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公”腐败及其防治的系统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6
1
作者 郭剑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5-51,共7页
在传统的反腐败研究中,腐败行为总是被限定在谋私利的视域内,但在反腐败实践中,"因公"而生、"因公"而行的腐败现象在中国已非个案,并呈现出日益显性化的趋势。"因公"腐败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腐败现象,相... 在传统的反腐败研究中,腐败行为总是被限定在谋私利的视域内,但在反腐败实践中,"因公"而生、"因公"而行的腐败现象在中国已非个案,并呈现出日益显性化的趋势。"因公"腐败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腐败现象,相比于传统腐败,"因公"腐败表现得更深化、更隐蔽,这使得人们对于其表现形式、运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模糊性、争议性,至今,人们也没有在学术上给予清晰的界定。因此,如何科学界定这类非传统腐败的内涵,寻找其背后的体制链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之策,已经成为中国反腐败学的新课题。公务潜规则是滋生"因公"腐败的主要因素。当前,中国的行政部门在行政立法、行政审批和评估考核等基本职能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潜规则的干扰,这不仅滋生了"因公"腐败现象,而且形成了"郭京毅模式""驻京办"模式、交换支持模式等多种"因公"腐败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因公"腐败现象,研究者可以发现,"因公"腐败蔓延的逻辑机理表现为一条清晰的制度生态链:相机授权——政绩激励——行政交换——软预算约束——公务贿赂。因此,只有从建立健全制度化授权机制,做实任期预算平衡、强化预算"硬约束",改善任期政绩激励和官员晋升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才能建立消解"因公"腐败的"动力—压力—能力"三位一体的系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公”腐败 公务潜规则 制度寻租 制度化授权机制 反腐败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