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35年皇太极获取“制诰之宝”的政治意义试析——以传国玉玺与成吉思汗哈斯宝的性质比较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钟焓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7,共27页
近来不少国外学者将1635年皇太极获得所谓林丹汗的传国玉玺的意义定性为继承了蒙元帝国政治遗产的统治合法性。本文认为,皇太极对玉玺事件的操控与利用主要还是着眼于其处理内政的需要,即加速实现将原有汗权统治体制改造升级为中央集权... 近来不少国外学者将1635年皇太极获得所谓林丹汗的传国玉玺的意义定性为继承了蒙元帝国政治遗产的统治合法性。本文认为,皇太极对玉玺事件的操控与利用主要还是着眼于其处理内政的需要,即加速实现将原有汗权统治体制改造升级为中央集权化的帝制模式,从而满足自己对君权扩张的政治需求。它并不意味着皇太极由此拥有了统治蒙古或内地的君权合法性,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对该玉玺的占有也未促使尚在后金控制区域之外的漠北蒙古和内地汉人前来归顺或大量投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诰之宝 传国玉玺 成吉思汗哈斯 统治合法性
原文传递
江西德兴收集的明代诰书 被引量:1
2
作者 孙以刚 《江西文物》 1989年第1期70-125,共2页
江西省德兴县文管所收集到一帧明成祖朱棣赐给明初重臣户部尚书夏原吉祖母刘氏的诰书。 诰书系宫廷特制丝绢织品,以重叠祥云纹为底,色分淡、中、老黄、灰青和普兰五色。诰书纵35.1、横305厘米。诏令的文字为墨笔楷书,法度谨严,端庄,至... 江西省德兴县文管所收集到一帧明成祖朱棣赐给明初重臣户部尚书夏原吉祖母刘氏的诰书。 诰书系宫廷特制丝绢织品,以重叠祥云纹为底,色分淡、中、老黄、灰青和普兰五色。诰书纵35.1、横305厘米。诏令的文字为墨笔楷书,法度谨严,端庄,至今色泽乌黑加初。其落款书:“永乐十年二月初一日”,款上钤盖的“制诰之宝”,为篆书体的玺印。诰书上编有墨书的“甲字捌佰玖拾贰号”,并钤盖细篆“制诰之宝”的骑缝印。卷尾织永“乐六年月日”篆书字样。(图版叁,3)现将诰文录之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诰之宝 户部尚书 明初 夏原吉 文管所 朱棣 江西省德兴县 玺印 江西德兴 普兰
下载PDF
从禅岱封诰说到诰敕文
3
作者 圣华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0-40,共1页
北京市档案馆从今年年初发出通告征集档案资料以来,已经陆续收到各界人士的一些捐赠,其中不乏珍品。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禅岱封诰更引人注意。封诰为绫质,通长420厘米,幅宽31厘米。青、红、黄、白、棕各色相间。诰文为满汉合璧。文前... 北京市档案馆从今年年初发出通告征集档案资料以来,已经陆续收到各界人士的一些捐赠,其中不乏珍品。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禅岱封诰更引人注意。封诰为绫质,通长420厘米,幅宽31厘米。青、红、黄、白、棕各色相间。诰文为满汉合璧。文前有织就的双龙拥玉箸篆书“奉天诰命”字样。汉文右衍,每行14字,共230字。满文左衍,两种文字于中间汇合。封诰的制发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用“制诰之宝”印玺。封诰较完好,系禅岱后人精心保存下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乾隆 制诰之宝 满汉 北京市档案馆 玉箸篆 建宁镇总兵 文武官员 档案资料 阿桂
下载PDF
论“元传国玺”流传始末 被引量:2
4
作者 春花 《满语研究》 2018年第1期132-137,共6页
"传国玉玺"为中原皇帝世代相传的宝物,元朝曾收藏一枚"传国玉玺"。1368年,元败于明,玉玺被元惠宗携往上都,后丢失。17世纪初,玉玺被发现后由土默特部首领取走。1628年,林丹汗打败土默特部,将其夺走。1635年,蒙古军... "传国玉玺"为中原皇帝世代相传的宝物,元朝曾收藏一枚"传国玉玺"。1368年,元败于明,玉玺被元惠宗携往上都,后丢失。17世纪初,玉玺被发现后由土默特部首领取走。1628年,林丹汗打败土默特部,将其夺走。1635年,蒙古军队归顺清军,并将其献给清军统帅。皇太极获此国玺,为其统一蒙古诸部,入主中原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基础。为防蒙古惦记此国玺,乾隆帝命抹掉原有字样后收藏起来,又仿造一枚元传国玺以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传国玺 玉玺 制诰之宝
下载PDF
元传国玺传承始末
5
作者 鲍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13,44,共4页
国玺是皇权的象征。元传国玺在北元诸帝中传承,至1634年,林丹汗败亡。1635年,额哲洪台吉献“制诰之宝”于皇太极,象征北元之灭亡。1388年,也速迭儿从脱古思帖木儿手中夺得元传国玺,并非表明北元实际灭亡。文章以具体国玺传承史论证了北... 国玺是皇权的象征。元传国玺在北元诸帝中传承,至1634年,林丹汗败亡。1635年,额哲洪台吉献“制诰之宝”于皇太极,象征北元之灭亡。1388年,也速迭儿从脱古思帖木儿手中夺得元传国玺,并非表明北元实际灭亡。文章以具体国玺传承史论证了北元灭亡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元灭亡 元传国玺 传承 制诰之宝
下载PDF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昭雪
6
作者 李尚英 《紫禁城》 1991年第6期46-46,共1页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兄弟。他从十六岁起就戎装上阵,驰骋於疆场二十馀年,战功卓著。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同皇太极征讨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因大功获“墨尔根代青”的赐号。五年,皇太极设立六部,命多...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兄弟。他从十六岁起就戎装上阵,驰骋於疆场二十馀年,战功卓著。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同皇太极征讨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因大功获“墨尔根代青”的赐号。五年,皇太极设立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九年,多尔衮又率师往招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子额哲,并获得元代玉玺“制诰之宝”,皇太极据此改元崇德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崇德元年(1636年),多尔衮被进封为睿亲王。他还多次参与对明战争,迫使明朝重要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降清,为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崇德八年,皇太极病逝,多尔衮辅佐其子福临登极为帝(是为顺治),并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从而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联合吴三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尔衮 察哈尔蒙古 济尔哈朗 满洲贵族 墨尔根 清军入关 制诰之宝 清太宗 清太祖努尔哈赤 平反昭雪
下载PDF
长安中丰店所见清代武官家族文物
7
作者 邵晶 《上海文博论丛》 2011年第1期34-39,共6页
2008年10月,开展西安市长安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时,我们于斗门街道中丰店村发现了一批清代文物,后确定为西安市新增文物点。这批文物,为清初武官"诰封敕授特进光禄大夫总镇贵州安顺大都督"
关键词 大都督 光禄大夫 敕授 总镇 张玉麒 满汉 制诰之宝 通议大夫 康乾时期 千家峒
下载PDF
元传国玺传承始末——兼论北元灭亡年代 被引量:2
8
作者 鲍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5-129,共5页
传国玺象征皇权。1368年元惠宗携元传国玺北徙沙漠。元传国玺“制诰之宝”传承于北元孛儿只斤氏诸可汗手中,历时260多年。北元察哈尔正统可汗、元惠宗15世孙,北元末帝林丹汗于1634年兵败殁于青海大草滩;次年其子额哲将“制诰之宝”献给... 传国玺象征皇权。1368年元惠宗携元传国玺北徙沙漠。元传国玺“制诰之宝”传承于北元孛儿只斤氏诸可汗手中,历时260多年。北元察哈尔正统可汗、元惠宗15世孙,北元末帝林丹汗于1634年兵败殁于青海大草滩;次年其子额哲将“制诰之宝”献给后金皇太极。元传国玺传承始末证实元朝延续政权之历史过程,不应以1388年为“北元”之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传国玺 制诰之宝 传承始末 北元灭亡年代
原文传递
缣帛档案兴衰考(下)
9
作者 赵彦昌 《山东档案》 2009年第4期57-58,共2页
三、缣帛档案的衰落缣帛档案在经历千余年的发展后,尤其是在纸张被人们普遍使用之后,悄悄地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当然这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其外部因素。(一)缣帛档案衰落的内在原因1.价格昂贵,不易删改。由于缣帛昂贵的价格,无法像竹... 三、缣帛档案的衰落缣帛档案在经历千余年的发展后,尤其是在纸张被人们普遍使用之后,悄悄地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当然这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其外部因素。(一)缣帛档案衰落的内在原因1.价格昂贵,不易删改。由于缣帛昂贵的价格,无法像竹简那样普及全国,只能适用于中上层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缣帛档案 上层人士 制诰之宝 崔瑷 简牍档案 弃旧换新 曹褒 新型载体 送火 《战国策》
原文传递
传国玉玺与清朝正统论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蔡名哲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制诰之宝在明清易代之际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皇太极君臣视该玺为秦玺,故其继统乃来自汉唐以来诸王朝。当得玺的消息传出,还出现该玺为掌教符印之说,并为清朝所接受。入关后清朝淡化该玺之重要性,并视之为元玺,乾隆皇帝更称大清得统在... 制诰之宝在明清易代之际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皇太极君臣视该玺为秦玺,故其继统乃来自汉唐以来诸王朝。当得玺的消息传出,还出现该玺为掌教符印之说,并为清朝所接受。入关后清朝淡化该玺之重要性,并视之为元玺,乾隆皇帝更称大清得统在德不在玺,并毁坏该玺,但却在多年后又予重制,以免显得清初得统不正。当蒙古王公献上同名玉玺,皇帝面对蒙古仍打算利用之。从传国玺能见清朝正统论在不同阶层、时段、文化中的调整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国玺 制诰之宝 大清 正统论 交泰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