描述同一事物时往往运用不同... “ ”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字,圆圈代表太阳形状,中间一点表示太阳光。它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逐渐变成“日”,本义为“太阳”,《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而古人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在描述同一事物时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符号。下文就太阳别称词的来源问题作六点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太阳 别称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