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制度美学要义
1
作者 程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儒家制度美学脱胎于礼乐美学,发展自儒家外王的思想方向,要求通过审美生活的制度建构实现审美化的政治图景。儒家认为,礼乐不仅是与天地运行完美适应而且又切合人性、人情的制度,而且在践行方式与结构、形式上也体现了审美的考虑。审美... 儒家制度美学脱胎于礼乐美学,发展自儒家外王的思想方向,要求通过审美生活的制度建构实现审美化的政治图景。儒家认为,礼乐不仅是与天地运行完美适应而且又切合人性、人情的制度,而且在践行方式与结构、形式上也体现了审美的考虑。审美生活可以为政治规定、政治权力提供真实而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基础,本身也是政治生活的文化表征;但并非所有的审美生活都具有合法性,需要运用制度力量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为此,需要在国家政治、文化、教育系统中确立审美生活典范,建立传播审美文化经典的文教制度,设立规约和指导审美实践的职能部门,而能承担此重任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圣王,其目标是要通过推行礼乐教化以实现大一统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美学 礼乐 圣王 大一统 教化
下载PDF
审美乌托邦:儒家制度美学思想及其内在困结 被引量:2
2
作者 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7-199,共13页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制度美学 审美乌托邦 审美功利主义 仁政 礼乐文明
原文传递
制度美学概念刍议 被引量:2
3
作者 程勇 叶伟斐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335-348,561-562,共15页
制度美学的概念由制度与美学组合而成,体现的问题意识是制度与审美的一体互动性,亦即在制度与审美一体互动视野中思考制度与审美的问题,包括制度之美、审美生活的制度建构、审美制度三个层面。制度美学是从社会生存感觉、人性、真理、... 制度美学的概念由制度与美学组合而成,体现的问题意识是制度与审美的一体互动性,亦即在制度与审美一体互动视野中思考制度与审美的问题,包括制度之美、审美生活的制度建构、审美制度三个层面。制度美学是从社会生存感觉、人性、真理、正义等维度思考制度本体,认为审美生活的理念与形式都应体现制度建构的要求,审美生活的合法性在于塑造朝向制度认同建构的社会感觉共同体,美学本身也存在制度问题,既指美学思想的制度化,也指借由审美制度,才可能形成对美与审美的理解以及据以开展的审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美学 制度之美 审美生活的制度建构 审美制度
原文传递
1980年代美学会议与新时期美育的制度逻辑 被引量:7
4
作者 符晓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1,共4页
198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完成了对美育思想新的叙述,加之美学学会会议和美育专门会议的多元建构,使美育成为美学史和美学制度的核心观念。新时期美学会议对美育的确证、建构与重构,很大程度上肇生了美育制度元素,对美育制度的形... 198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完成了对美育思想新的叙述,加之美学学会会议和美育专门会议的多元建构,使美育成为美学史和美学制度的核心观念。新时期美学会议对美育的确证、建构与重构,很大程度上肇生了美育制度元素,对美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流播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会议 美育 美学制度 美育制度
下载PDF
赋役制度与儒道文艺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炬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00-105,共6页
赋役制度与儒道文艺观的生成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儒家肯定赋役的合理性,要求以“兴、观、群、怨”和“温柔敦厚”来发挥文艺的社会功用,主张制度美学;道家否定赋役,渴望摆脱赋役的束缚,主张自然美学。两家的文艺观奠定了后世社会功用和艺... 赋役制度与儒道文艺观的生成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儒家肯定赋役的合理性,要求以“兴、观、群、怨”和“温柔敦厚”来发挥文艺的社会功用,主张制度美学;道家否定赋役,渴望摆脱赋役的束缚,主张自然美学。两家的文艺观奠定了后世社会功用和艺术审美两种基本的文艺形态。总体来讲,在封建社会里,这两种文艺美学在一定程度上随着赋役制度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文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制度 制度美学 自然美学
下载PDF
新时期美学制度的形成与流播——以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符晓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7-270,共4页
美学制度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作为新时期美学制度的起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肩负着为未来长时间内美学发展奠定基础的使命,周扬成为这次会议的立法者。第一次美学会议讨论的内容成为之后美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 美学制度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作为新时期美学制度的起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肩负着为未来长时间内美学发展奠定基础的使命,周扬成为这次会议的立法者。第一次美学会议讨论的内容成为之后美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美学制度的形成与流播上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制度 美学会议 周扬 美学学会 形成与流播
原文传递
“《文艺报》美学小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美学制度建设 被引量:1
7
作者 符晓 《中国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71-182,304-305,共13页
1956年12月15日出版的《文艺报》(第23号)刊发了一条关于'《文艺报》美学小组'的简讯,从中可以窥探'美学小组'的活动。'《文艺报》美学小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舆论环境下生成,并与当时的'美学大讨... 1956年12月15日出版的《文艺报》(第23号)刊发了一条关于'《文艺报》美学小组'的简讯,从中可以窥探'美学小组'的活动。'《文艺报》美学小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舆论环境下生成,并与当时的'美学大讨论'存在着必然联系。无论讨论话题还是人才储备,'《文艺报》美学小组'的相关活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学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报》 “《文艺报》美学小组” 美学大讨论” 朱光潜 美学制度
原文传递
“内圣外王”与儒家美学的精神逻辑及话语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程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0-95,共6页
"内圣外王"是理解儒家美学思想的内在视野。沿内圣的方向,儒家发展出以个体精神超越为关注核心、以性与天道相贯通为最高境界的心性美学,试图通过诗性伦理的思路来解决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沿"外王"的方向,儒家发展... "内圣外王"是理解儒家美学思想的内在视野。沿内圣的方向,儒家发展出以个体精神超越为关注核心、以性与天道相贯通为最高境界的心性美学,试图通过诗性伦理的思路来解决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沿"外王"的方向,儒家发展出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制度美学,试图通过诗性政治的思路来解决美学与政治学的关系。"内圣外王"决定了儒家大局观美学理论形态,以及将美学问题与文化、政治问题合并思考并一起解决的方法论,这既具有深刻的智慧,也潜藏着内在的思想矛盾,不仅影响美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也使儒家审美理想变得僵硬枯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儒家 心性美学 制度美学
原文传递
The Treaty of San Francisc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Movement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9
作者 Tae-Jin Y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2期88-111,共24页
The leader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believed in their master, Yoshida Shoin (吉田松陰), who claimed that in order for the islands of Japan not to be a colony of the powerful Western states, Japan had to conquer nea... The leader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believed in their master, Yoshida Shoin (吉田松陰), who claimed that in order for the islands of Japan not to be a colony of the powerful Western states, Japan had to conquer nearby countries. This led to Japan’s invas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 Taiwan, Korea, and Manchuria, which ultimately led to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of 1931,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Pacific War. Surprisingly, the subject and the timing of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se acts of war were in the same order of Yoshida Shoin’s proposal on preoccupancy.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 was romanticized as clearing the barbaric culture by civilization,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of 1904 was romanticized as the realization of Eastern Peace. However, Japanese policies of aggressions were first deemed illegal by international law during the 1931 Manchurian Incident by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Japanese Empire received the recommendation by the League of Nations to restore to original state, but declined and exited from the League of Nations. Following their exit, they started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Pacific War and eventually lost in 1945. The goal of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of 1951 was to punish Japan’s aggressions. However, as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tarted to arise in 1948, the punishment was eased, and their punishment for the aggressions on the Ryukyu Islands, Taiwan, and Korea was nearly unasked for.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s of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in the views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established by Manley O. Hudson of Harvard University and others in U.S. academia and judici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shida Shoin’s “preemptive occupation” of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First Anglo-Japanese Agreement The Inquiry Manley O. Hudson the Progressive C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League of Nations’ verdict on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James W. Garner HarvardDraft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1935
下载PDF
科举制与唐代美学之关系的多维解读
10
作者 刚祥云 《中国美学》 2022年第2期28-42,共15页
隋唐时期国家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取士的发明,使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逐步被赋予了制度形式,它对理解唐代美学(艺术)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一方面,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晋身通道,从而造就了积极进取的“新士人群体”,参与了新制度和新秩序... 隋唐时期国家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取士的发明,使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逐步被赋予了制度形式,它对理解唐代美学(艺术)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一方面,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晋身通道,从而造就了积极进取的“新士人群体”,参与了新制度和新秩序的建构,为唐代社会注入了昂扬向上的新活力,成为奠定“盛唐气象”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子。另一方面,因发明“诗赋取士”,国家设立书学博士,选官任用讲究“身言书判”,其以制度参与和利禄诱导的方式直接刺激和推动着唐代诗文与书法艺术的创作及文人对相关理论的提纯与总结,并间接影响其他门类艺术美学的发展。其中,制度的规约性、诱导性、刺激性,以及通过制度背景所确立的巨大“功名场域”和“文艺场域”,是解开科举制与唐代美学缘何发生关系这一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唐代诗歌 唐代书画 制度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