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福喜与皇家弓箭
1
作者 李士杰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8-59,共2页
作为冷兵器时代杀伤力最强的兵器,弓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制作传统弓箭的技艺由来已久,并在中国古籍中多有记载。传统弓箭不仅是冷兵器中最具杀伤力的射远武器之一,也是古人们举行“射礼”的工具和武举考试中一项最... 作为冷兵器时代杀伤力最强的兵器,弓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制作传统弓箭的技艺由来已久,并在中国古籍中多有记载。传统弓箭不仅是冷兵器中最具杀伤力的射远武器之一,也是古人们举行“射礼”的工具和武举考试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但至清末,随着近代火器的引进,弓箭渐渐失去了其射远武器的主导地位,在民间的制作使用也日渐衰微。近日,记者有幸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间居民小平房里,见到了“聚元号”弓箭铺第10代传人、满族弓箭制作师——杨福喜。杨福喜今年48岁。虽说他留了一脸浓密的络腮须,也无法掩饰他“不惑之年”的豪壮。他指着墙上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题写的“聚元号”的牌匾,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他传承祖业的始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福喜 满族作师 人物访谈 制弓手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冷兵器
原文传递
弓箭往事
2
《走近科学》 2006年第4期59-61,共3页
至上个世纪末,能按传统方式制作弓箭的在整个弓箭大院就只剩当年“聚元号”的传人、年过古稀的杨文通老人了。为了使这门凝聚着先人聪明智慧的手艺得以保存,有着一份稳定收入的杨福喜在不惑之年放弃了工作,开始继承老父的制弓手艺,... 至上个世纪末,能按传统方式制作弓箭的在整个弓箭大院就只剩当年“聚元号”的传人、年过古稀的杨文通老人了。为了使这门凝聚着先人聪明智慧的手艺得以保存,有着一份稳定收入的杨福喜在不惑之年放弃了工作,开始继承老父的制弓手艺,回家当起了“手艺人”,成了“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好在杨福喜从小就耳濡目染家传绝技,十分了解弓箭的全套制作方法,而且还有以往当木工的技术做基础,学起来自然很快就能上手了……于是,“聚元号”得以重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作工艺 保存 制弓手艺 作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