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尺胫针刺激点探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卫华 刘彦丽 +2 位作者 雷寿清 李芳琴 郭新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2-363,共2页
目的:阐明尺胫针疗法之刺激点与针灸理论的关系及其特点。方法:从尺胫针刺激点与十二经脉、相关皮部、标本、经穴的关系以及该刺激点所具有的区带性、浅刺性、针刺的数量、特殊"得气"现象、点线面结合的立体行针手法和临床疗... 目的:阐明尺胫针疗法之刺激点与针灸理论的关系及其特点。方法:从尺胫针刺激点与十二经脉、相关皮部、标本、经穴的关系以及该刺激点所具有的区带性、浅刺性、针刺的数量、特殊"得气"现象、点线面结合的立体行针手法和临床疗效加以论述。结论:尺胫针之刺激点以针灸理论为指导,是泛化了的腧穴,是尺胫部局部与十二经脉系统这一整体全息的体现,其操作简便、安全、起效速,对躯体软组织损伤痛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胫针疗法 刺激点 十二经脉 十二皮部
下载PDF
电针膀胱丛刺激点治疗小儿遗尿2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蔡国伟 梁书忠 《针灸临床杂志》 1996年第1期12-13,共2页
我们观察了运用电针膀胱丛刺激点治疗的20例小儿遗尿的疗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共选择了3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3~10岁,病程半年~7年。将38例患者随机分成电针膀胱丛刺激点组(下称观... 我们观察了运用电针膀胱丛刺激点治疗的20例小儿遗尿的疗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共选择了3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3~10岁,病程半年~7年。将38例患者随机分成电针膀胱丛刺激点组(下称观察组)29例及电针足运感区组(下称对照组)1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 儿童 电针 膀胱丛 刺激点 针灸疗法
下载PDF
针刺神经肌肉刺激点对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代丽 卢智 +1 位作者 张倩 余航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第6期1033-1034,共2页
目的研究针刺神经肌肉刺激点对脑卒中后手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干预组20例,采用针刺神经肌肉刺激点,与传统穴位针刺组2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干预组Fuge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穴位针刺组。结论针刺神经肌肉刺激点疗法可以有... 目的研究针刺神经肌肉刺激点对脑卒中后手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干预组20例,采用针刺神经肌肉刺激点,与传统穴位针刺组2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干预组Fuge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穴位针刺组。结论针刺神经肌肉刺激点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肉刺激点 上肢运动障碍
下载PDF
刺激点类固醇注射治疗颈肩痛1000例疗效观察
4
作者 夏秋云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28-128,共1页
对某院三年来 10 0 0例颈肩痛患者进行了刺激点 (受损神经根部位 -神经根炎 )局部类固醇注射法疗效观察。结果显示 ,810例症状全部消失 ,170例症状明显改善 ,2 0例局部残留轻度疼痛。
关键词 刺激点 类固醇 局部注射 颈肩痛 神经根 疼痛
下载PDF
头针加神经肌肉刺激点治疗中风80例
5
作者 钟梅英 《广西中医药》 2005年第4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中风 头针疗法 神经肌肉刺激点
下载PDF
心理测试题目设置中的兴奋点和刺激点分析
6
作者 唐帅 崔燕平 《刑事技术》 2004年第5期6-9,共4页
目的 从心理兴奋点和刺激点的角度 ,以及有效刺激和无效刺激问题上对心理测试题目设置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结合案件应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 对相关问题从有效刺激的角度进行了新的定义。结论 把握好刺激点... 目的 从心理兴奋点和刺激点的角度 ,以及有效刺激和无效刺激问题上对心理测试题目设置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结合案件应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 对相关问题从有效刺激的角度进行了新的定义。结论 把握好刺激点与兴奋点的对应关系 ,尽可能把相关问题的刺激点转化成有效刺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测试 题目设置 兴奋 刺激点 信息耦合理论 CQT测试法
下载PDF
强刺激点按奇穴治疗风寒型感冒鼻塞12例
7
作者 陈永权 《按摩与导引》 2004年第1期21-22,共2页
感冒俗称“伤风”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以冬春两季为多见的疾病。其临床上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发热、颈、肩、背肌肉酸痛为主症。笔者在按摩治疗感冒疾病中,得到了一些心得和启发,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刺激点按奇穴 风寒型感冒 鼻塞 按摩治疗
下载PDF
紧张型头痛患者的枕下肌刺激点和头前倾姿势
8
作者 Fernández-De-Las-Peas C. Alonso-Blanco C. +1 位作者 Cuadrado M.L. 周永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58-59,共2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resence of trigger points (TrPs) in the suboccipital muscles and forward head posture (FHP)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 (CTTH) and in healthy subjects, and to evaluate the...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resence of trigger points (TrPs) in the suboccipital muscles and forward head posture (FHP)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 (CTTH) and in healthy subjects, an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rPs and FHP with headache intensity, duration, and frequency. Background. -Tension-type headache (TTH) is a prototypical headache in which myofascial TrPs in the cervical and pericranial musculatur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Design. -A blind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Methods. -Twenty CTTH subjects and 20 matched controls without headache participated. TrPs were identified by eliciting referred pain with palpation, and increased referred pain with muscle contraction. Side-view pictures of each subject were taken in sitting and standing positions, in order to assess FHP by measuring the craniovertebral angle. Both measures were taken by a blinded assessor. A headache diary was kept for 4 weeks in order to assess headache intensity, frequency, and duration. Results. -Sixty-five percent (13/20)-CTTH subjects showed active TrPs and 35%(7/20) had latent TrPs in the suboccipital muscles. Six (30%) controls also had latent TrPs. Differences in the presence of suboccipital muscle TrPs between both th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for active TrPs (P < .001) but not for latent TrPs (P >.5). CTTH subjects with active TrPs reported a greater headac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than those with latent TrPs (P < .05). The degree of FHP was greater in CTTH subjects than in controls in both sitting and standing positions (P < .01). Within the CTTH group,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raniovertebral angle and the frequency of headache (rs=-0.6, P < .01, in sitting position; rs=-0.5, P < .05, in standing position). CTTH subjects with active TrPs had a greater FHP than those with latent TrPs, though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Suboccipital active TrPs and FHP were associated with CTTH. CCTH subjects with active TrPs reported a greater headac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than those with latent TrPs. The degree of FHP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headache duration, headache frequency, and the presence of suboccipital active Tr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紧张型头痛 肌筋膜 刺激点 姿势 周围肌肉组织 持续时间 原发性头痛 肌肉收缩
下载PDF
基于步态事件和sEMG的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研究
9
作者 邓昌仁 陈恩伟 +1 位作者 张佳峰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5,共6页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动作点之间延时关系为控制策略的足下垂步行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准确开启的方法。根据步态信息和sEMG电信号特征对大腿处的角速度数据进行步态事件划分,试验结果表明步态事件划分得具有良好一致性;利用模糊熵算法对去噪后的sEMG信号进行肌肉运动起始点T muscle的判定,确定T muscle与脚尖离地(toe off,TO)之间的延时时间关系;结合所划分的步态事件特征点,确定电刺激起始点T on。该文为足下垂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开启时间点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表面肌电信号(sEMG) 模糊熵 功能性电刺激起始 足下垂
下载PDF
气脉冲K点刺激口腔护理对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
10
作者 詹梦梅 胡娇娇 +6 位作者 王建宁 罗晶 曹梦娟 熊安萍 邵秀芹 郑茶凤 徐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评价气脉冲K点刺激口腔护理为主要形式的超早期促醒对颅脑损伤(TBI)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2年1-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TBI意识障碍患者100例,最终纳入研究95例,将2022年1-4月的4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气脉冲K点刺激口腔护理为主要形式的超早期促醒对颅脑损伤(TBI)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2年1-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TBI意识障碍患者100例,最终纳入研究95例,将2022年1-4月的4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2年6-9月的4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5月为洗脱期。对照组在常规促醒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传统口腔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气脉冲K点刺激口腔护理,频率为1次/6 h。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2周、4周意识状态和口腔情况,采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格拉斯哥评分(GCS)及RLAS-R认知功能分级量表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及认知功能的改变,采用改良Beck口腔评估法评估患者口腔情况,同时以横断面方式记录2组口腔护理操作时间。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CRS-R、GCS以及RLAS-R评分,Beck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2周、4周,患者CRS-R、GCS以及RLAS-R评分逐渐提升,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eck评分逐渐下降,观察组Beck评分低于对照组,口腔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安全事件及不良反应。观察组口腔护理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气脉冲K点刺激方法辅助口腔护理,以临床常见操作为捆绑,实现多频次和规律的感觉刺激,能够改善患者的意识水平,提高口腔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脉冲 K刺激 口腔护理 昏迷促醒 颅脑损伤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不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钰琳 常万鹏 +4 位作者 丁江涛 徐红莉 仵宵 肖伯恒 马丽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7-1804,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不同靶点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中经颅直流电刺激的靶点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 目的:系统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不同靶点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中经颅直流电刺激的靶点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帕金森、经颅直流电刺激”为中文检索词,以“Parkinson,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为英文检索词,收集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月发表的关于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PEDro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PEDro量表评估显示均为高质量或极高质量研究。②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显著提高UPDRS-Ⅲ评分(MD=-2.49,95%CI:-4.42至-0.55,P<0.05)、步频评分(MD=0.07,95%CI:0.03-0.11,P<0.05)和步速评分(MD=0.02,95%CI:0.00-0.05,P<0.05),但对BBS评分(MD=2.57,95%CI:-0.74-5.87,P>0.05)的提高不明显。③网状Meta分析概率排序结果显示,在UPDRS-Ⅲ评分方面,刺激靶点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52.4%)>初级皮质运动区(45.8%)>大脑中央点(1.8%)>常规康复治疗(0%);在步频评分方面,刺激靶点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为小脑(50.1%)>大脑中央点(45.8%)>背外侧前额叶皮质(3.9%)>初级皮质运动区(0.2%)>常规康复治疗(0%);在步速评分方面,刺激靶点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为小脑(64.8%)>背外侧前额叶皮质(23.8%)>大脑中央点(9.4%)>初级皮质运动区(1.7%)>常规康复治疗(0.4%);在BBS评分方面,刺激靶点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为:小脑(77.4%)>背外侧前额叶皮质(20.7%)>大脑中央点(0.7%)>常规康复治疗(0.2%)。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显著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其中刺激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域对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协调方面疗效更佳,而刺激小脑区域对改善帕金森患者步行和平衡方面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功能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大脑中央 初级皮质运动 小脑 刺激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理论模型及刺激靶点在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颜峰 王茂源 +4 位作者 罗云 陶茜 彭徐苗 胡浩 钟燕彪 《中医康复》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当前有三种理论模型指导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代偿模型基于脑的可塑性,半球间竞争模型强调平衡中风后两侧半球的兴奋性;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根据半球间竞... 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当前有三种理论模型指导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代偿模型基于脑的可塑性,半球间竞争模型强调平衡中风后两侧半球的兴奋性;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根据半球间竞争模型,采取低频抑制健侧半球或者是高频兴奋患侧半球的干预方法,但竞争模型可能不适用于严重脑卒中患者;在代偿模型和半球间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的双相模型;双相模型引入了结构保留度的概念,并将代偿模型带入研究视野、强调健侧半球对于严重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性,但当前并无衡量结构保留度的标准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会存在问题。因此,更好的标准化方法来区分中风的严重程度,可能有益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更好的临床应用。大部分研究也将刺激靶点关注在初级运动皮层,但刺激初级运动皮层不总是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为此,有研究提出了新的靶点和多靶点刺激的方法。本文简要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理论模型及相关刺激靶点在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以期更好的促进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重复经颅磁刺激 理论模型 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周阳 司毅龙 张言凯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655-656,共2页
目的探讨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MTF-rTMS)联合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MTF-rTMS干预,比较两组的步态情... 目的探讨多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MTF-rTMS)联合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MTF-rTMS干预,比较两组的步态情况、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步频、步速高于对照组,步幅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TF-rTMS联合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步态情况、神经受损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多靶重复经颅磁刺激 目标导向式功能锻炼
下载PDF
不同刺激靶点在经颅直流电刺激介导的帕金森病康复中的应用
14
作者 朱玉连 习冲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帕金森病(PD)是临床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以大量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为特征。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在改善PD运动迟缓、平衡功能、步态和认知功能等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被认为是一种较有潜力的治... 帕金森病(PD)是临床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以大量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为特征。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在改善PD运动迟缓、平衡功能、步态和认知功能等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被认为是一种较有潜力的治疗方式。由于PD症状的多样性及其病理、生理机制的复杂性,可以通过调节多个大脑区域来促进功能恢复,tDCS在PD康复中的应用有多种方案,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对tDCS在PD康复所使用的刺激靶点进行综述,主要包括M1区、背外侧前额叶区(DLPFC)、小脑和辅助运动皮层区(SMA)等刺激靶点在PD康复中的应用。M1区及左侧DLPFC区是常见的tDCS阳极兴奋性刺激靶点,tDCS治疗时期为开期,刺激强度>1 mA,持续20 min效果较好。tDCS在治疗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康复治疗同时进行。相关研究以单次刺激较多,缺乏多次重复刺激的效应,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各研究tDCS参数(靶点、强度、持续时间、次数等)不一致,下一步还需开展针对PD不同症状的标准化tDCS方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经颅直流电刺激 刺激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下载PDF
K点刺激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15
作者 詹梦梅 徐萍 +2 位作者 郑茶凤 邵秀芹 谢艳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5期134-138,共5页
K点指人体两侧磨牙后三角高度,腭舌弓和翼突下颌帆的中央位置,对脑损伤所致意识障碍患者的K点进行刺激可诱发张口和吞咽反射。K点刺激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口腔内肌肉的协调运动和张口功能恢复。通过刺激K点,可以增加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 K点指人体两侧磨牙后三角高度,腭舌弓和翼突下颌帆的中央位置,对脑损伤所致意识障碍患者的K点进行刺激可诱发张口和吞咽反射。K点刺激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口腔内肌肉的协调运动和张口功能恢复。通过刺激K点,可以增加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引发反射性的张口运动。这种刺激有助于提高吞咽功能、口腔护理操作的质量,减轻口腔组织损伤,提高医务人员在口腔内的护理操作和诊疗效率。K点刺激还可以帮助维持和促进意识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口腔内保健和喂养效果,改善患者的整体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本文旨在从K点刺激的定义、作用机制、操作规范及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为K点刺激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刺激 意识障碍 张口困难 吞咽障碍
下载PDF
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潘东妮 盘丽华 +2 位作者 韦叙 兰展 韦萍 《广州医药》 2023年第7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下的516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吞咽障碍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下的516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吞咽障碍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16例患者中,有效者479例,占92.93%;无效者37例,占7.17%。2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慢性病、有无留置鼻饲管、鼻饲管留置天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障碍分级、有无并发症、管理依从性和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吞咽障碍分级、有无并发症、管理依从性和知识掌握程度是影响康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455、0.011、1.074、0.084,P<0.001)。结论吞咽障碍分级、有无并发症、管理依从性和知识掌握程度是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应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刺激 吞咽-摄食管理 颅脑外伤术后 吞咽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冷暖交替刺激K点口腔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17
作者 潘晓 王俏叶 +1 位作者 谢兴 陈如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0160-0163,共4页
探究冷暖交替刺激K点口腔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2.01.01-2022.12.31我院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组依照双色球法,黄色-30例-PT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蓝色-30例-YZ组-(在常规口腔护理基础上采用冷暖交替刺... 探究冷暖交替刺激K点口腔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2.01.01-2022.12.31我院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组依照双色球法,黄色-30例-PT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蓝色-30例-YZ组-(在常规口腔护理基础上采用冷暖交替刺激K点口腔护理))。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吞咽障碍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临床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相关功能指标洼田饮水试验、ADL(生活质量)、NHISS(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①相关功能指标:护理后ADL评分,YZ组>PT组(t=10.407,P<0.05),NHISS评分,YZ组<PT组(t=10.495,P<0.05)②吞咽功能,护理后,Burke、Rosenbek评分,YZ组<PT组(t=19.178/28.888,P<0.05),VFSS评分,YZ组>PT组(t=4.756,P<0.05)。③并发症发生率,YZ组vsPT组=YZ组3.33%(1/20)<PT组23.33%(6/20)(χ2=5.192,P=0.023<0.05)。④护理满意度,YZ组vsPT组=YZ组93.33%(28/30)>PT组73.33%(22/30)(χ2=4.320,P=0.038<0.05)。结论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冷暖交替刺激K点口腔护理,能够护理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吞咽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可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暖交替并刺激K 口腔护理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下载PDF
双位点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耳鸣的临床疗效
18
作者 李亚昆 崔卫刚 +3 位作者 庄卫生 史智君 谢存存 蔡西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988-99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方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耳鸣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康复科住院及门诊共60例慢性耳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位点(AC+L-DLPFC)组、AC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用...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方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耳鸣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康复科住院及门诊共60例慢性耳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位点(AC+L-DLPFC)组、AC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用1-Hz-rTMS进行治疗,双位点组先刺激L-DLPFC 1000次,再刺激听觉皮层(AC)1000次,连续2周,每周5次,共10次。AC组选择与双位点组的方案但仅刺激AC,连续2000次脉冲。对照组接受与双位点组相同方案的假刺激。采用耳鸣障碍量表(THI)和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发现双位点组和AC组的THI和VAS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位点组的THI和VAS评分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位点组和AC组THI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和双位点rTMS均可改善患者慢性耳鸣,但是双位点rTMS治疗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耳鸣 双位重复经颅磁刺激 听觉皮层 额叶背外侧
下载PDF
补中益气方结合低频冲击反馈点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邱妤 郭定玲 刘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16期165-168,共4页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方结合低频冲击反馈点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孕产妇80例,均确诊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产后予以常规盆腔康复训练,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方结合低频冲击反馈点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孕产妇80例,均确诊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产后予以常规盆腔康复训练,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取低频冲击反馈点刺激干预,观察组40例采取补中益气方结合低频冲击反馈点刺激干预,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及夜尿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χ^(2)=6.646,P=0.009);治疗3个月后,2组产妇盆底肌功能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产妇夜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35.00%(χ^(2)=5.591,P=0.018);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FSFI评分为(9.58±1.12)分,高于对照组的(6.93±1.19)分(t=10.256,P<0.001)。结论补中益气方结合低频冲击反馈点刺激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产妇盆底肌力,还能有效增强其性生活质量和改善盆底功能,夜尿次数减少及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补中益气方 低频冲击反馈刺激 产后盆底康复效果
下载PDF
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在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盘丽华 张传东 +3 位作者 仇洪 韦叙 潘东妮 韦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在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河池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00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目的探讨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在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河池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00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颅脑损伤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评分、鼻饲管留置天数、干预后疗效。结果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吞咽障碍分级量表评分分别为(5.74±0.66)分、(7.19±0.82)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鼻饲管留置天数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鼻饲管留置时间,提高疗效,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刺激 吞咽-摄食管理 颅脑外伤术后 吞咽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