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政府行政过程的开放性及其对协商民主的制度吸纳
1
作者 张师伟 薄萧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7-56,共10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府早已经建立在了人民民主的基础上,既在性质及宗旨上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也在过程和程序上贯彻和落实着人民民主的理念,践行着民主行政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必须自觉地贯彻和落实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府早已经建立在了人民民主的基础上,既在性质及宗旨上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也在过程和程序上贯彻和落实着人民民主的理念,践行着民主行政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必须自觉地贯彻和落实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民主是全过程民主的重要理念,在行政过程中保持并扩充面向人民群众的广泛开放性,深化、细化行政过程对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制度吸纳。中国地方政府行政过程对协商民主制度的充分吸纳,拓宽了接受人民意志要求的制度空间,充分体现了其民主性;能及时把握需要处理的问题,增加了行政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密切了人民群众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为地方政府赢得了更为扎实广泛的群众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行政过程 开放性 协商民主 制度吸纳
下载PDF
微信民主和制度吸纳:基层治理中微信政治参与的激进化——以浙江海盐垃圾焚烧发电厂抗议事件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赵玉林 原珂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4,共11页
迅速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大社交平台的微信,开始被公众用于影响基层政府过程。针对基层民众微信政治参与激进化的端倪,以新近发生的浙江海盐垃圾焚烧发电厂抗议事件为案例,主要采取观察法、访谈法,分析了官方公众号、民间公众号、朋友圈、... 迅速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大社交平台的微信,开始被公众用于影响基层政府过程。针对基层民众微信政治参与激进化的端倪,以新近发生的浙江海盐垃圾焚烧发电厂抗议事件为案例,主要采取观察法、访谈法,分析了官方公众号、民间公众号、朋友圈、聊天群在此次事件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作用,归纳了微信政治参与激进化的原因,指出微信与基层民主间存在着耦合关系,从自下而上、上下互动、自上而下三个层面提出通过制度建设吸纳微信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政治民主 制度吸纳 基层治理
下载PDF
薪酬激励与制度吸纳: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路径 被引量:20
3
作者 周兆海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3,共4页
职业吸引力是职业发出的讯息是否契合在职人员和求职人员的生存性或发展性择业需求,进而引发其去留意愿和应聘参与程度。职业吸引力高低受职业提供和社会空间特质两大因素影响。目前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较低,主要原因是职业提供使其面临... 职业吸引力是职业发出的讯息是否契合在职人员和求职人员的生存性或发展性择业需求,进而引发其去留意愿和应聘参与程度。职业吸引力高低受职业提供和社会空间特质两大因素影响。目前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较低,主要原因是职业提供使其面临生存与发展窘境,而农村社会空间特质贫乏且被排斥。因此,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路径包括,整体提升工资水平与分级分类定津贴的薪酬激励和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向农倾斜的制度吸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师 职业吸引力 薪酬激励 制度吸纳
下载PDF
制度吸纳评价:政务服务评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理论逻辑--以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自强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77,131,共11页
公众有效参与政府绩效评价历来是我国政府治理实践中的一大难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实践,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运行步入标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轨道,并在部分地方取得显著成... 公众有效参与政府绩效评价历来是我国政府治理实践中的一大难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实践,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运行步入标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轨道,并在部分地方取得显著成效。基于部分典型地方“好差评”制度的成功实践探索,研究旨在揭示政务服务评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政务服务评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制度吸纳评价”的制度系统逻辑:“好差评”制度系统在基于“制度吸纳服务”“制度吸纳主体”和“制度吸纳技术”三重吸纳的制度设计吸纳层、基于行政技术与信息技术混合适配的技术适配化归层、基于好评子系统与差评子系统双轨运转的系统集成交互层以及考核激励与主动改进达成规范秩序的能量释放反馈层等4个层次的动态运转下释放出规范秩序能量,并在反馈作用下完成了对行政效能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吸纳评价 政务服务评价 行政效能 “好差评” 制度系统
下载PDF
制度吸纳-社会整合:县域社会优抚的结构及其政治过程
5
作者 程坤鹏 苏晓丽 周文星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9年第2期233-256,共24页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乡村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因应治理之道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以D县为个案,运用SFIC框架,梳理和剖析了D县“皮”与“毛”的社会优抚模式,彰显了一套制度吸纳和社会整合的中国乡村治理叙事。研究进一步发现,...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乡村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因应治理之道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以D县为个案,运用SFIC框架,梳理和剖析了D县“皮”与“毛”的社会优抚模式,彰显了一套制度吸纳和社会整合的中国乡村治理叙事。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压力型体制下,基层官僚将维稳视为一项政治任务,因社会资本和组织间协作等要素的催化,封闭性体制的窗口被打开,使科层官僚得以吸纳社会组织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了以社会整合为特征的协同治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优抚 制度吸纳 社会整合 政治过程
下载PDF
制度性吸纳与军人政权韧性:以缅甸和泰国为例
6
作者 王正绪 卢嘉珺 《公共治理研究》 2024年第1期5-20,共16页
军人政治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政治现象。在解释东南亚军人政权韧性的框架下考察制度性吸纳和治理绩效表现对军人政权韧性的影响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了制度性吸纳并取得一定的治理绩效的军人政权具备较强的韧性,能够... 军人政治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政治现象。在解释东南亚军人政权韧性的框架下考察制度性吸纳和治理绩效表现对军人政权韧性的影响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了制度性吸纳并取得一定的治理绩效的军人政权具备较强的韧性,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分别对缅甸(奈温和苏貌政权)和泰国(沙立—他侬和沙鄂—江萨政权)的两对军人政权进行最大相似性比较后发现,制度性吸纳有利于军人政权获得高韧性;而制度性吸纳与良好的绩效表现均是影响政权韧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中的必要不充分部分(INU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缅甸和泰国中均获得高度韧性的军人政权进行最大差异性比较可证明,制度性吸纳是这些政权获得高度韧性的共同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人政权 缅甸 泰国 制度吸纳 制度韧性
下载PDF
从权宜之计到制度吸纳:基于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实证研究
7
作者 王清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6年第1期83-97,共15页
地方政府不仅面临上级的考核压力,同时也处于社会的场域之中。处于压力型体制和社会场域之间的地方政府如何回应社会压力?已有研究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权宜之计回应社会压力,但是各地出现的决策咨询委员会显示,地方政府回应社会的方式逐步... 地方政府不仅面临上级的考核压力,同时也处于社会的场域之中。处于压力型体制和社会场域之间的地方政府如何回应社会压力?已有研究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权宜之计回应社会压力,但是各地出现的决策咨询委员会显示,地方政府回应社会的方式逐步从权宜之计转变为制度吸纳。制度吸纳兼具民意吸纳性和行政主导性的双重特征。虽然制度吸纳使地方政府化被动为主动,但是制度吸纳中民意吸纳性和行政主导性使其具有内在不兼容性,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压力型体制 制度吸纳 决策咨询委员会
原文传递
技术嵌入与制度吸纳:提高政府技术治理绩效的运作逻辑 被引量:44
8
作者 沈费伟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86,共7页
目前学界对技术治理研究的框架主要有技术赋权与技术监管、技术生产与技术约束。然而这两种研究视角都将技术治理的治理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从技术治理的制度层面展开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反思当前我国技术治理... 目前学界对技术治理研究的框架主要有技术赋权与技术监管、技术生产与技术约束。然而这两种研究视角都将技术治理的治理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从技术治理的制度层面展开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反思当前我国技术治理绩效提高仍停留于表层的技术手段升级改造,忽略了制度支持在技术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事实出发,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提高政府技术治理绩效路径:技术嵌入与制度吸纳,并分析这一新路径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最后得出技术治理需要注重技术与制度的动态平衡,促进二者之间的共生发展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治理 技术嵌入 制度吸纳 政府治理
原文传递
制度化吸纳与一体化治理: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有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98,共5页
在传统社会,我国以农业立国,乡村社会的稳定是国家秩序稳定与延续的基础,对其进行官治主导的治理就成为制度化的必然选择,而官治的刚性缺陷、国家能力与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官僚体系的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乡村社会的目的需要新的可控制的... 在传统社会,我国以农业立国,乡村社会的稳定是国家秩序稳定与延续的基础,对其进行官治主导的治理就成为制度化的必然选择,而官治的刚性缺陷、国家能力与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官僚体系的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乡村社会的目的需要新的可控制的治理权威。乡村社会中既有的宗族权威作为一个有效的联合对象,成为官僚制度吸纳的另一个权威体系。这样,在传统乡村社会就形成了官治主导、族治辅助的一体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制度吸纳 一体化治理
下载PDF
制度性吸纳与东亚威权主义政府执政地位的保持——对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睿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19,154,共20页
吸纳被认为是威权主义政府执政地位得以长期保持的重要因素。以甘迪为代表的学者从政治制度角度讨论了议会吸纳的作用,并以理性选择模型分析吸纳的作用过程。本文以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东亚国家为案例,更为全面地分析了议会、政党和... 吸纳被认为是威权主义政府执政地位得以长期保持的重要因素。以甘迪为代表的学者从政治制度角度讨论了议会吸纳的作用,并以理性选择模型分析吸纳的作用过程。本文以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东亚国家为案例,更为全面地分析了议会、政党和行政机关的吸纳对威权主义政府的执政地位保持的作用,并提出了制度性吸纳的"竞争性抑制"机制。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经由这一机制,制度性吸纳越强,反对派力量被扼制,威权主义政府执政地位倾向于保持;反之,反对派力量迅猛发展,威权主义政府执政地位就会难以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吸纳 威权主义政府 竞争性抑制 韩国 新加坡 菲律宾
下载PDF
渐进决策模式下的民意吸纳制度改革路径分析
11
作者 李鑫 《时代人物》 2021年第5期0095-0096,共2页
民意吸纳制度是现代政府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提供决策方案,评价政策效果等作用。一个政府是否能够制定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往往取决于其民意吸纳机制是否能在政策过程中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理论界大多是对民意吸纳制度... 民意吸纳制度是现代政府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提供决策方案,评价政策效果等作用。一个政府是否能够制定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往往取决于其民意吸纳机制是否能在政策过程中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理论界大多是对民意吸纳制度本身进行分析和研究,而涉及我国民意吸纳制度的改革过程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试图结合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思想,从分析我国民意吸纳制度的改革路径出发,论述渐进决策模式下的民意吸纳制度存在的不足及改革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意吸纳制度 渐进决策模式 行政改革 公共政策
下载PDF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制度-技术”的分析框架
12
作者 尹家和 陈腾瀚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60-70,共11页
基于技术手段应用于疫情治理的成功实践,探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技术路径,采用“制度-技术”的分析框架,关注我国疫情治理中制度如何吸纳技术应用于治理实践以及技术嵌入对于制度变革和治理效果的影响。制度与技术的双向互动推动... 基于技术手段应用于疫情治理的成功实践,探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技术路径,采用“制度-技术”的分析框架,关注我国疫情治理中制度如何吸纳技术应用于治理实践以及技术嵌入对于制度变革和治理效果的影响。制度与技术的双向互动推动疫情治理:一方面,党政机构通过吸纳先进技术工具以完善疫情治理程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党领导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等转化为疫情治理的实际效能。另一方面,在人民至上的制度价值引导下,技术发明、运行、应用的逻辑及其内在的规范性、程序性要求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有效嵌合,推进民主制度优势和文化制度优势转化为疫情治理的民主实践和有效的全民抗疫动员,最终形成了制度与技术的良性互动,由此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制度优势。基于“制度-技术”的分析框架,提出坚持技术创新与治理变革,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变革;完善制度法规,加强技术治理风险防范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吸纳 技术嵌入 治理变革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下载PDF
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与未来走向——基于1978—2012年政策文本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进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41-148,共8页
农民工社会政策作为政府回应农民工群体流动的重要制度措施,在不同的时期遵循着不同的建构逻辑。通过对1978—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政策公报中关于农民工的社会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经历了从流动控制向... 农民工社会政策作为政府回应农民工群体流动的重要制度措施,在不同的时期遵循着不同的建构逻辑。通过对1978—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政策公报中关于农民工的社会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经历了从流动控制向制度吸纳的转向。在西方社会权利理论和本土社会现实的双重启发下,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未来的建构将遵循社会权利逻辑,注重社会公平,强化农民工的主体性,建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政策 控制流动 制度吸纳 社会权利
下载PDF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化研究
14
作者 金更兴 周叶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3-62,共10页
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实现对党外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精神状态、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有效引领。推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化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是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 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实现对党外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精神状态、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有效引领。推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化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是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提升高校统战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高校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在推进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化方面取得了顶层制度设计逐步建立、系列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新兴制度举措初步展现等成效,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载体制度建设不足、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反映机制建设不足、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落实不够等问题。这就需要在建立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研判机制、提升党外知识分子组织制度建设水平、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吸纳制度化等方面着力推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 思想政治引领制度 政治吸纳制度
原文传递
新时代推进留学人员代表人士政治吸纳制度化的内在逻辑及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更兴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9-47,共9页
留学人员代表人士政治吸纳制度化既是加强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制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推进留学人员代表人士政治吸纳制度化有着内在的逻辑理路,即强化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党外代表人士... 留学人员代表人士政治吸纳制度化既是加强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制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推进留学人员代表人士政治吸纳制度化有着内在的逻辑理路,即强化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加强统战工作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留学人员工作制度创新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学人员代表人士政治吸纳制度化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顶层制度设计有待完善、留学人员组织工作制度机制薄弱、制度化渠道相对有限、留学人员组织化程度不高等不足。为此,需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规律,结合留学人员群体特点,从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强化留学人员组织制度建设、拓展制度化渠道、加大制度宣传落实等方面切实采取有效举措予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人员代表人士 政治吸纳制度 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制度建设
原文传递
理解邻避冲突中政府回应的差异化模式:基于城市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小逸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118,共6页
现有文献大多采取冲突—维稳视角,考察地方政府对邻避冲突的事件性回应。这种研究视角忽略了冲突事件所处的城市治理环境,不能解释为何地方政府对邻避冲突存在事件性回应和制度性回应这两种不同的回应模式。从城市治理理论出发,本文认... 现有文献大多采取冲突—维稳视角,考察地方政府对邻避冲突的事件性回应。这种研究视角忽略了冲突事件所处的城市治理环境,不能解释为何地方政府对邻避冲突存在事件性回应和制度性回应这两种不同的回应模式。从城市治理理论出发,本文认为冲突回应研究应当放置于更为广阔的城市治理框架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不同政府回应模式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政府回应邻避冲突的解释框架。一方面,邻避议题与城市治理目标的契合程度构成政府回应策略选择的目标动力,另一方面,地方治理网络的开放程度、政府制度吸纳能力构成政府回应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本文最后提出政府应对邻避冲突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冲突 城市治理 政府回应 制度吸纳
原文传递
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思考 被引量:21
17
作者 齐杏发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51,共11页
当前,中国的网络反腐呈现出深入发展的态势,其影响不断扩大,也收到一定效果。网络反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集体腐败难题,惩治和预防腐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的形成亦有帮助。但... 当前,中国的网络反腐呈现出深入发展的态势,其影响不断扩大,也收到一定效果。网络反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集体腐败难题,惩治和预防腐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的形成亦有帮助。但网络反腐也有明显的不足,它既有自身的局限性,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政治不信任,存在着诱发过度政治参与的可能,进而破坏稳定的政治秩序。针对网络反腐的无序状况,迫切需要进行制度规范,从法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发挥其积极作用,防范潜在风险,积累正能量,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反腐 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 制度吸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