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采用“刺激—刺激配对”程序干预孤独症儿童发音的实证研究综述
1
作者 康克凡 徐胜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第16期60-70,共11页
有相当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语言缺陷,发音极少甚至没有口语,建立口语行为对于他们而言是重要任务。“刺激—刺激配对”程序的假设是将发音建立成条件强化物,可以用来增加无口语孤独症儿童的发音。通过筛选的13篇采用“刺激—刺激配对... 有相当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语言缺陷,发音极少甚至没有口语,建立口语行为对于他们而言是重要任务。“刺激—刺激配对”程序的假设是将发音建立成条件强化物,可以用来增加无口语孤独症儿童的发音。通过筛选的13篇采用“刺激—刺激配对”程序干预孤独症儿童发音的实证研究,从语言技能评估、刺激偏好评量、目标行为、“刺激—刺激配对”程序的实施、干预效果这五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五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刺激刺激配对 发音干预
下载PDF
配对关联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晓冰 郝汇睿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讨配对联合刺激(PA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该院首次发生脑卒中的PSD患者60例,根据损伤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PAS皮质组、皮质对照组、PAS脑干组、脑干对照组,各15例,PAS皮质组、PAS脑干组在常... 目的探讨配对联合刺激(PA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该院首次发生脑卒中的PSD患者60例,根据损伤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PAS皮质组、皮质对照组、PAS脑干组、脑干对照组,各15例,PAS皮质组、PAS脑干组在常规吞咽治疗基础上行PAS治疗,皮质对照组、脑干对照组在常规吞咽治疗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rTMS治疗。比较各组表面肌电图(sEMG)最大波幅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结果4组治疗前SSA评分及sEMG最大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SSA评分及sEMG最大波幅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SSA评分及sEMG最大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AS皮质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S治疗PSD效果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对联合刺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利用配对关联刺激检测帕金森病患者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的变化
3
作者 蒋曼丽 侯鹏飞 +4 位作者 任翠萍 冯爱君 许友清 刘颖 陈先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3-718,共6页
目的:研究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以及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变化情况,早期和中晚期PD患者感觉运动整合功能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PD患者16例,分为早期PD组(PD-E,n=10)、中晚期PD组(PD-L,n... 目的:研究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以及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变化情况,早期和中晚期PD患者感觉运动整合功能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PD患者16例,分为早期PD组(PD-E,n=10)、中晚期PD组(PD-L,n=6)和正常对照组(n=10)。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刺激运动皮层,在对侧拇短展肌产生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记录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静息期(silent period,SP)、强度反应曲线比较3组背景运动皮层兴奋性。运用配对关联刺激(paired associative stimulation,PAS)技术观察外周正中神经感觉传入对TMS诱发的拇短展肌MEP幅度影响,分析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变化。将正中神经电刺激与对侧运动皮层TMS组成PAS作为条件刺激(PAS间隔16、20、24、28、100、200 ms),将单一TMS刺激作为非条件刺激。分别记录不同刺激间隔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拇短展肌MEP,以条件刺激MEP幅度与非条件刺激MEP幅度比值(MEP’)表示外周感觉传入对MEP幅度影响。结果:PD-E组及PD-L组RM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E组与PD-L组2组之间RMT无统计学差异(P>0.05);PD-L组SP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PD-E组S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强度反应曲线均表现为MEP波幅随刺激强度递增而递增,TMS刺激强度自130%RMT增长至150%RMT时,PD-L组MEP波幅均小于其余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S实验显示3组MEP’随着PAS的ISI值不同而变化(MEP’>1或MEP’<1)。ISI为24 ms时,PAS对PD-L组则呈现易化效应[MEP’:(1.71±0.67)],正常对照组MEP波幅无明显影响[MEP’:(0.98±0.40)],在PD-E组呈现轻度抑制效应[MEP’:(0.75±0.44)],PD-L组MEP’与其余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提示ISI为24 ms时中晚期PD患者外周感觉传入对运动皮层抑制效应减弱并发生反转。ISI为200 ms时,正常对照组和PD-E组PAS对MEP波幅呈现易化效应[MEP’分别为(1.37±0.66)、(1.35±0.64)],PD-L组则呈现抑制效应[MEP’:(0.84±0.35)],但MEP’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D-E组与正常对照组PAS对MEP波幅的影响类似,各ISI对应MEP’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配对关联刺激随刺激间隔不同对诱发运动电位波幅有易化或抑制效应,早期PD患者外周感觉传入对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与正常人比较差异不显著,中晚期PD患者24 ms短潜伏期传入抑制效应减弱并反转为兴奋效应,提示其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存在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配对关联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感觉运动整合
下载PDF
运用同伴配对程序提升自闭症儿童回应同伴能力的研究
4
作者 赵梅菊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第7期69-73,共5页
采用多基线延宕前后测实验设计,探究通过刺激配对程序对自闭症儿童与同伴的关系进行配对后,3名自闭症儿童回应同伴要求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同伴配对为制约增强物之后,3名自闭症儿童在区域活动、过渡环节回应同伴要求的频次相较于基... 采用多基线延宕前后测实验设计,探究通过刺激配对程序对自闭症儿童与同伴的关系进行配对后,3名自闭症儿童回应同伴要求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同伴配对为制约增强物之后,3名自闭症儿童在区域活动、过渡环节回应同伴要求的频次相较于基线期都有明显增加,说明同伴配对程序在没有直接教学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增加自闭症儿童回应同伴的行为,从而有利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刺激配对 回应同伴 社会交往能力
下载PDF
对多重残疾儿童情绪问题的干预研究
5
作者 付庆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第1期49-50,共2页
"刺激配对"原理来自应用行为分析中的"自动增强"。所谓"自动增强"是指一个行为能独立于其他行为或干预活动之外,自己产生并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增强。比如,被蚊子叮咬后用力抓挠以减低痒这个不舒服的感觉,... "刺激配对"原理来自应用行为分析中的"自动增强"。所谓"自动增强"是指一个行为能独立于其他行为或干预活动之外,自己产生并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增强。比如,被蚊子叮咬后用力抓挠以减低痒这个不舒服的感觉,这个行为就叫"自动增强"。乎乎是一个伴有自闭障碍的多重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当严重。在他身上尝试了很多方法无效后,开始使用"刺激配对"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干预后乎乎情绪初步稳定,有了简单的沟通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配对 情绪问题 人际沟通
下载PDF
目标设置在不同肌肉强度的短期运动训练中对大脑运动皮层突触可塑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戴雯 金晖 彼末一之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6-54,共9页
目的:探究运动时不同任务要求所诱发的运动相关突触可塑性(MPDP)在初级运动皮层(M1)中的变化。方法:对16名健康、无运动背景的成人进行了短时间同等频率的两种配对联合刺激(PAS)和4种快速拇指内收运动干预。PAS将外周神经刺激和运动皮... 目的:探究运动时不同任务要求所诱发的运动相关突触可塑性(MPDP)在初级运动皮层(M1)中的变化。方法:对16名健康、无运动背景的成人进行了短时间同等频率的两种配对联合刺激(PAS)和4种快速拇指内收运动干预。PAS将外周神经刺激和运动皮层经颅磁刺激(TMS)相结合,对正中神经进行电刺激的25或10 ms(PAS25或PAS10)后TMS刺激对侧M1,以诱发长时程增强/抑制(LTP/D)样效应(PAS25/10)。运动干预包括“无目标的舒适力度任务(TC)”“无目标的高力度任务(TS)”“设置目标的舒适力度任务(TCC)”和“设置目标的高力度任务(TSC)”4种。在基线和干预后的0、5、10、15、20、25、30、45和60 min分别使用单脉冲TMS刺激对侧M1,诱发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6种干预前后的MEP振幅,对比PAS干预和运动干预后1 h内M1的皮质兴奋性变化,以此评价不同任务要求下的运动干预对MPDP的影响及其与LTP/D样效应的关系。结果:4种运动干预中,仅TSC后的MEP振幅长时间处于显著易化状态并在干预15~20 min后达到顶峰,说明仅TSC对MPDP产生影响。此外,运动干预与LTP/D样效应的关系为:诱发出LTP样效应的PAS25后的MEP振幅在时间进程上仅与TS和TSC呈显著正相关;诱发出LTD样效应的PAS10与4种运动均无相关。结论:目标设置和高肌肉强度的协同效应对促进M1的皮质兴奋性,诱发LTP样可塑性所起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目标设置 突触可塑性 经颅磁刺激 配对联合刺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