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制造业外迁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关联性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娅 梁明 +1 位作者 徐斯 齐冠钧 《国际贸易》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3,共11页
制造业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目前,以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业外迁规模整体可控,越南和印度是中国制造业外迁的主要承接地,但两国与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越南高度依赖中国产业链... 制造业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目前,以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业外迁规模整体可控,越南和印度是中国制造业外迁的主要承接地,但两国与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越南高度依赖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其纺织服装业大体形成了“中国生产中间品及设备-越南加工生产-消费品出口发达国家”的分工模式;而印度产品生产以本国产业链供应链为主,对中国依赖性较小。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针对不同外迁目的地制定引导政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根植性;以区域合作机制为抓手,构筑“以我为主”的区域制造网络;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延缓制造业外迁步伐;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外迁 产业链供应链关联 纺织服装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下载PDF
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外迁问题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胡国良 王继源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64,共15页
本文通过构建中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制造业的三个技术类别、两个发展阶段以及三个影响渠道定量测算了制造业外迁对中国GDP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对美出口以高技术产品为主,高技术制造业受美制约较大,需要重点关注;(2)... 本文通过构建中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制造业的三个技术类别、两个发展阶段以及三个影响渠道定量测算了制造业外迁对中国GDP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对美出口以高技术产品为主,高技术制造业受美制约较大,需要重点关注;(2)制造业外迁通过直接效应、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三个渠道产生影响,短期内直接效应是主要影响渠道,而长期内溢出效应是造成部门间差异的主要因素;(3)短期内低技术制造业外迁对国内GDP的影响程度最大,长期内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将超过低技术制造业,而且中高技术制造业外迁更加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为减轻产业外迁的冲击,本文建议应对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业采取差异化政策,特别要注重强化中高技术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主导性与不可替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 制造业外迁 产业链 产业结构
原文传递
制造业外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振中 《宏观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21,35,共18页
近年来,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及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中国制造业出现大量的外迁,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总量上,总体规模影响不大,但行业受冲击程度不一;集聚度上,总体... 近年来,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及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中国制造业出现大量的外迁,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总量上,总体规模影响不大,但行业受冲击程度不一;集聚度上,总体略有下降,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仍在增强;发展质量上,总体呈现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攀升趋势,但贸易摩擦下提质较为困难。从可替代性的角度看,制造业外迁推动了广东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总量、集聚度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从成本收益比的角度看,制造业外迁后,由于部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在越南提供服务的成本收益比要大于从广东本土提供服务,导致广东省相应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集聚度下降;从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角度看,部分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无法在时空上分割,因此出现了均无外迁和整体外迁并存的现象;从产业配套完整性的角度看,不同情形下的制造业外迁,取决于迁入地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完整程度,但更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可替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外迁 生产性服务业 影响机理
原文传递
欧洲能源危机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潘家华 董秀成 +2 位作者 崔洪建 丁纯 严兵 《国际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7,4,共30页
当前欧洲的能源问题是在欧盟相对脆弱的能源转型过渡期由俄乌危机直接引发的能源短缺和市场紊乱危机,不仅对欧洲经济结构及其前景产生巨大冲击,还作用于欧洲政治。从经济上看,昂贵的生产成本与能源供给的短缺促使欧洲工业对外迁移,美国... 当前欧洲的能源问题是在欧盟相对脆弱的能源转型过渡期由俄乌危机直接引发的能源短缺和市场紊乱危机,不仅对欧洲经济结构及其前景产生巨大冲击,还作用于欧洲政治。从经济上看,昂贵的生产成本与能源供给的短缺促使欧洲工业对外迁移,美国和中国有望成为此轮欧洲制造业外迁的最大东道国。从政治上看,欧盟能否将打造“能源联盟”纳入其一体化进程、避免各国因适应能力的差异而出现新的政治分歧和矛盾,将是欧盟能否保持其在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制度吸引力以及政治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能源变局之后的欧洲将进入一个能源经济重新适应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变化的不确定时代。此外,尽管欧洲能源危机对于进一步提振气候雄心有着不利影响,但考虑到所有能源危机均源自垄断霸权利益的维护或强化,以碳中和为导向的全球气候治理可以釜底抽薪,消除能源危机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危机 俄乌危机 制造业外迁 欧洲一体化 碳中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