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5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RNA-509-3p/干扰素刺激基因15轴对喉癌细胞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鞠叶 秦世成 +3 位作者 孙月 石小红 迟文韬 董金叶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593-1598,I0002,共7页
目的探究微RNA(miR)-509-3p/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轴对喉癌细胞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022年1―9月,将喉癌M4E细胞分为Con组、miR-NC组、miR-509-3p组、pcDNA-ISG15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目的探究微RNA(miR)-509-3p/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轴对喉癌细胞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022年1―9月,将喉癌M4E细胞分为Con组、miR-NC组、miR-509-3p组、pcDNA-ISG15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miR-509-3p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检测血管生成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ISG15、VEGF蛋白表达;萤光素酶活性报告检测miR-509-3p和ISG15的靶向关系。结果与喉上皮细胞NP69中miR-509-3p表达(1.01±0.13)μg/L相比,喉癌细胞SCC-40、SCC-2、M4E中miR-509-3p表达[(0.61±0.08)、(0.45±0.07)、(0.18±0.07)μg/L]均降低,且M4E细胞中miR-509-3p表达低于SCC-40、SCC-2细胞(P<0.05)。与Con组相比,miR-509-3p组细胞中miR-509-3p表达增加[(1.17±0.05)μg/L比(118±0.03)μg/L];Con组细胞中miR-509-3p表达与miR-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相比,miR-509-3p组细胞增殖(1.71±0.02比3.09±0.07)、侵袭(55.33±2.52比150.67±2.52)、迁移(30.58±2.08比98.33±1.53)、形成小管数量(61.28±2.15比135.62±2.54)及细胞中ISG15(0.24±0.03比1.11±0.13)、VEGF(0.35±0.02比0.99±0.04)蛋白表达均降低,细胞凋亡率[(18.76±0.18)%比(5.61±0.08)%]增加(P<0.05);Con组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形成小管数量、凋亡率及细胞中ISG15、VEGF蛋白表达和miR-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509-3p组相比,pcDNA-ISG15组细胞增殖(3.25±0.06)、侵袭(144.00±2.65)、迁移(89.34±5.13)、形成小管数量(131.56±2.08)及细胞中ISG15(0.83±0.05)、VEGF蛋白(0.89±0.03)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6.85±0.06)%(P<0.05)。结论过表达miR-509-3p可抑制喉癌细胞血管生成及VEGF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微RNA-509-3p 干扰素刺激基因15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肿瘤免疫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发迪 李凡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06-609,共4页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是一种经干扰素诱导、刺激后显著表达的基因。可通过免疫抑制分子的浸润,免疫检查点抑制,免疫编辑等方式抑制或者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本文对ISGs在肿瘤免疫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作...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是一种经干扰素诱导、刺激后显著表达的基因。可通过免疫抑制分子的浸润,免疫检查点抑制,免疫编辑等方式抑制或者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本文对ISGs在肿瘤免疫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有望为开发更为精准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 免疫检查点抑制 免疫抑制分子 肿瘤药物
下载PDF
血清4型禽腺病毒感染LMH细胞后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
3
作者 万丽军 王盛 +12 位作者 谢芝勋 任红玉 谢丽基 范晴 罗思思 李孟 张艳芳 曾婷婷 黄娇玲 张民秀 谢志勤 李小凤 韦悠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81-2090,共10页
【目的】了解鸡肝癌细胞(LMH)感染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后干扰素(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量变化,为研究FAdV-4与ISGs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将FAdV-4感染LMH细胞,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病变,并收集感染0、12、2... 【目的】了解鸡肝癌细胞(LMH)感染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后干扰素(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量变化,为研究FAdV-4与ISGs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将FAdV-4感染LMH细胞,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病变,并收集感染0、12、24、36、48、60、72、84和96 h的细胞样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点IFN-α和IFN-β及ISGs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LMH细胞感染FAdV-448 h时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在感染12 h后,FAdV-4快速增殖,60 h时达到峰值;感染病毒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IFN-α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12和24 h,IFN-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在36 h时迅速上调表达至峰值(P<0.05),在48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时间点的表达量有所下降且趋于稳定,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SG 12、IFIT 5及DDIT 4基因在感染前期变化不大,在感染后36 h时迅速上调,在感染后96 h达到峰值(P<0.05);ZFP 313、IFITM 3及Viperin基因在感染前期表达量变化不大,随后在36 h迅速上调表达至峰值(P<0.05),在48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时间点的表达量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CD 47、OAS和PKR基因均呈现下调表达。【结论】在FAdV-4感染LMH细胞后,IFN及多种ISGs在转录水平呈现规律性变化,与病毒在LMH细胞中复制存在一定的联系,表明这些天然免疫因子可能在抗FAdV-4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 LMH细胞 干扰素 干扰素刺激基因 转录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20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沈海燕 王梦璐 +6 位作者 王松祺 聂晶晶 瞿云芝 刘志成 张春红 廖明 张建峰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124,共4页
干扰素刺激基因20(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20,ISG20)属于DEDDh外切核酸酶家族,具有3′-5′端外切核酸酶活性,能降解RNA和DNA。ISG20在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ISG20在特定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将其作为疾病的生物... 干扰素刺激基因20(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20,ISG20)属于DEDDh外切核酸酶家族,具有3′-5′端外切核酸酶活性,能降解RNA和DNA。ISG20在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ISG20在特定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将其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本文综述了ISG20的概况,阐述了近些年来ISG20的抗病毒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标记中的潜在用途,以期为ISG20抗病毒免疫研究和治疗疾病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20 核酸外切酶 抗病毒机制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瘢痕疙瘩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及相关上下游分子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的初步探究
5
作者 陈雷刚 周向昭 +3 位作者 王世宁 李亚维 刘媛媛 李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5-720,共6页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TSG)-6及相关上下游分子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收集78例瘢痕疙瘩样本,另取50例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SG-6的阳性表达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SG-6、磷酸化磷酸肌...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TSG)-6及相关上下游分子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收集78例瘢痕疙瘩样本,另取50例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SG-6的阳性表达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SG-6、磷酸化磷酸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自杀相关因子(Fas)、Fas配体(FasL)、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磷酸化Smad3(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样本中微小RNA(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组织中TSG-6的阳性表达率、TSG-6、Fas及FasL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PI3K、pAKT、TGF-β1、p-Smad3、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瘢痕疙瘩组织中TSG-6的表达水平与p-PI3K、p-AKT、TGF-β1、p-Smad3、miR-23b、miR-181a及miR-376b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与Fas及FasL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TSG-6表达降低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关,其机制可能涉及上游miR-23b、miR-181a、miR-376b及下游PI3K/AKT、Fas/FasL、TGF-β1/Smad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 微小RNA PI3K/AKT通路 Fas/FasL通路 TGF-β1/Smad通路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15抗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唐井玉 杜汉宇 +6 位作者 贾楠楠 汤傲星 刘春草 朱杰 孟春春 李传峰 刘光清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176,共7页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种大小为15 kDa的泛素样蛋白。在干扰素诱导的数百个干扰素刺激基因中,ISG15是诱导最强烈、最快的ISG蛋白之一。研究表明,ISG15对多种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此外,ISG15在调节...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种大小为15 kDa的泛素样蛋白。在干扰素诱导的数百个干扰素刺激基因中,ISG15是诱导最强烈、最快的ISG蛋白之一。研究表明,ISG15对多种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此外,ISG15在调节宿主损伤、DNA修复,调节信号通路及抗原递呈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ISG15的概况,并阐述了近年来ISG15在抗病毒、免疫调节和调节宿主信号通路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15 抗病毒作用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干扰素刺激基因15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蔡冰 尹香利 刘静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449-1454,I0003,共7页
目的探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SP18)、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Ualcan数据库分析USP18、ISG15在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选取渭南市中心医院2012年... 目的探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SP18)、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Ualcan数据库分析USP18、ISG15在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选取渭南市中心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99例乳腺癌病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进行研究。分别检测USP18、ISG15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组织USP18、ISG15表达水平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Cox回归分析乳腺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Ualcan数据库中乳腺癌组织USP18为18.40±4.17、ISG15 mRNA表达水平为168.56±43.95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0.00±3.14、30.76±8.23)(P<0.05);乳腺癌组织USP18、ISG15 mRNA表达水平高低与乳腺癌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乳腺癌组织USP18为1.67±0.53、ISG15 mRNA为1.86±0.61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3±0.34、0.99±0.33)(P<0.05);乳腺癌组织USP18、ISG15表达水平均与淋巴结转移、乳腺癌分子亚型、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相关(P<0.05);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中USP18表达水平与ISG15呈正相关(P<0.05);USP18阳性组、ISG15阳性组乳腺癌病人术后60个月生存率均低于USP18阴性组、ISG15阴性组(P<0.05);淋巴结转移、TNM分期、USP18、ISG15均是影响乳腺癌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病人癌组织USP18、ISG15表达水平均较高,两者均与乳腺癌病人预后关系密切,检测乳腺癌组织USP18、ISG15水平有助于评估乳腺癌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干扰素刺激基因15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 预后
下载PDF
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在心房颤动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琼琼 贾静静 王红雷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6期36-39,共4页
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与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心肌纤维化标志着心房结构重构。目前国内外指南已将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sST2)作为反映心肌纤维化、炎症、氧化应激的标志物。心房颤动患者因心房压力升高,不同程度的心房... 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与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心肌纤维化标志着心房结构重构。目前国内外指南已将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sST2)作为反映心肌纤维化、炎症、氧化应激的标志物。心房颤动患者因心房压力升高,不同程度的心房纤维化、快速的心室率,理论上也会引起sST2水平的升高。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sST2在预测心房纤维化、心房颤动的类型、心房颤动病程进展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中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就sST2在心房颤动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 心房颤动 心肌纤维化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15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吴还梅 卢洪洲 《微生物与感染》 2019年第1期52-58,共7页
随着有效的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的普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生存期逐步延长。这一过程中,HIV感染者自身免疫反应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恢复也发挥了至关... 随着有效的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的普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生存期逐步延长。这一过程中,HIV感染者自身免疫反应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恢复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IV感染激活干扰素信号通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ISG)上调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中,类泛素蛋白ISG15在HIV感染者中显著上调,通过ISG化抑制HIV颗粒的出芽和释放;而HIV的非结构蛋白则通过干扰ISG化过程或结合干扰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逆转ISG15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本文从ISG15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抗病毒功能及病毒逃逸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解析ISG15在HIV感染中扮演的角色、探索如何获得以抗HIV感染宿主因子为契机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1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干扰素刺激基因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洋 刘永亮 葛胜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459,共6页
干扰素(Interferon,IFN)作用于靶细胞表面受体后,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激活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的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具有抗病毒、免疫调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干扰素发挥功能的重要效应分子... 干扰素(Interferon,IFN)作用于靶细胞表面受体后,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激活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的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具有抗病毒、免疫调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干扰素发挥功能的重要效应分子,同时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众多国内外研究发现ISGs对Ⅰ型干扰素临床抗病毒效果具有预测意义,同时可能成为某些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诊断的新靶标以及作为一些肿瘤治疗药物新靶点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将从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诱导产生、抗病毒等生物学功能以及潜在临床意义方面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 抗病毒效应 免疫调控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腱糖蛋白C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军 万晨阳 +3 位作者 李婷 王辉 赵玉杰 郭明好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0年第6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growth ST 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ST2)、腱糖蛋白C(C-Terminus,TN-C)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0月~2019...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growth ST 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ST2)、腱糖蛋白C(C-Terminus,TN-C)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5例MHD患者,根据MHD患者是否并发心血管事件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n=47)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n=68),另纳入同期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MHD患者入组时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对照组和MHD组血清sST2、TN-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MHD组患者血清sST2、TN-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357,P<0.001;t=42.237,P<0.001)。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MHD患者的性别、原发疾病、收缩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血磷、血钙、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757;χ^2=0.961,P=0.327;t=1.456,P=0.074;t=0.850,P=0.199;t=0.566,P=0.286;t=0.744,P=0.229;t=1.494,P=0.069;t=1.245,P=0.108;t=0.798,P=0.213;t=1.641,P=0.052;t=0.695,P=0.244),但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的年龄、透析时间、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尿酸(uric acid,UA)、白蛋白(albumin,ALB)、sST2、TN-C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27;t=15.078,P<0.001;t=9.285,P<0.001;t=17.549,P<0.001;t=4.213,P<0.001;t=18.337,P<0.001;t=16.58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透析时间、sST2、TN-C是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35,95%CI:1.215~4.102,P=0.015;OR=4.251,95%CI:1.025~4.305,P=0.038;OR=6.560,95%CI:1.059~2.300,P=0.024;OR=5.208,95%CI:1.043~1.397,P=0.01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ST2、TN-C水平预测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AUC分别为0.813、0.786,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62%、73.41%和76.30%、70.72%。结论MHD患者血清sST2、TN-C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均是MH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且对MH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 腱糖蛋白C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雏鸡气管黏膜中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智文 曹艳杰 +6 位作者 何怡宁 李和鸣 戴锦龙 张志鹏 韦平 韦天超 磨美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4,共6页
为了解鸡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雏鸡气管黏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BV M41株感染SPF鸡后不同时相气管黏膜中β干扰素(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IBV病毒载量变化。结... 为了解鸡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雏鸡气管黏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BV M41株感染SPF鸡后不同时相气管黏膜中β干扰素(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IBV病毒载量变化。结果显示,鸡气管黏膜中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DPI)第1~14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且均在5DPI达到峰值;鸡气管黏膜中IBV病毒载量在1DPI急剧升高,在5DPI达到峰值,14DPI病毒载量急剧下降。结果表明,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mRNA转录水平与IBV病毒载量变化趋势一致,提示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Mx、PKR、OAS、Viperin、IFITM3和IFIT5在抵御IBV入侵、抑制IBV复制、增殖以及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试验结果丰富了宿主抗IBV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机制,为IBV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气管黏膜 干扰素刺激基因 Β干扰素 病毒载量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对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艳 余列 蒋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TSG-6)对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溶剂治疗组18只和TSG-6治疗组18只,后2组按再灌注时间分...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TSG-6)对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溶剂治疗组18只和TSG-6治疗组18只,后2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1d组、3d组、5d组,每个亚组6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栓塞模型。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伊文蓝(EB)含量评价BBB的通透性;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ZO-1和Claudin5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溶剂治疗组比较,TSG-6治疗组大鼠缺血再灌注3d组和5d组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和伊文蓝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G-6治疗组3d组和5d组脑梗死侧的ZO-1和Claudin5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6能够有效的抑制脑梗死大鼠BBB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表达的丢失,促进BBB修复,减轻脑水肿,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 脑梗死 血脑屏障 连接蛋白类
下载PDF
乌鳢(Channa argus)干扰素刺激基因Viperin和ISG15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伟章 周秀霞 +1 位作者 黄容 郭琼林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81-1491,共11页
应用抑制差减杂交、末端快速扩增和基因步移技术,克隆并鉴定了乌鳢干扰素刺激基因Viperin和ISG15及其启动子序列.Viperin cDNA全长1474nt,包含1059nt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2个氨基酸.除N末端70个氨基酸外,Viperin蛋白氨基酸序列在鱼类和... 应用抑制差减杂交、末端快速扩增和基因步移技术,克隆并鉴定了乌鳢干扰素刺激基因Viperin和ISG15及其启动子序列.Viperin cDNA全长1474nt,包含1059nt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2个氨基酸.除N末端70个氨基酸外,Viperin蛋白氨基酸序列在鱼类和哺乳类具有高度的保守性.ISG15 cDNA全长758nt,包含468nt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55个氨基酸,含有两个泛素样(UBL)结构域,C末端具有保守的UB偶联结构(LRGG).Viperin和ISG15启动子区存在保守的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ISRE)和γ-干扰素激活序列(GAS).ISRE是干扰素刺激基因启动子区的重要特征,并与干扰素调控因子(IRF)1和IRF2的识别序列(IRF-E)部分重复;GAS参与介导II型干扰素激活基因的诱导转录.Viperin启动子区还包含保守的NF-κB结合位点,这是保守的NF-κB结合位点以一致的序列模式(GGGRNNYYCC)出现在鱼类干扰素刺激基因启动子区的首次报道.此外,Viperin和ISG15启动子尚存在TATA,CAAT,Sp1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乌鳢ISG15基因5′非编码区含有单一的内含子,而Viperin基因5′非编码区未发现内含子.Viperin和ISG15mRNA主要表达在头肾、后肾、脾脏和鳃,肝脏中也有少量表达.体内干扰素诱导剂polyI:C刺激后,Viperin和ISG15基因在肝脏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 Viperin ISG15 乌鳢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在人牙髓组织及牙髓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晋 杨小军 +1 位作者 胡娇 李心竹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在人牙髓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TING在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TING在人牙髓组织的表达和定位。结果:STING mRNA在... 目的: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在人牙髓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TING在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TING在人牙髓组织的表达和定位。结果:STING mRNA在人牙髓细胞中有显著表达;而在牙髓组织中,STING主要表达于牙髓组织表面的成牙本质细胞的胞浆中。结论:在人牙髓组织中,STING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呈高表达,且主要定位于成牙本质细胞的胞浆中;提示STING调节通路可能对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发挥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 牙髓组织 I型干扰素 天然免疫反应
下载PDF
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Hep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文秀 王利利 +4 位作者 叶伟 范璟 殷丹丹 张亚娟 赵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3-698,共6页
目的:研究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ECCE-CIK)对人肝癌细胞系Hep 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使用IFN-γ、CD3单抗、IL-2细胞因子诱导,产生ECC... 目的:研究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ECCE-CIK)对人肝癌细胞系Hep 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使用IFN-γ、CD3单抗、IL-2细胞因子诱导,产生ECCE-CIK细胞;将效应细胞(ECCE-CIK)和靶细胞(Hep G2.2.15)以效∶靶1∶1、5∶1、20∶1的比例共同孵育,使用CFSE/PI染色法检测ECCE-CIK对Hep G2.2.15的杀伤作用;建立体外直接法与间接法共培养系统,收集作用后3、24、48 h的培养上清液,检测HBV DNA与HBsAg水平。结果: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杀伤率逐渐上升,培养上清中HBV DNA、HBsAg水平逐渐下降(P<0.05);直接系统对HBV DNA、HBsAg的抑制曲线略高于间接系统。结论:在体外直接法与间接法共培养系统中,ECCE-CIK都能降低Hep G2.2.15中HBV DNA和HBsAg水平,提示ECCE-CIK能通过细胞毒和非细胞毒方式抑制靶细胞中乙肝病毒的复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刺激基因工程细胞 细胞毒作用 非细胞毒作用 乙肝病毒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干扰素刺激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晓燕 张平安 +1 位作者 牛志立 王方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8-21,25,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 1,RIG-1)...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 1,RIG-1),以及Ⅰ型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和β(IFN-β)mRNA的表达,为治疗CHC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未经治疗的CHC患者113例,以及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94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TING,RIG-1样受体,以及IFN-α和IFN-βmRNA表达,用2^(-ΔΔCt)的方法计算相对表达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C患者外周血中STING,RIG-1,IFN-α和IFN-βmRNA的表达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0.018,0.361,0.578和0.573倍,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8,4.26,2.18和2.07,均P<0.05);健康人STING与IFN-αmRNA,IFN-βmRNA表达呈正相关性(r=0.487,0.207,均P<0.05);CHC患者STING与IFN-αmRNA,IFN-βmRNA表达无相关性(r=0.174,0.091,均P<0.05);健康人STING与RIG-1 mRNA表达呈低正相关性(r=0.222,P<0.05),CHC患者STING与RIG-1 mRNA表达无相关性(r=-0.029,P>0.05)。结论与健康人相比,CHC患者STING,RIG-1,IFN-α和IFN-βmRNA表达均降低,且在健康人中STING基因与RIG-1及干扰素基因存在正相关性,而CHC中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刺激基因 I型干扰素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基因22在口腔扁平苔藓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青兰 许隽永 +1 位作者 曾娟 范媛 《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基因22(TGF beta-stimulated clone 22,TSC22)在口腔扁平苔藓(OLP)分子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4例口腔扁平苔藓组织,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TSC2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TSC22mRN...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基因22(TGF beta-stimulated clone 22,TSC22)在口腔扁平苔藓(OLP)分子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4例口腔扁平苔藓组织,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TSC2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TSC22mRNA在口腔扁平苔藓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01)。结论 TSC22的异常表达在OLP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基因22 荧光定量PCR 口腔扁平苔藓
下载PDF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DF1细胞后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盛 万丽军 +9 位作者 谢芝勋 谢丽基 罗思思 范晴 张艳芳 曾婷婷 黄娇玲 张民秀 谢志勤 邓显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3-1430,共8页
为了解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DF1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试验将ARV病毒感染DF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收集感染后0、6、12、24、36、48、72、96 h的细胞样品,抽提反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为了解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DF1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试验将ARV病毒感染DF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收集感染后0、6、12、24、36、48、72、96 h的细胞样品,抽提反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干扰素IFN-α和IFN-β及9种禽源常见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ARV感染DF1细胞后,DF1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感染后12 h病毒开始快速增殖,在36~96 h维持在较高的水平;IFN-α和IFN-β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在感染后均表现为显著下调(P<0.05;P<0.01);IFI6、OAS、IFIT5、ISG12在转录水平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显著上调表达(P<0.05;P<0.01),在感染后96 h达到峰值;其中IFIT5的上调幅度最大,感染后96 h的表达量是0 h的19.62倍(P<0.01);而Mx、IFITM3、PKR、Viperin、ZAP的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显著下调表达(P<0.05;P<0.01),其中Mx、IFITM3、Viperin的下调幅度较大,PKR和ZAP下调幅度很小。说明在ARV感染DF1细胞后,干扰素及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呈现规律性变化,与病毒在DF1细胞中复制存在一定的联系。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以诱导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这些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抵御ARV病毒的入侵,抑制ARV的复制、释放及病毒的清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呼肠孤病毒(ARV) DF1细胞 干扰素 干扰素刺激基因 转录水平
下载PDF
干扰素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过程中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作用的体外观察
20
作者 张权 魏来 +5 位作者 饶慧瑛 蒋栋 王江华 朱凌 费然 程明亮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6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在干扰素α(IFN-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IFN-α处理前后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上清HBVDNA含量,DNA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2.15细胞内HBV... 目的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在干扰素α(IFN-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IFN-α处理前后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上清HBVDNA含量,DNA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2.15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ISGF3的3个组分即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1、磷酸化STAT2和ISGF3γ以及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PKR)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改变。用酪氨酸酶抑制剂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作用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测。结果IFN-α处理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DNA和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减少,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加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DNA和复制中间体无减少,而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均减少。结论ISGF3是IFN-α抑制HBV复制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 肝炎病毒 乙型 干扰素Α 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